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2:53:00

文档简介

19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读准字音
浚(jùn)   殷忧(yīn)   朽索(xiǔ)
壅蔽(yōnɡ) 黜恶(chù) 谬赏(miù)
二、一词多义
(1)诚
(2)信
(3)本
(4)安
(5)以
(6)其
三、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
(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9)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四、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君主、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4)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五、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译文:担心言路不通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下边的意见。































使动用法,使……安宁。冲:虚。牧:约束。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下:动词,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谨慎。虑:担心。壅(yōnɡ):堵塞,指听不到下面的意见。蔽:蒙蔽。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资料链接]
千古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汉族,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州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戒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文本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答案] (1)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足”、“知止”,不纵奢扰民;②“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④“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⑤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十思”的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3)“十思”的具体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5.作者魏征对“严法治国”持什么态度?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魏征的看法可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可行。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故魏征的看法是可行的。
观点二:不可行。魏征所强调的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我们这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当权者应当居安思危这一点和魏征是相同的,但我们还应当依法治国,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合理。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整散结合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整散结合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整句是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作用: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2.写法指导
具体写作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先散后整:①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②设问(散句)+整句。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
(2)先整后散:①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有气势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②比喻(整句)+观点(散句)。用整句列出多种互补性的现象,然后用一句散句表明全文的观点。
(3)散-整-散:①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②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
3.迁移运用
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中国的茶文化封存在历史中。温文儒雅的谈吐行止笔墨飘逸的居室布置轻烟缈缈的茶室座谈。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中国文化构成和谐。中国茶文化的生命行为整个散发着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在闽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不是这里的豪气。小口啜饮三口为品轻啜一口含在两腮细品慢转到舌尖顿觉满口生香舌尖生津;第二口依旧细品慢咽倍感香中有韵韵中回甘;第三口满嘴幽兰花香馨入心腑留香回味无穷。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倾听别人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应用角度】 “善于倾听”、“纳谏”、“居安思危”等。
2.精彩应用
