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单元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教案+练习)第4单元 单元导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2:53:59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文言文
本单元几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文言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这几篇文言文,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劝学(节选)》
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专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
《过秦论》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舰、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师说》
《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晏子治东阿》
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幡然醒悟。本文用极为简短的篇幅,前后对比的方法,精练的语言,通过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人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课件12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2)单元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选自《隋书·元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应先读懂所断句子的大意,根据文意可知,“右卫大将军”是一个官职,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上”在这里指皇上,作“令驰召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是皇上说的话,不是元胄,所以“胄见”与“上谓曰”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C.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A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错误,“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不是专指帝王旁边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得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元胄警惕性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事多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与其一起逃出。
D.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的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与其一起逃出”错误,原文是“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生变:生发事变。连:不断地。啖:给……吃。(2)悉:全,都。辞:推辞。益:益处。
[答案] (1)赵王想生发事变,用所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得分点:“生变”、“连”、“啖”各1分,大意2分)
(2)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得分点:“悉”、“辞”、“益”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元胄年少时英勇果敢,练就了多种武艺,胡须和眉毛都很漂亮,有不可侵犯的神色。北周齐王宇文宪见到他,认为他壮伟,招他到自己的身边,元胄多次跟随齐王出征打仗。升迁至大将军。高祖当初被召进皇宫,将接受临终嘱托。高祖先叫来元胄,然后差遣陶澄,并把心腹之事交给他们,元胄经常随高祖住在内室。到高祖当了丞相,元胄常在皇宫中主管军队,又荐引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从护卫。周赵王宇文招得知高祖将要改换周的社稷,于是就邀请高祖到自己的府中。赵王将高祖引进卧室内,左右侍从不得跟随,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旁边。赵王对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说:“你们进去献瓜,我趁机刺杀他。”等到饮酒正尽兴时,赵王想生发事变,用所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元胄上前说:“相府中有事情要处理,丞相不能长久留在这里。”赵王大声呵斥元胄说:“我和丞相说话,你是干什么的!”呵斥元胄命他退下。元胄瞪圆了眼睛,怒气冲冲,握刀闯入内室保卫高祖。赵王问他的名字,元胄照实回答。赵王说:“你不是从前侍奉齐王的人吗?的确是壮士啊!”于是赐给他酒,说:“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你何必猜疑警觉到这种程度呢!”赵王假装酒醉呕吐,准备到后面屋里去,元胄怕他再生变故,扶住赵王使他坐在座位上,这样重复了几次。赵王声称自己喉咙干,命令元胄到厨房中取茶,元胄不动。这时恰逢滕王宇文逌到来了,高祖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对高祖耳语说:“事情的形势很反常,应该快点离开。”高祖还没有明白,对他说:“他这里没有兵马,又能做什么事呢?”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但这样死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重新入座。元胄听见屋后有穿铠甲的声音,急忙告诉说:“相府的事多,您怎能如此久坐?”于是扶高祖下了座席,催促高祖离去。赵王将要追赶高祖,元胄用身体挡住门口,赵王不能出去。高祖到达丞相府门,元胄随后来到。等到高祖杀了赵王,给予元胄的赏赐多得无法计数。当时突厥多次制造边患,朝廷因为元胄一向有威名,授予他灵州总管的职务,北方夷人十分畏惧。后来再次被征召回朝任右卫大将军,皇上对他的宠爱照顾更加细致。曾经有一年正月十五,皇上和近侍大臣登高,当时元胄已经下班,皇上下令用快马召他,等到元胄见到皇上,皇上对他说:“你与别人登高,不如和我一起登高好!”设宴欢饮,极其高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B.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C.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D.其龙兴守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A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须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例如,本题中的人名或官职名作主语的“太祖”、“江西诸郡”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B [除:任命,授职。辟:征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基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耀刘家门庭;后来又有西蜀的赵天泽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诸葛亮一类的人。
B.刘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强敌陈友谅图谋向东进发,气焰非常嚣张。将领们建议投降或退守,刘基力排众议劝太祖采用了诱敌计策,结果大败陈友谅。
C.刘基善于识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明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刘基却认为好友杨宪不能胜任,认为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D.刘基淡泊名利,大败陈友谅后,太祖要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了。后来还多次拒绝皇帝给他提高爵位。告老还乡后,过着闲适的隐居山林的生活,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C [误解原文意思,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
