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3单元 单元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3单元 单元导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2:45:54

文档简介


文学阅读与写作——小说
本单元五篇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小说”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学习本单元的小说,我们要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与节选内容有关的第28回主要写宝玉与忠顺王府优伶琪官交好,互赠礼物;第32回主要写宝玉与王夫人婢女金钏打闹,惹怒王夫人,王夫人决意将金钏驱逐,金钏不堪其辱投井自杀。“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以他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暴力的冲突。
《阿Q正传(节选)》
鲁迅以深刻的观察无情地解剖了旧中国的种种病态现象,对于他的时代和民族,鲁迅始终是超前的。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痛苦,以一支犀利的笔,捅破了“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仅刻画了一个旧中国社会里的典型的农民形象,而且还揭露了造成个人精神病态的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变形记(节选)》
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
《失街亭》
失街亭,失去的是“街亭”,得到的应该是许多反思。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他却只会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粗心大意,终使得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而面对马谡的“失街亭”,尽管当时的蜀国将领缺乏,群臣亦竭力劝阻,但诸葛武侯还是用自己的理智战胜了自己的情感,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棋王(节选)》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知青,而且他只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的条件非常单调和艰苦,但这丝毫不影响酷爱下棋的王一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尽管他渴望下棋,并且自己一人与九人进行车轮大战,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平和地对待输赢,表现出了一种对人生的执着与坚定,呈现出他心智高扬、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因此,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们都应该谨记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因为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支柱。
课件8张PPT。第三单元 小说(2)单元导读234567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湖 底
阿 城
后半夜,人来叫,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了,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颗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四面望,都说,哪儿呢?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一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水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的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光着的腿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语,心跳得咚咚的,互相都听得见,都不说。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这句充满地方色彩的话,既巧妙交代了这群人要去打鱼的事情,又表现出他们兴奋的心情。
B.文章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哆嗦”的星星,“红炭”似的朝阳,就绝妙地写出了人们在打鱼境遇中的特殊感受和情绪。
C.文章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善于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叙写了一群人半夜前往草原大湖网鱼的神奇过程,以短句为主要言说方式,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C [C项,“善于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错,没有“对比”。]