漆黑的海上,海轮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指向,它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有时如登山的拐杖,支撑着你前进的脚步。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才有“诸侯皆朝于齐”的国势;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不也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结果?
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最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宏伟事业。
[群文阅读]
导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明代刘伯温也屡次进谏,并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他们是如何进谏的呢?
最有创意的进谏
⊙宋传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的帝业后不久,就出台了一项“只封功臣,不封亲朋”的法规,赢得了民众的好评。关于这项立法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画谜故事。
在朱元璋打拼天下时,刘伯温就给他当谋士。在朱元璋的许多谋士中,刘伯温总是默默地在帐下工作,朱元璋对他也挺冷淡的。谁知,变幻莫测的战事让朱元璋连连失利,一时间地盘日渐缩小,许多官兵都觉得大事不好,纷纷逃出军营另谋高就去了。朱元璋看着心里很是着急,但又没什么好办法。而且,往日里围着朱元璋高谈阔论的那些谋士也诚惶诚恐地没了主意,有的还离帐而去。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还和往常一样每天都来帐下看他,且一反常态地为他出谋划策,便不解地问:“你怎么不走,难道你就不害怕?”刘伯温说:“我很害怕,但我不能因为害怕就自己逃命而放弃了忠诚。”刘伯温的所做和话语让朱元璋感慨万分,由此也使他精神大振,朱元璋随即重整旗鼓度过了危机,此后,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当成最贴心的谋士。
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顾念亲情和旧友,除打算给有功之臣和自家的亲戚册封嘉奖外,还想大赏那些功臣的亲戚和朋友。刘伯温觉得给那些大臣的亲戚册封嘉奖没有必要,他深知此事扩大了将会危及江山社稷。如何能够劝得朱元璋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又能不令他难堪,聪明的刘伯温决定设计进谏。
其实,刘伯温早就知道朱元璋迟早要面临这个问题,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刘伯温又不好明说,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好了册封嘉奖的花名册,林林总总的有几百号人。朱元璋看了以后,心里更加犯愁。这么多亲戚,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吧,亲戚会骂他六亲不认。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好直谏,一来不想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是担心朱元璋接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又不能视而不见。他只能按计行事。于是他就按照原来的设想画了一幅画说是给皇帝解解闷儿,请皇帝猜猜这幅画谜,也好放松一下心情。
朱元璋拿过画来一看,只见画面上有个仪表堂堂的壮士,头发凌乱如麻,被分成十几束胡乱地立着,每一束头发上都戴顶乌纱帽,再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又转念一想,刘伯温这个时候送画给我,不能只为解闷儿,画里肯定有寓意。看着看着,朱元璋顿悟——冠多发乱!乌纱帽即官,发即法,意思是说官多了法就乱了。次日一早,朱元璋召见刘伯温,大声称赞道:“好你个刘爱卿,此画甚好!解了朕心头之大惑。”朱元璋根据刘伯温的画意拟旨:“只封功臣,不封亲朋。”
此后的明朝在晋升官职的时候,一律遵照“只封功臣,不封亲朋”的法规进行,有效地抑制了“任人唯亲”的裙带升迁。
(摘自《组工文萃》2017年第九期)
魏征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
贞观六年(632),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
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
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改动)
推荐阅读篇目:
《心灵品管》杏林子
《看别人的世界,品自己的人生》莫言
[积文化常识]
1.谏太宗十思疏
疏:臣子给皇帝用来陈述意见的奏章,又称“奏疏”、“奏议”。如《论积贮疏》、《论贵粟疏》。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域中:天地之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诵国学经典]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明理知义] 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安定,也不会有永久的动乱。法令实行时,国家就安定;法令废弛时,国家就动乱。
[成长启示] 学者王符生活在东汉晚期,当时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他终生不仕,隐居著书,写成《潜夫论》这部著作,抨击时政,讨论治国安民之术,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王符的观点具有朴素的相对主义色彩,他认为国家的安定或动乱都不是永恒的状态,随时可能变化,而变化的根本正取决于法治是否施行,强调法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他举例说:东汉明帝时期,有一名大臣进京向皇帝述职。皇帝询问大臣平时的主要工作,大臣回答自己负责管理地方治安,缉拿盗贼,但屡无成果。于是皇帝大怒,责备大臣身为执法者,却不能维护法律尊严,任由盗贼横行,将其罢官,并命令其上司立即追捕盗贼,不到十天盗贼就捉拿归案,地方也因此恢复了安定的秩序。可见,法律得到实施,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课件78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2)19 谏太宗十思疏234567居于……之下统治在心里重要位置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奸恶的人8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达到远方坚持到底使……牢固使……端正使……安宁9以……为忧以……为乐10君主、帝王。树木的根。11把……当作。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12担心言路不通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下边的意见。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B.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何况
