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16 《过秦论》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16 《过秦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2:50:50

文档简介

16 过秦论
一、读准字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ɡ)
逡巡(qūn) 施(yì) 镞(zú)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huī) 锋镝(dí) 牖(yǒu)
劲弩(jìnɡ) 氓隶(ménɡ) 锄耰(yōu)
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duó)(xié)
二、辨识通假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锄耰棘矜(“棘”通“戟”)
三、一词多义
(1)亡
(2)固
(3)度
(4)遗
(5)因
四、词类活用
(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控制、统治
(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6)天下云合而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
(10)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
(11)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12)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3)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4)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5)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17)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8)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使……愚昧
(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六、文言句式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又是个被征发的民夫。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4)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从农民中突起。
  


图强。下文的商君即指商鞅。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
河南西部,位于函谷关之东。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雍州:
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
固守:牢固地守卫。固,牢固地。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来”。窥:窥视,暗中察看。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的意思。
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席、包、囊一样,极言秦孝公搜揽
无余,贪婪至极。举,夺取。囊,口袋。括,包容。宇内、四海、八荒:
都是“整个天下”的意思。宇,指上下四方的空间。四海,传说中国




















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zhěn):楚人。召滑:楚臣。楼缓:
魏相。翟(Zhái)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通:沟通。
















