(2)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愤激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横,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把打败敌人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了。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拿它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刘基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登上皇帝位,接连几次想要给刘基提高爵位,刘基坚决推辞不接受。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0分)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B.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卷动归乡之心让人暗自惊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C.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宿府》中“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A [A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10.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于首联的作用,要注意结合其所处的位置和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整首诗内容的分析可知,首联统领全诗,且照应标题,从情感上来看,首联中的“乱”和“逋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答案] ①点题。出句切合题目中的“野泊对月”,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点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读《论语》,它平和的语言,每一句无不________地指向修身、忠孝、仁义,要人们在世界上建立一个宏伟的、受外界承认与赞扬的美好人生。世人为了________,不懈努力奋斗,而当你迷茫、不安、焦虑的时候,不妨捧一本《庄子》,让心回归纯粹,让灵魂得到安宁。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建功立业、不停追求和淡泊宁静、远离尘世喧嚣的人生理想中挣扎。总想着要________,光宗耀祖,为世界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记,才不辜负自己匆匆来人世间走一遭的机缘。但是,纵使功如秦皇汉武,历史也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有的人穷极一生,都在想着向上爬,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生活状态,却也留恋不已不舍得放手。这些人入世太深,甘愿做那个“王巾笥而藏于庙堂之上”的楚国神龟,牺牲一辈子的快乐与幸福,成就一个只被别人称赞的人生。人前辉煌如塔,人后凄凉如沙,(  )。他们汲汲功名利禄,向往着远方险峻景色,却轻浮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读《庄子》,可以让汲汲于功名的那颗焦虑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但我们也要对其中的思想辨证地吸收。儒道之法,兼而采其长、取其精,为我所用也。也许,淡泊明静的境界和建功立业的追求可以________。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仗义执言 出人头地 急功近利 握手言和
B.仗义执言 出头露面 功成名就 把手言欢
C.义正词严 出人头地 功成名就 握手言和
D.义正词严 出头露面 急功近利 把手言欢
C [“义正词严”其含义是“道理正当公允,措辞严肃”,符合句意;“仗义执言”意思是“为了正义而说公道话,多指伸张正义”,不合语境。“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出头露面”则是指“在公开场合出现,也指出风头”,根据语境及感彩,应选用“出人头地”。“急功近利”多用作贬义,感彩与语境不合。“功成名就”指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握手言和”,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儒家“建功立业”与道家“淡泊明静”两种处世态度和人生观的相互包容和理解,用“和”字准确;“把手言欢”则强调的是“欢”,比较形象地描绘出“过去不和的敌对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和语境意相去甚远。只有C项四个成语符合各自语境。]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汲汲于功名利禄,向往着远方景色险峻,却轻薄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B.他们汲汲功名利禄,向往着远方的险峻景色,却轻视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C.他们汲汲功名利禄,向往着远方风景的险峻,却忽略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D.他们汲汲于功名利禄,向往着远方的险峻景色,却忽视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D [原句有三处语病,“汲汲”不能带宾语;“向往”的宾语“远方险峻景色”搭配不合事理,“险峻景色”不能直接陈述“远方”;“轻浮”与“风景”搭配不当,用“忽视”切合文意。D项最恰当。]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就活成父母亲朋的面子
B.活成父母亲朋的面子,就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
C.活成父母亲朋的面子,却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
D.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倒也活成了父母亲朋的面子
C [根据句子特征,所填句子内容应是对前面句子进一步生动的解释,顺序上与前文“人前辉煌如塔”、“人后凄凉如沙”分别照应,并且是一种转折关系,强调的是人生的不幸“人后凄凉如沙”,没有活出一个从容淡定而真实的自我。所以C项最恰当。A项B项误用选择关系,与文意不符。D项是一种让步关系,背离了文意。]
14.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王伟写给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5分)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死去的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2019年4月2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
[答案] (1)“尊敬的王老师”应顶格写。(2)“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中“好日子”不当,删掉“好”。(3)“死去的先人”“死去的”多余,应删掉。(4)“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5)没有说明请假的具体天数,可在“特向您请假”后加上请假的具体天数。
15.下面是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把框架图的基本构成弄清楚。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最终的目标,而实现经济增长这一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两个部门共同努力。其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分为对内和对外的策略。具体作答时要注意内容表述完整,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答案]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努力。央行需要采取对内稳定物价、对外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而财政部则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
三、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32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17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理解材料内容,博士生创业;北京大学的保安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多都有所成就。
参考立意:求真务实,成功的路并不是铺在云端的,而在脚下的实路上;劳动光荣,博士送快递非但不丢人,反而值得表扬。自食其力,以产养学,是正大光明的劳动,是劳动就是光荣的;包容多元,让博士生这个社会的高层次人才有更大的选择权,是全社会展现出的宽容;寒门贵子,前有北大才子杀猪,今有博士送快递等。
[参考例文]
求真务实
成功之人必有其特别之处。求名利者难成大事,务虚者无能小业。究其关键,必提“务实”二字。
袁隆平的名字已在亿万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的脑海中留下印迹,如其所言:“电脑、书本里种不出水稻来。”正是他这样简单却以实为重的看法,使他的名字前加了耀耀发光的几个大字: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在千百年来对自然科学的忽视,使欧洲很快就超过中国,并以大炮将“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的梦炸个粉碎。纵千年风光也不过虚幻一场。溯其问题之本,应看见所犯错误中没有实事求是的地方。
前些年以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黄蛉,在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习后因成绩优异得以转入四川大学本部学习。就在所有人为这次转院而感到欣喜时,却突然传出消息称,作为去辅其古代文字的教授不愿继续教他,已向学校递交辞呈。在谈到这个学生时他难掩惋惜地说,他认为这个学生太浮夸,本身也并没有很强的古文字功底。
这样的变故固然让人惊异,而我们也应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诚如“两只桶”的故事:一只满水的桶从山坡上滚下来却一路尘土飞扬,乒乓乱响。最终半桶水的桶被一只小石子撞散,满水的桶却安然停下。
务实者脚踏实地地步步向前,务虚者却关注名利,将眼光投在不恰当地方。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抓住了战争必需的两样东西,制造武器所用的材料和运输武器所需的燃料,得以用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有效的方式使欧洲和平有了保障,这远比一些反战条约和结盟运动有效得多。这便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饱受争议的黄蛉或将因此又添曲折,但我们却应为此而改变。成功的路并不是铺在云端的,而在脚下的实路上。可还应学习爱因斯坦以支票做书签随意放置的淡泊名利,毕竟人无法三心二意。古来圣贤无一不是破万卷书苦读而成,科学家无一不是在艰难的演算学习之后学成的。没有大厦可以建在沙滩上,高楼里也不容一处空漏,唯有务实的人才能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