2.文章中网鱼的人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
[答案] (1)性情粗犷而有野性。大声说闹,大声笑骂,不拘生活小节。(2)性格坚忍而乐观。半夜网鱼,虽然气候异常寒冷,路途颠簸遥远,湖水冰冷刺骨,但因能打到鱼的愿望而勇敢从容面对。(3)经验丰富,互相配合。大家听从安排,统一行动,团队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
3.文章是怎样叙述网鱼的一群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的题目,注意线索、视角、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此题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呈现打鱼过程;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网鱼人群在特定的打鱼境遇中的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来叙写事件,容易调动读者的体验。
[答案] (1)以时间为线索,从半夜被叫起到日出看到湖底的鱼,清晰呈现打鱼过程;(2)以“我”(隐匿的叙述人) 的所见所闻来叙写,真实再现打鱼时节气候的寒冷和打鱼人群的辛苦、兴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3)以网鱼人群在特定的打鱼境遇中的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来叙写事件,容易调动读者的体验,使读者感同身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一位作家
贾平凹
东边的高楼是十三层,西边的高楼也是十三层,南边是条死胡同,北边又是高楼,还是十三层。他家房在那里,前墙单薄,后墙单薄,方正得像从高楼抛下的一个纸盒,黝黑得又像是从地底冒出的一块仄石。他把楼不叫楼,叫山;三山相峙,巍巍峨峨,天晴之夜往上望去,可谓“山高月小”。
房子方位不好,光线也不足。十一点零五分,太阳准时照来;三点二十四,太阳准时归去。他会充分利用这天光地热:花盆端出来,浴缸端出来,还有小孩的尿布,用竹竿高高地挑起,那些虽然不金贵,但在他眼里,却是幸福的旗子。
他从来不奢华,口很粗,什么都能吃,只是嗜烟如命。烟吸多了,便喜食辣子,面条里要有,稀饭里也要有,当然面条最好,但愿年年月月如此。再就是爱看书,眼睛本来好好的,现在戴了眼镜,一圈一圈的,像个酒瓶底。于是,别人送他一副对联:“片片面,面片片,专吃面片;书本本,本本书,专啃书本。”他看了,也不恼,说是两句都用一个“专”字,不对仗,下联改成“尽”字为妙。
什么都可满足,只是时间总觉不够。白日十二个小时,他要掰成几瓣:要给吃喝,要给儿子,要给工作,要给写作。早晨吃罢饭,妻子工厂远先走了,他洗锅刷碗,送儿子到幼儿园。儿子不肯去,横说竖劝,软硬兼施,末了还得打屁股,一路铃声不停,一路哭声不绝。晚上回来,车后捎了菜,饭他却是不做的,衣服他也是不洗的,进门就坐在桌前写。妻子接了儿子回来,大声不出,脚步轻移,洗衣做饭。他写好了,妻子让念念他的著作,他绘声绘色,念毕了,妻子说“不好”,他便沉默;若说“好”,他又满脸得意,说是知音,一家人闹在一块儿,一个快乐顿时分成了三个快乐。
天天在写,月月在写,人变得“形如饿鬼”了。但稿子一篇篇源源不断地寄出去了,又一篇篇源源不断地退回来了。妻子说:“你没后门吧?”他说:“这不同干别的事!”一脸清高。妻子再说:“人家都千儿八百有稿费。你连个铅字都印不出。”他倒动气了:“写作是为了钱?”
他眼泡常常是红肿的,那是熬夜熬的。衣虽然肮脏,但稿件上却不允许有半个黑墨疙瘩;脸虽然枯瘦,但文中人物却都极尽俊美。他羡慕别人发表了作品,更眼红别人作品得奖。他有时很伤感,偷偷抹了泪。但他又相信自己,因为风声、雨声、国事、家事,他装了一肚子故事。他要用笔写出来给自己看,给世人看。世人都盼星期天,他也盼星期天。世人星期天上大街,他星期天关门就写作。写得累了,看看“山上”。“山上”层层有凉台,台台种花草,养鱼鸟;有的洗了被单挂着,他想象那是白云;有的办家庭舞会,他醉心是仙乐从天而降;当层层凉台都坐了人,他就乐得嗤嗤笑,说像是麦积山的佛龛。走出门去,碰到认识的,寒暄几句,有的问:“还在写吗?”答:“还在写。”有人劝他别受苦,他哼一声,进屋把门关了。
他最大的乐趣是把稿件往外投,信封严严实实地糊,邮票端端正正地贴,夫妻到邮局去,让儿子拿着往邮筒里塞。儿子问:“爸爸挣钱了吗?”做娘的说:“爸爸是生活上的小人,道德上的伟人,经济上的穷光蛋,精神上的大富翁。”儿子听不懂,问爸爸是干什么工作。回答是“作家”。“作家!作家!”外边人都知道了,都传说这里有一个下班回来“坐家”的人。有懂行的,说此人不可小瞧,说不定将来要去作协工作呢。楼上几个老太太便如梦初醒,但却瘪了嘴:原来是个“做鞋”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妻子虽然认为丈夫是“生活上的小人”,“经济上的穷光蛋”,但更认为他是“道德上的伟人”,“精神上的大富翁”,这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B.作品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眼镜“一圈一圈的,像个酒瓶底”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作家看书成痴的特点。
C.作品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就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叙述中,一个不一样的作家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D.作品结尾处邻居们对作家下班回来“坐家”的理解,暗含了作者对作家闭门造车写作方式的批判。