[资料链接]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即旧史家言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的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同时,刑严政苛,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已。苛政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本鉴赏]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的结果。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答案] (1)发展(强) (2)析原因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2.“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第2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说有道理,也可以理解为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种各个击破的“攻”,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仰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1)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为下文写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蓄势。
(2)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仁义不施”,为结论张本。
(3)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令人深思。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四、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或军队之弱少),武器之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合而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6.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贯穿全文,请再找出几处,并谈谈作者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本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还有另外两大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其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是又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五、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由叙事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一自然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然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8.谈谈《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谊是早期的汉赋作家,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后来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的骈体文,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行文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9.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出身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排 比
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三分之二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句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
作用:①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②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做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果。③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④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2.写法指导
(1)准确理解写作的中心,为写好排比句作铺垫;
(2)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串联材料;
(3)考虑好每句之间的照应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
3.迁移运用
以“积累”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得民心者得天下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对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角度】 “以民为本”、“行为与结果”、“历史的启迪”、“仁爱”等。
2.精彩应用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就此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秦的灭亡归结为“仁义不施”。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抗,也引起了山东豪俊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群文阅读]
导读: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仁义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会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之师:理想主义者
的霸主梦
⊙王 磊
青山说:善良是好事,过度善良就未必了。成语“仁义之师”指的是为伸张仁爱正义而讨伐邪恶的军队。但目标再伟大,也要靠实力来说话,不然就会像宋襄公一样沦为千古笑柄。
齐桓公小白去世后,齐国的霸业也就随之崩塌了。在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当时有一个宋国,它的国君宋襄公,是一个善良到接近迂腐的理想主义者,决定继承齐国的霸业,为了爱与和平,以仁义为号召,重建诸侯间的秩序。
宋襄公绝对不是伪君子,在他当上国君之前就体现出以仁义为本的理念。宋襄公本名兹甫,是宋桓公的嫡子,他还有一个庶出的哥哥叫目夷。宋桓公临终前,本应继承国君之位的兹甫说:哥哥目夷比我年长,又比我仁义,应该让他来当国君。而目夷却说:弟弟愿意把国家让给我,说明他比我要仁义;再说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最后这国君之位也没让出去,哥哥目夷被宋襄公委任为相。
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委托宋襄公照顾齐国的太子昭,宋襄公答应了。所以当齐桓公去世、诸子争位发生内战时,宋襄公就真的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的人马平定了齐国内乱,帮助太子昭,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登位,在诸侯中赢得了仁义之名。
为了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先在鹿上召集诸侯会盟,楚国和齐国这样的强国都应邀前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宋襄公就跟楚国提出:我作为盟主总得有几个小弟,请楚国转让几个附属国给宋国。一向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楚国人竟然答应了。目夷就劝宋襄公说:咱们宋国是个小国,这样打肿脸充胖子强出头是会倒霉的。
但宋襄公不听,反而不经齐楚两国的同意就擅自决定接着在盂地会盟诸侯。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的仁义气质,也为了向自己的偶像齐桓公致敬,宋襄公提出了一个非常文艺的概念,叫“衣裳之会,不以兵车”。顾名思义,就是会盟时各诸侯衣冠楚楚穿戴整齐,不乘坐作战的兵车。
可目夷不放心,楚国是野蛮人,谁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他提议还是带点安保人员保险。宋襄公却不同意,认为如果这样,以后怎么有脸在诸侯圈混? 结果一到会盟场地,宋襄公就被早看他不顺眼的楚成王给劫持了。楚成王绑着他去攻打宋国,幸亏宋国军民顽强抵抗,楚国人没占到便宜,只好找个借口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宋襄公的理想。公元前638 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楚国为救援郑国,再次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率军回援,两国的军队在泓水两岸准备开战。开战前,目夷又出来劝宋襄公说,楚军人多势众,正面对抗我们不占优势。宋襄公却信心满满,说:楚国有兵力,我们有仁义, 明天大家紧密团结在仁义的旗帜下战斗,保证没问题!
第二天战斗开始了,楚军开始渡河,目夷建议趁着楚军渡河到一半的好机会, 先下手为强,狙击他们。宋襄公却说:我们以仁义为旗帜,怎么能做半渡而击这种卑鄙的事情呢?等楚军渡完河再说。楚军渡河后,部队前后脱节,一群人乱哄哄地挤在河滩上。目夷又说:楚军渡河后阵列不齐,我们现在动手也来得及啊!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站在仁义大旗下怎么好说出这样的话?等楚军列好阵势再说。
终于,双方都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开战,结果一照面就被楚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宋国的称霸之梦就这么破灭了。一年后,宋襄公也死于战斗中留下的旧伤。
有人说宋襄公是恪守仁义规则的君子,也有人说宋襄公是迂腐不知变通的傻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智商感人的霸主争夺者,开启了宋国源远流长的招黑历史。
仁义在身,心中无怨
⊙杨朝明
社会发展了,许多人反而无法安顿心灵了。钱穆先生说,人心有时候会离开身体往外跑,有时偷闲到外面闲逛,有的逛去了“神之国”,有的逛去了“物之邦”。然而,心“尽向神”,心“尽向物”,都未必是好的安放之处。可是,人心中需要一个安放处呀,我们不能把心关锁起来,人而无“心”,后果会极其严重。因此,我们用心追索,可能找到孔子引领的去处,那就是仁义。