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冲:前进,进取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
C [C项,冲: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凡百元首
C [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D项,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念于居安思危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信者效其忠 ④失其所与,不知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句,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③句,代词,他的;④句,代词,自己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貌恭而不心服
B.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代下司职
D [A项,“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B项,“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C项,“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动词,使……牢固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尽情
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
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特别谨慎
B [B项的“纵”是“放纵”的意思,“纵情”解释为“放纵感情”。]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情不胜其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安步以当车
C.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貌恭而不心服 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D [ A项,第一个“欲”解释为“欲望”,第二个“欲”解释为“愿意的”。B项,第一个“当”解释为“处于”,第二个“当”解释为“当做”。C项,第一个“积”解释为“积蓄、积累”,第二个“积”解释为“堆积、积聚”。D项,两个“服”都解释为“服从”。]
7.下面对文章前两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C [C项中“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错误。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也就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要守天下就得“恭俭下人”。]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的确很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2)只要彼此竭尽诚心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轻视别人,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
9.下面的文稿在表达和形式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通 告
为保障春节期间用电通畅,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宜宣布如下:
维护将于2018年1月20日7时至20日19时施工。涉及范围:东到云中路,西到牧马路,南至长征街,北至雁门大道。
对维护工作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
2018年1月15日
忻府区电力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首先明确题中“不妥”一词所包含的内容,问题主要集中在病句、用词以及格式上。①因为这是一则通告,所以文段中的“宣布”不妥;②“维护……施工”搭配不当;③“贵”是敬辞,在通告里只要客观陈述就可以了;④“不安”夸大了心意;⑤落款单位的位置不当。
[答案] ①“宣布”改为“通告”、“通知”或“公告”;
②“维护……施工”改为“维护……展开”或“维护……进行”或“我公司将于……施工”;
③“贵用户”改为“您”或“各位用户”或删去“贵”字;
④“不安” 改为“歉意”;
⑤落款单位应在日期之上。
10.下图是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一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道题,应注重分析示意图中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相关节点具有的特点等。这是一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的流程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参保省的角度看,是参保人员先到参保地经办机构办理备案,然后备案信息会依次上传到参保省平台、部平台;从就医省的角度看,如果参保者持社保卡异地入院治疗,在其出院时医疗信息会通过就医省平台、部平台传到参保地,参保者按规定进行结算即可。