D [“暗含了作者对作家闭门造车写作方式的批判”曲解原文意思。仔细阅读作品,可知作品结尾处邻居们对作家下班回来“坐家”的理解,是作者在谐音的幽默中写邻居们对他的写作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理解,反衬出作家的高大形象。]
5.在小说最后一段,妻子说主人公是“生活上的小人”。请分析这个说法的内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文章结尾应联系全篇内容,应注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先阅读文章,找到关于主人公在生活上的表现,再结合文本归纳概括“生活上的小人”的内涵。第1段说“他家房在那里,前墙单薄,后墙单薄”,第2段介绍“房子方位不好,光线也不足”,第3段“他从来不奢华,口很粗,什么都能吃,只是嗜烟如命”,第4段“什么都可满足,只是时间总觉不够。白日十二个小时,他要掰成几瓣:要给吃喝,要给儿子,要给工作,要给写作。早晨吃罢饭,妻子工厂远先走了,他洗锅刷碗,送儿子到幼儿园。儿子不肯去,横说竖劝,软硬兼施,末了还得打屁股,一路铃声不停,一路哭声不绝。晚上回来,车后捎了菜,饭他却是不做的,衣服他也是不洗的,进门就坐在桌前写”“他写好了,妻子让念念他的著作,他绘声绘色,念毕了,妻子说‘不好’,他便沉默;若说‘好’,他又满脸得意,说是知音”。综上所述,主人公生活上表现可概括为:住房仄陋,衣食简单,生活单调,容易满足。外人不理解他,但是他的妻子理解并支持他写作,所以妻子说他是“生活上的小人”,并不是看不起他,只是对他的埋怨和怜惜罢了。
[答案] 这个说法反映了妻子对他的埋怨和怜惜:①住房仄陋,衣食简单,生活单调;②送孩子上学很简单粗暴,很多费时费事的家务事不干,在时间问题上吝啬小气;③对待家人给予他作品的反馈很任性,很孩子气;④随遇而安,容易满足,高兴着别人的高兴。
6.请联系小说内容,说说作品以“一位作家”为标题的作用和合理性。(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标题的作用,进而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 作品以“一位作家”为标题,其作用一是突出而醒目,二是肯定和称许。它看似不合理(如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作品未获得发表,并且“他”的活动圈狭窄,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不多,写作和为人处世没能做到“老妪能解”),实则有充分的合理性:①“他”感情细腻敏感,语言表达颇有文学性。如把周围的楼叫山,调侃说“山高月小”;把下联中的“专”改为“尽”。②“他”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就是孩子的尿布,在他眼中也是幸福的旗子。周围人的生活,他觉得可爱、充满美感,而这是写作成功的价值观基础。③“他”专注读书、写作,不以写作为苦事。装了一肚子故事,勤勤恳恳写作,希望把故事写给世人看。④“他”对写作有正确态度,不投机取巧,且锲而不舍,乐此不疲。⑤妻子和懂行的人对“他”的写作前景也看好。认为他是“精神上的大富翁”、“说不定将来要去作协工作”,这都是对“他”作品质量的肯定。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英宗眷遇尧俞,尝雪中赐对,尧俞自东庑升,英宗倾身东向以待,每奏事退,多目送之。尝问曰:“多士盈庭,孰忠孰邪?”尧俞曰:“大忠大佞,固不可移;中人之性,系上所化。”英宗纳其言。尝因论事,英宗曰:“卿何不言蔡襄?”对曰:“若襄有罪,陛下何不自正其刑,安用臣言?”英宗曰:“欲使台谏言,以公议出之。”对曰:“若付之公议,臣但见襄办山陵事有功,不见其罪。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困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守为遣他吏代主出纳,尧俞不可,曰:“居其官安得旷其职。”虽寒暑,必日至庾中治事,凡十年。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奏言:“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补阙拾遗以辅盛德,明善正失以平庶政,举直措枉以正大臣,臣虽不才,敢不尽力?若使窥人阴私,抉人细故,则非臣所能,亦非臣之志也。”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初,自谏官补郡,众疑法令有未安者,必有所不从,尧俞一切遵之,曰:“君子素其位而行,谏官有言责也,为郡知守法而已。”
(选自《宋史》,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困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
B.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闲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
C.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困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
D.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困于道路/知不为时所容/请提举崇福宫/稍起/监黎阳县仓草场郡掾/行县尧俞/从众出迎尽礼/
C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句子,然后根据句子大意找出一些文言文固定结构、文言文常见句式、偏正短语、动宾短语等,据此进行初步断句,最后对所给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答案。本句中可以找到“不为时所容”、“从众出迎”这两个关键词组。]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第,登科,即科举考试考中,其中“第”指科举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
