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评两篇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摆谱(pǔ) 渊源(yuān) 酽酽(yàn)
动辄(zhé) 阖家(hé) 奢华(shē)
过瘾(yǐn) 问津(jīn) 扰民(rǎ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烙 (2)咋
(3)折 (4)着
2.语境辨析法
(1)把东西放在天平上称量(liánɡ)了一下,一看重量(liànɡ),足有2斤。
(2)要把绳子系(jì)紧,这关系(xì)到安全问题。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法制·法治
两者都和“法律”有关系。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
“法治”既可为名词,又可为动词。作名词时,指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作动词时,指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2)媒体·媒介
两者都是名词。“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发表新闻的载体,如报刊、广告、广播等。
“媒介”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明确词义
(1)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锣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花缭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匪夷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令人咋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敢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敲门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视同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2)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
(3)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5)形容让人惊异、畏惧,以致说不出话。
(6)指对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7)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8)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撩乱,而且有点异想天开。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zhě)华。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撩-缭;异想天开-匪夷所思;奢(shē)。
2.下面这个句子有语病,四个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两会”启用了首次“两会交通预报”,即在每次大会开会散会前,交管部门向公众告知“两会”车队运行路线,以便提前选择行驶道路。
A.今年“两会”首次启用了“两会交通预报”,即在每次大会开会散会前,交管部门向公众告知“两会”车队运行路线,以便提前选择行驶道路。
B.今年“两会”首次启用了“两会交通预报”制度,即在每次大会开会散会前,交管部门向公众告知“两会”车队运行路线,以便社会车辆提前选择行驶道路。
C.今年“两会”启用了首次“两会交通预报”制度,即在每次大会开会散会前,交管部门向公众告知“两会”车队运行路线,以便社会车辆提前选择行驶道路。
D.今年“两会”启用了首次“两会交通预报”,即在每次大会开会散会前,交管部门向公众告知“两会”车队运行路线,以便社会车辆提前选择行驶道路。
B [原句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首次”须提至“启用”前;②成分残缺,“启用”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两会交通预报’”后加“制度”;③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在“以便”后加上“社会车辆”一类的词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都说________,但却常有事实上的特权,事实上的一部分人无须遵守。
②在一些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包装豪华、价格昂贵,才能________。流风所及,导致了月饼礼品化、高档化。
A.①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②表达出情意,显示出档次
B.①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 ②显示出档次,表达出情意
C.①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 ②表达出情意,显示出档次
D.①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②显示出档次,表达出情意
C [第①句,由句尾“事实上……无须遵守”可知,此句的落脚点是“遵守”,“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理论依据,排除A、D两项。第②句,“显示出档次”与“表达出情意”相比较,意思上递进了,排除B项。故选C。]
[资料链接]
资深媒体人——徐勤
徐勤,资深媒体人,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其时评作品《从尊重保姆做起》、《车队与红灯》等倡导尊重、赞美制度文明,受到同仁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著名记者——江南客
江南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多篇,其中《向任长霞学什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监督者也应该受到监督》等作品社会影响颇大。
1.车队与红灯
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而文章写作的动因是新华社关于“两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车队不再是一路绿灯的报道。因为“两会”车队一路绿灯这个现象经常发生,大家都习以为常,可是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放到特权与平等的天平上,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有感于此,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中秋节前后。中秋节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是全家团圆、祝福平安的一件事。可是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月饼消费出现了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的月饼消费在乎礼而不在乎吃”。殊不知,我们的月饼消费本来就不在乎吃,而在于其文化意味,在于那种全家团圆的其乐融融。基于此,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新闻时评
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严格地说,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时评的特征: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具体地说,至少要提出问题,有确定的主题,有完整的论证、合理的阐述、明确的结论。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时效性等。
[文本鉴赏]
1.车队与红灯
本文围绕“车队不再一路绿灯”的话题,对北京“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赞扬和呼唤了在“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的社会新风尚,同时指出它反特权、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本文以“月饼消费”为切入口,列举月饼消费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思考;论证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观点,并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
[答案] (1)惯例:车队扰民 (2)法律面前无特权 (3)勤俭持家、勤俭建国
[文本深读]
一、阅读《车队与红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分析评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先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接着逐层分析“车队一路绿灯”不能存在的理由和这种现象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