[答案] 参保地经办机构将参保人员的信息备案后传至参保省平台,再由省平台传至部平台,形成全国联网;患者持社保卡异地入院治疗,出院时其医疗费用信息经由就医省平台、部平台传回参保地,然后按规定结算。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上皇帝书(节选)
苏 洵
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臣苏洵,谨顿首再拜冒万死上书皇帝阙下……臣自惟疏贱,未敢遽言,而其近而易行,浅而易见者,谨条为十通,以塞明诏。
……
其六曰,臣闻法不足以制天下,且法必有所不及也。先王知其有所不及,是故存其大略,而济之以至诚,使天下之所以不吾欺者,未必皆吾法之所能禁,亦其中有所不忍而已。人君御其大臣,不可以用法。以天下之大而无可信之人,则国不足以为国矣。臣观今两制以上,非无贤俊之士,然皆奉法供职无过而已,莫肯于绳墨之外,为陛下深思远虑,有所建明。何者?陛下待之于绳墨之内也。臣请得举其一二以言之。夫两府与两制,宜使日夜交于门,以讲论当世之务,且以习知其为人,临事授任,以不失其才。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谒之私也……臣愚以为如此之类,一切撤去。陛下赫然震威,诛一二人,可以使天下奸吏重足而立,亦必有倜傥非常之才,为陛下用也。
……
其十曰,臣闻古者所以采庶人之议,为其疏贱而无嫌也。今臣幸而未立于陛下之朝,无所爱惜顾念于其心者。是以天下之事,陛下之诸臣所不敢尽言者,臣请得以僭言之。陛下擢用俊贤,思致太平,今几年矣。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陛下知其所由乎?虽得贤臣千万,天下终不可为。何者?小人之根未去也。陛下遏士大夫有礼,凡在位者不敢用亵狎戏嫚以求亲媚于陛下,而谗言邪谋之所由至于朝廷者,天下之人皆以为陛下不疏远宦官之过。陛下特以为耳目玩弄之臣,而不知其阴贼险诈,为害最大。天下之小人,无由至于陛下之前,故皆通于宦官,珠玉锦绣所以为赂者络绎于道。陛下纵听不用,而大臣常有所顾忌,以不得尽其心。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B.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C.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D.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为天下之祸者/臣每伤痛之
D [“有为……所抑”是被动句,中间不能断开,先排除A项;“者”不能用在句首,再排除B项;“臣故曰”是主谓短语,不能分开,再排除C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三年”中的“嘉祐”是皇帝年号,这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布衣”,指穿着朴素。
C.“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所。借指朝廷。
D.“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
B [B项,“布衣”,代指老百姓。]
13.对以上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第六条中,苏洵认为,法律是所有事情进行的依据和束缚,否则“国不足以为国”。
B.由第六条的内容看,宋代对臣子严加防范,对大臣也很猜忌,制定了不少法律制约大臣。
C.在第十条中,苏洵认为擢用俊贤效果不大的根本原因是“小人之根未去”。
D.苏洵在阐述主张时能够抓住要害,深入剖析,我们会被他痛快淋漓的气势、酣畅雄健的笔调所吸引。
A [A项,文中说的是“君主统治臣子,不能够用法制”。]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观今两制以上,非无贤俊之士,然皆奉法供职无过而已,莫肯于绳墨之外,为陛下深思远虑,有所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纵听不用,而大臣常有所顾忌,以不得尽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看如今在两制以上,并不是没有贤能杰出的人才,然而他们都奉守法制做自己的工作没有过错罢了,从来不肯在法度之外,替陛下深深地思考,作长远的谋划,从而有所建树。
(2)陛下您即使听了也不采用,可是大臣们常有所顾忌,因而不能够尽心尽力。
【参考译文】
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的老百姓苏洵,磕头拜两次,冒着死罪给皇上您上疏……我自己粗俗鄙贱,不敢随便地说,但那些目前的容易做的,浅显的容易看见的,谨慎地写了十条,来弥补您英明的决策。
……
第六条是,我听说法制不足以管制天下,况且法制有不能涉及的地方。先王知道它有涉及不到的地方,所以能够保留其大体的道义,却用真挚的诚意来施行它,让天下的人之所以能够不欺骗我,这不是我们的法制不能够禁止这些事情,而是因为其中有不忍心的因素存在。君主统治臣子,不能够用法制。这么大的天下却没有可以亲信的人,那么国家将不再称其为国家了。我看如今在两制以上,并不是没有贤能杰出的人才,然而他们都奉守法制做自己的工作没有过错罢了,从来不肯在法度之外,替陛下深深地思考,作长远的谋划,从而有所建树。为什么呢?陛下在规定的制度之内对待他们。请允许我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两府和两制,应该让他们日日夜夜在门口交相出现,来讲谈论述当今的事务,况且熟知每个人的待人处事的方式,碰到事情便委以重任,以不失掉他的才能。如今法律规定不可以互相往来,用意就是以此来杜绝私交上的求告拜谒……我愚昧地认为像这样的官职都应该撤掉。陛下如果能显示威风,杀掉一两个这样的人,那么天下的奸恶的小吏必然非常恐惧地站立,(那时)也一定会有杰出的与众不同的人才被您任用。
……
第十条是,我听说古代的人之所以能够采纳一般人的建议,是因为不管粗俗鄙陋都不嫌弃。如今我有幸没有站在您的朝堂之上,没有什么爱惜的,只是挂念在心里的。因此天下的大事,陛下的诸多臣子都不敢详细地阐述见解,我请求超越本职去说出这些话。陛下您提拔任用贤能的人,想要达到太平的境地,到如今有好几年了。事情接近成功就被废弃,没有取得功业就转身离去,陛下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虽然您得到的贤能的人有千千万,天下终究没有成就什么大事。为什么呢?小人的根基没有被去掉啊。陛下对待士大夫有礼有节,凡是在官位的人都不敢用不正常的手段来从您这里求得宠爱,进谗言的邪恶之人因此能够来到朝堂,天下的人都认为陛下您不会疏远宦官小人的过错。陛下只是以为他们是一些侦查消息的人和供来取乐的人,却不知道他们是阴险狡诈的人,危害最大。天下的小人,没有门路来到您的面前,所以就都通过宦官传达,那些用来贿赂的珠玉锦绣在路上是络绎不绝。陛下您即使听了也不采用,可是大臣们常有所顾忌,因而不能够尽心尽力。所以我说,小人的根基没有去掉。古代的小人,有的被有才能的人压制住了,后来反而会激起天下的大的祸端,我每每想到这就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