B.未冠,中国古代男子年满十八岁视为成人,行冠礼,未冠即未满十八岁。
C.东庑,指正房东边的廊屋,依中国古代礼制,以东为上,东庑处于尊位。
D.拾遗,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和武则天时所设谏官左、右拾遗意思不同。
B [中国古代行冠礼是二十岁,“未冠”是未满二十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尧俞少年得志,深受皇帝器重。他十岁能文,未加冠就考中进士;英宗常召见他对答问题,对其意见有所采纳,并多次目送他离开。
B.傅尧俞忠正耿直,不阿谀逢迎。英宗授意他纠举蔡襄,他却不愿遵照英宗的命令行事,而是据理直言,时刻坚守着谏官的职责。
C.傅尧俞坚守原则,恪尽职守。他不因和王安石有交情就力挺新法;在黎阳县任职的十年间,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会去仓库处理公务。
D.傅尧俞忠君爱国,一片赤诚。他向皇帝进言称不论是举贤任能还是抉人细故,都将尽力而为,论起朝廷大事更是毫无回避隐瞒。
D [“不论是举贤任能还是抉人细故,都将尽力而为”错。原文是“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补阙拾遗……敢不尽力?若使窥人阴私……则非臣所能,亦非臣之志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整个朝廷议论纷纷,等待您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我)将用待制、谏院的官位来安置您。
(2)傅尧俞厚道稳重、寡言少语,对待别人胸无城府,别人自然不忍心欺负(或“欺骗”)他。
【参考译文】
傅尧俞,字钦之,本来是郓州须城人,后来移居孟州济源。傅尧俞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到科举考中时,还不到二十岁。英宗优待傅尧俞,曾经在下雪的时候召见傅尧俞对答问题,傅尧俞从东厢房走来,英宗身体向东倾斜来礼待他,每次他上奏完事情告退,英宗多次目送他走远。英宗曾经问他:“朝中官员众多,谁忠诚谁奸邪?”傅尧俞说:“大忠大奸之人,性情本来就是不可改变的;一般人的性情,则依靠皇上的教化。”英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曾经趁着讨论政事,英宗问傅尧俞说:“你怎么不纠举蔡襄呢?”傅尧俞回答说:“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为什么不自己依照法律处以刑罚,哪里用得上我纠举呢?”英宗说:“想让台谏官说话,按照公议废黜他。”傅尧俞回答说:“如果从公议来说,我只看到蔡襄办理皇陵的事情有功,没有看见他有什么罪。我身为谏官,让我依照皇上的旨意来谈论这件事,我不敢遵命。”神宗即位,改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到了京城。王安石一向与傅尧俞有交情,当时王安石刚刚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整个朝廷议论纷纷,等待您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我)将用待制、谏院的官位来安置您。”傅尧俞说:“推行新法,世人都认为不妥当,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定当极力陈述我的意见。我平生从未喜好欺骗他人,所以冒昧地以实相告。”王安石很生他的气,只授予他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的官职,傅尧俞不久出京担任河北转运使,改任江宁府知府。后来又改任许州、河阳、徐州,两年内官职被调动了六次,受困于仕途之路,他知道自己不为时人所容纳,请求担任提举崇福宫。起用后,让他监管黎阳县仓草场,州吏经过黎阳县,傅尧俞跟从大家一起出来迎接,竭尽礼节。郡守要找其他官吏代他主管草场的支出与收入,傅尧俞认为不可以,说:“担任这个官职怎能荒废它的职责。”即使是严寒酷暑天气,他每天都去仓库处理公务,总共有十年时间。哲宗即位后,傅尧俞从明州知州被征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后又提拔为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他上奏章说:“人才有能干的有不能干的,如果让我补拾缺漏来辅助皇上,指明善良矫正过失来安定政务,举荐正直的人废弃枉法的人来端正大臣,我虽才疏学浅,怎敢不尽力而为?如果让我窥探别人的隐私,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实在不是我能做到的,也不是我的志向。”傅尧俞厚道稳重、寡言少语,对待别人胸无城府,别人自然不忍心欺负(或“欺骗”)他。在皇帝面前谈论朝廷大事,没有什么回避隐瞒的,退朝之后和人谈话,也没有骄傲和不一样的神色。当初,他由谏官补任郡守,众人都怀疑新法有不当的地方,一定有不依法执行的,傅尧俞一律遵照法令办事,说:“君子要根据所处的职位来行事,谏官有向朝廷进言的责任,作为郡守知道遵守法令罢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_______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B [雕梁画栋: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用来形容文章涵盖广大,辞藻华丽。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心满意足:非常满足。]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B [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排在最后更恰当。]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C [“年代久远”是“想不起来的原因”,排除A、B两项。虽“想不起来”,却“成了座右铭”,这显然构成了转折关系,C项比D项多了一个“但”字,恰当地体现了这一关系。]
