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劝学(节选)
一、读准字音
中绳(zhònɡ) (róu) 参省(xǐnɡ)
跬步(kuǐ) 跂(qì) 槁暴(ɡǎo)(pù)
驽马(nú) 舆(yú) 骐骥(qí)(jì)
蛇鳝(shàn) 螯(áo) 锲而不舍(qiè)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三、一词多义
(1)绝
(2)强
(3)假
(4)而
(5)之
四、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5)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6)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7)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古今异义
(1)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把……制成。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六、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6)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句)
译文:木材直得合乎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
[资料链接]
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次担任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答案] (1)改变自己 (2)学习的作用 (3)学习的方法、态度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1自然段的几个比喻与“劝学”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自然段主要通过五个比喻来论证观点。“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在外力的影响下可以超过原来的自己;木“以为轮”而“不复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外力加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性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外力影响可以大大提高性状。作者认为,后天的学习就像这些外力一样,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二、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比喻论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采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气势。同类事物设喻,可从相同的角度铺陈渲染,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说明“善假于物”的道理;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来说明积累的道理等。这样,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形象化,使读者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千变万化的句式,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3.文章第3自然段除了采用喻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3自然段在运用喻证法的同时,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通过正反论证说明学习要积累。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是从正面来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下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是从反面来论证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第二层也是通过正反对比来说明如何做到持之以恒。作者先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第三层则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要想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1自然段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就是品德。
5.荀子在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因此,有人说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因为从师的目的是学习,我们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超越老师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有志之士去实现。
观点二:不同意。荀子的意图是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虚心好学,这样才会成为有学问的人。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博 喻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中有的地方就形成了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说理透彻明了,读起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作用: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2.写法指导
博喻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此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此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嘛;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3.迁移运用
请以“家”为本体,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积累、坚持与恒心 成就精彩人生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告诉了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了我们“坚持”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告诉了我们“恒心”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定会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应用角度】 “学无止境”、“坚持”、“恒心”、“永不放弃”、“积累”等。
2.精彩应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习,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笃心向学、勤奋向学就是方法。所以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群文阅读]
导读:学不可以已。学习,就是要坚持不懈,才可博学明智。学习没有先后之分,只有深浅之分,即凡学习之人,皆可能做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荀子提到,要知天之高,就必须登上高山去探究;而要知学问之精大,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谈读书
⊙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遭遇书房
⊙包光潜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秘书写的。”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曾经的读书人,如今显达了,藏书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弄那么多书籍做摆设,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风景”罢了。他们心里还是自卑的,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被人骂没文化,那是最大的耻辱。所以,他们硬要装出一副斯文、有文化的样子。
我以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必然受益无穷。做人,为官,都一样。
推荐阅读篇目:
《读书》老舍
《读书与生活》李霁野
[积文化常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左右脚各跨一次为“步”。
[诵国学经典]
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明理知义] 不管做什么事业,都不能有粗鄙浮躁的心态。
[成长启示] 王永彬是晚清时人,他在咸丰年间,虚拟“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著成《围炉夜话》一书,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阐述了人生、文学等多方面的见解,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因此成为传世名作。对于事业,王永彬认为,不能抱之以粗鄙浮躁的态度,而是需要认真谨慎地从事,也就是敬业爱业。粗鄙,则容易产生轻视怠慢的情绪;浮躁,则容易有随便敷衍的行为。这两点对于做人做事都是大忌。诸葛亮《诫子书》中就说:“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做事业之人,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有时候不妨“板凳甘坐十年冷”,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入,才会离成功愈近。
课件69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2)15 劝学(节选)23456789游水每天向上;向下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弯曲的弧度善行专一10广博地学习。把……制成。11藏身。爪子和牙齿。12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13木材直得合乎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冰是水所凝冻成的,却比水更寒冷。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 规:圆规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C.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D.金就砺则利 就:运用
D [D项,就:动词,接近、靠近。]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⑤可是,表转折,连词/②并且,表递进,连词/③④表修饰,连词/⑥如果,表假设,连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而绝江河
B [A项,“以为”,古义:两个词。以,介词,把;为,动词,制成。今义:认为。B项,“须臾”,在此句中和现代汉语中意思一样,片刻。C项,“卑鄙”,古义:地位低下,知识浅陋。今义:品质恶劣。D项,“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4.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马之千里者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 [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
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A项,介词,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就、于是;D项,均为“兼词,于此”。]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7.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一位”应改为“一个”。②“先生”一般不用来称呼自己,应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之所以”可单独使用。“也”应改为“还”,才能与前面的“除了……之外”意思相符。④“因为”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应改“因为”为“不过”。⑤“况且”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递进关系,应改“况且”为“而且”。
[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
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学 校
[明]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 [先从整体上理解其字面义,再找出并列句式和语气词来帮助断句。“其始也”与后文的“其继也”相对应,因此“其继也”之前必须顿开,先排除A、D两项;“朝廷与学校相反”是个完整的主谓句,“不特不能养士”是个双重否定句,中间应顿开,再排除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号南雷,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B.“闾阎之细”句中的“闾阎”,指朝廷。
C.“书院”,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一种重考试,一种重教研。
D.“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B [B项,指民间。]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文章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B [B项,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的关键词语有“是非”、“一”,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刑”、“率”、“背”。
[答案] (1)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
(2)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参考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百姓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褒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