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师 说
一、读准字音
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
(1)传
(2)师
(3)道
(4)之
(5)其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表方式,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4)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从”,动词,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因此就。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懂得文章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译文: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zhuàn):古代解
[资料链接]
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其中有许多为人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
[答案] (1)提出论点 (2)反面论证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第1段开头两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中,“传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传道受业”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教师的责任,意义非凡。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他所讲的“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可知,文中的“师”指掌握“道”的人。
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
四、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随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三、四段。
五、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1~3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慨叹“师道之不传”的现状,批判当时社会士大夫阶层染上了耻于从师之恶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共有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通过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更有力地证明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观点。
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性,有人则认为其有阶级局限性。你是怎么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本文的思想是有进步性的。它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受业”扩大到了“传道”、“解惑”,对老师的作用给予了全面崭新的界定;针对士大夫们的门第观念,文章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文章还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观点二:本文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为“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 偶
本文主要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批判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表现了作者对“师道之不传”的深深慨叹,又以“圣人无常师”为范例,阐述了“师道”的核心意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恢宏,增强了表现力。
2.写法指导
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种类: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①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个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②反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③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作用:①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②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③表意上,凝练集中,高度概括;④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连过乡试、会试。皇帝对他的文笔十分称赏,但不知其出身及口才如何。在殿试时,皇帝问他:“爱卿,你的父母所操何业?”这一问倒让秀才为难起来:他出身于“引车卖浆者流”——母亲在家磨豆腐,父亲在外卖豆腐。如照实讲出,很可能难以位列朝班,讲假话却又难免欺君罔上之罪。秀才思忖片刻,便对皇帝说:“请陛下容臣以联句禀复圣问。”皇上点头应允,秀才徐徐道来,“臣父母的职业则是:父在外肩挑日月;________________。”
皇帝惊其才思敏捷,即御笔钦点为状元。
请结合语境,补写出下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偶修辞。本题难点在于用含蓄的语言对出符合人物职业特点的下联。秀才父亲的职业特点必须扣住“在外卖豆腐”(走街串巷)的特点,母亲的职业特点要扣住“在家磨豆腐”的特点。
【参考示例】 母居家手转乾坤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一个人要学会从师。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不会的知识罢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应用角度】 “从师”、“不耻下问”等。
2.精彩应用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尤其是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本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婀娜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点,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群文阅读]
导读:《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所以,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所敬仰的蔡先生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出自《大学》。“正心”,指端正心思;“诚意”,指意念真诚。 “不欺暗室指不在暗处伤人”,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二)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语出《论语·述而第七》。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与,肯定、赞成。)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三)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
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眼睛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80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推荐阅读篇目:
《老钱的灯》孔庆东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的老师》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诵国学经典]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明理知义] 功勋卓著在于立志,事业广大在于勤勉。
[成长启示] 《周官》是记载周成王对百官进行训诫的历史文献,对百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更提出了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标准。在古人看来,官员作为国家事务的具体实施者,负有协助君主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责任。因此,官员应当对自我严格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远大的志向,用勤勉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和执行公务。“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做好事,就心安理得,自己也很快乐;做坏事,就心态阴暗,自己也难受。越处在高位越要居安思危,对为官的事时时要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一官员“敬业”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课件77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2)17 师 说2345678学习从师学习同等看待低于以……为师圣明的人;愚蠢的人9以……为耻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觉得羞耻10表方式,用来……的。求学的人。11小的方面学习了。普通人。12不一定。两个词,“从”,动词,跟从;“而”,连词。13不懂得文章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4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不受时俗的限制。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基础运用层]
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小学而大遗 遗: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学习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 [B项,遗:遗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项,第一个“也”,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吾从而师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C.今之众人
小学而大遗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 [A、B、C三项全是古今异义。D项中“专攻”不是古今异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A、B、C三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从师学习”。]
5.下列各句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D [题干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是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于”表被动,是被动句;C项,之字提宾,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 [“惑”应解释为“糊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A项前一句中的“从”,动词,跟随;后一句中的“从”,介词,自。B项前一句中的“乎”,介词,比;后一句中的“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D项前一句中的“则”,连词,却;后一句中的“则”,副词,就是。]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9.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贵大学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9年3月1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做题时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为表示对该大学的尊重,“你校”应改为“贵校”,“成绩显著”不搭配,应改为“成绩优秀”,“大作”往往表示别人的作品,这里是说自己推荐的学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与语境不符。
[答案] ①“你校”改为“贵校”;②“显著”改为“优秀”;③“荣任”改为“担任”;④“大作”改为“作品”;⑤“垂爱”改为“垂青”。
10.下面是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曾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的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的内涵,6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认真读图,应结合文字和箭头,准确理解“激励模式”的结构,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述激励的程序、条件及作用。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示意图答案表述的层次和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 [“然则”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固定词组,断句时不要分开,可先排除A;“者”不会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据此再排除B;“争”的宾语是“以问为耻”,因此“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D。]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D [D项,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D [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习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