14.下面是×市×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市×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9年4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妹仔”,口语,不符合文体要求,可改为“女生”;“你刊”、“作品”、“拜读”谦敬失当,可依次改为“贵刊”、“拙作”、“指正”;“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可改为“能”或“能够”或删去。
[答案] ①“妹仔”改为“女生”;②两处“你刊”均改为“贵刊”;③“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④“拜读”改为“指正”;⑤“务必”改为“能”或“能够”或删去。
15.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
三、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你是否也会恍然大悟:哦,是这么回事!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也许是时候了,我们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让生活低配一点儿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我们忆苦思苦,“艰苦奋斗”,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这个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这种生活态度,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这些无用价值、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心灵乃至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自己误入歧途,悔之已晚。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环节首先要廓清题义,即明确概念的内涵,界定概念的外延,以防偏题跑题。什么是“低配人生”?(内涵)“低配人生”是就什么而言的?(外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长足发展。(背景)崇尚简单实用,摒弃奢华虚荣,倡导低配生活。(观点)联系题目提供的材料,“低配人生”应该是针对生活,无关其他的。
范文:
低配人生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对低配人生的最初注解。那么低配人生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低配人生,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诱惑与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克制欲望是低配人生的核心。有微博称“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房子总共近 9 000 间,屋内陈设极其奢华,珠宝琳琅满目,但皇帝住的地方也不过十多平方米而已”。为什么清朝历代皇帝都为之倾注大量心血呢?屋子再大,睡觉只需要一张床;菜肴再多,吃饭也不过一张嘴。如此铺张浪费,又能得到什么?最后只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千年前以孝廉著称的汉景帝,居陋室,饮粗茶,着布衣,却为汉朝的繁华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拒绝诱惑是低配人生的准则。王毛仲因为扶助唐玄宗登基有功劳,而不断向玄宗伸手要官,最后要来的却是一道赐死的御旨。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不断拒绝诱惑才能避免灾难,更好地生活。
居里夫人为了使客人早点离开而只放两张椅子,为了更好地研究而不与媒体过多交流。钱钟书面对友人的请客,幽默地回应:“吃了鸡蛋之后,感觉很好,又何必去见下那只蛋的母鸡呢?”他们,一个是闻名中外的科学家,一个是享有盛名的文坛巨匠,却都选择低配人生,拒绝物质的诱惑。
降低标准是低配人生的真谛。有人说,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要经常想想自己还有什么。《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客叹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却不以为然,反驳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其百年前的诗仙,虽然被流放,但是得不到功名利禄却仍有自然为伴,依旧洒脱豪爽。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低配的人生,不仅会让我们克制欲望,更从容地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在知足中寻得快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