人心如何安放,其实就是如何做人。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表述很经典,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有仁爱之心为人,做当做之事为宜;人不能缺少爱心,人要做该做之事。因此,孔子儒家指出了具体的修身方法,人有爱、有敬,就从爱父母、敬尊长开始,这就是“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按照《论语》的表述,孝悌是“为人之本”,人有孝悌仁义之心,就不会违法乱纪,就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人有灵魂的觉知,才会有安放灵魂的思考,这就像佛祖达摩提示的人先能“将汝心来”。孔子没有把人心引向神与物,而是开启了一扇大门,将心引向了“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既然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那么,处理好这一对一对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们立身处世、人心和顺、社会和谐的关键。钱穆先生又谈到,孔子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与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谓仁。心走向神,走向物,总感觉是羁旅他乡。心走向了心,才始感到是自己的同类,是自己的相知,因此,是自己的乐土。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社会的人,往往会遇到各种困惑与困顿。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与富裕带来不同人生的行为。人们只要加强个人的修养,无论贫、富都会有正常的心态,处于贫困之中而没有怨言更难能可贵。孔子多次说伯夷、叔齐,他们是商末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互相让位,后皆逃至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后来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赞他们“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古之贤人”。他们对人宽容,不计较原先的仇怨,致力于实现仁德,心中自然也就没有怨恨了。
所谓“无怨”,其实就是没有怨恨、埋怨。孔子常说“无怨”这一概念,例如,《孔子家语》还有“政均则民无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善政行易而民不怨”等等,这些“怨”意思都是一致的。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要使人民“无怨”,就要为政以德,实行仁政、善政。为政者知民情,达民意,公平公正,百姓心情和悦,感到适宜,哪里还有什么抱怨?人有仁义,其心不怨。为政者行仁政而无怨,则百姓不怨。
推荐阅读篇目:
《仁义村》杜爱民
《仁义陷阱》松本清张
[积文化常识]
1.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指崤山以东。
[诵国学经典]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管子·形势解》
[明理知义] 君主最大的功业就是使国家富足强盛。国家富足,实力强大,那么诸侯就会信服他的政策,敌国也会畏惧他的威势。
[成长启示] 作为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的名臣管仲,深知富强的含义。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就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基础上。国家强大,就有地位有权势;国家弱小,就只能跟随大国亦步亦趋。管仲被齐桓公重用后,通过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贸易等政策发展经济,使百姓富足,齐国也随之繁荣昌盛。随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使得诸侯归附,建立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基业。管仲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经济学思想,而他对富强的阐释,也可说是给“富强”作出了基本定义。只有国家富强,对内才能安定和谐,对外才能友好尊重。
课件109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2)16 过秦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控制、统治用瓮做;用绳系做帝王,当帝王逃跑的人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在国内,对内在国外,对外小、变弱使……争斗使……灭亡使……退却使……朝拜使……离散使……弯曲使……弱,削弱使……愚蠢,使……愚昧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爱护人民。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又是个被征发的民夫。中山的国君尊贵。(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从农民中突起。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基础运用层]
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遗策:前代的策略
B.西举巴蜀 举:拿起
C.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
D.杜赫之属为之谋 之属:这些人
B [B项,举:攻取。]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振长策而御宇内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 [A项,“从”通“纵”,“举”通“与”;C项,“弊”通“敝”;D项,“景”通“影”。]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轮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既来之,则安之
B [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北收要害之郡
D.宽厚而爱人
C [A项,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B项,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D项,古义,爱护人民;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5.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非我也,兵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⑧大王来何操 ⑨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⑩身死人手
A.④⑨/②⑩/⑤/①③⑦⑧/⑥
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
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
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
A [④⑨为判断句,②⑩为省略句,⑤为定语后置句,①③⑦⑧为宾语前置句,⑥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此指记载言论的书籍
D.金城千里 金:金属铸成的
D [D项的“金”,应解释为像金属一样坚固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C [A项,表承接/表修饰;B项,赶得上/达到;C项,都是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代兵器/动词,去、到。]
8.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示“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  )
A.
B.
C.
D.
D [D项中②句表现陈涉的号召力,不能表现陈涉之弱。]
9.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图文转换题,首先要细读题干,根据题干提示准确把握图表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表内容以及题目要求拟写答案。本题题干中说框架图表现的是“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细读框架图可以发现,四种反应代表了四种情绪,每一种反应都有相对的应对方式。将每种反应以及相对的应对方式准确清楚地描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谊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悲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C.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D.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 [“呜呼”是个感叹词,之前应顿开,先排除A;“志大而量小”是陈述主语“贾生”的,不能分开,可排除C;“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构成转折,中间不能分开,再排除D。]
1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夫子何为不豫”一句中的“豫”意思是“犹豫”。
C.“将之荆”中的“荆”指楚国,到了楚国,“先之以冉有”,意思是先让冉有去接洽。
D.“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中的“草茅”指的是民间,意谓其身份为平民。
B [B项,“豫”,愉快。]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贾谊论》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C [C项,“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
(2)我看贾生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会有超过的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果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生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会有超过的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果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是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作为贾生这类人的人,也应慎重地考虑所发表政见的时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