2.作者对“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这一现象加以评论,意在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车队与红灯》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两会”的召开,但它的观点不是落在“两会”这一主流事件上,而是就会前的一则消息:代表、委员乘坐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而是跟社会车辆的待遇相同。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车队与红灯》这则时评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比论证法。“两会”车队今昔待遇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明无论哪种形式的扰民特权都必须清除,还老百姓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2)举例论证法。举了詹姆士一世的例子,詹姆士虽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扰司法。列举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必须人人遵守的观点。
4.《车队与红灯》一文中,从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的现象中,你还可以洞察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立法先要守法。“两会”代表、委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参政议政的人,因此,他们应该首先遵守法律,交通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们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严于律己的精神,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赞赏之余,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学习。
观点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政治素养出现可喜的提升。警车开道、一路绿灯之类的特权,人为地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误解和隔阂,代表、委员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委员的忠实。代表、委员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委员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一路绿灯之类的特权。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是政治素养提升的表现。民主意识是现代中国人必备的素养,平民风范更显代表、委员的人民性。
二、阅读《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上一段内容的转折,写出与美好的节日氛围不相称的月饼变味的现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下文的总起段落,引出了对“变味”的具体表现的详细阐释。
6.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现象的哪些危害?作者列举这些危害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月饼不文明消费的危害:
用意:作者借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改变不正之风,让人们牢记“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
7.阅读第5自然段,分析“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一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月饼虽小,却反映了社会大的风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生活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尚”是变化的必然结果。人们富裕了,就会有更高的物质追求,但一味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违法乱纪、竞豪赛奢,就算不得“时尚”了。那种浪费方式的消费其实是不文明的,我们提倡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主要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众多消费现象中“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从平凡小事着笔,针对“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展开论述,揭示出消费过程中存在的追求铺张、奢侈等错误思想,号召消费者要正确地消费。
2.写法指导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道理,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是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
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参照写作主题收集小的材料。小的材料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没有大范围影响力的能够具体描述的事件。动笔之前要尽量多地收集符合写作主题的此类素材。
(2)筛选出较为新颖、典型的材料。虽然是小事,选用时也不可随便,一定要看看哪一个事件更能打动读者,哪一事件更能服务于主题,哪个事件更便于分析并可探究出较深的立意。
(3)在引述材料结束后添加适当的分析或议论,以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这一步是在写作中实现的,它要求作者在运用完小事例后,对小事例所反映出的问题作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总结,放大该事件所表现出的思想性,以扣住文章较大的主题。
3.迁移运用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或大自然中的物象,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这样茁壮地成长?走过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在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拨开一根根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落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原来它是生命的支柱;原以为那是瓜们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善待自己,就让青藤勒着自己成长。那一道道被勒出的伤痕绝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改变中体现进步
“两会”车辆不再一路绿灯,而是可能在路口等30秒,让社会车辆通过。短短的30秒体现了我们政府的平等思想、规则意识,也体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能否平等地对待百姓是一个官员品德素质的体现,也是我们政府是否为百姓着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改变体现了进步,“一叶知秋”,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个人的道德素养,更能看出国家的整体素养,我们的政府应该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应用角度】 “改变”、“平等”、“爱民”、“小事中折射的道理”、“规则”等。
2.精彩应用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于人类社会真是太重要了。法规、校规、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考试规定……哪一个规则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既然有“规则”,我们就得按“规定”办事。“规则”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只有按规办事,才能明理树信,“规则”才能称其为“规则”。商鞅立木为信,包公刚正执法,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一个不是“坚明约束”而后大获成功的呢?哺育“规则”需要严守“规则”的大力支持!
从“两会”车队回归遵守交通规则起,规则的意识就更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于是这“规则”便更加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原来哺育“规则”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如此多的泪水与汗水。
[群文阅读]
导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大自然之所以充满和谐,生机勃勃,是因为遵循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大到国家的根本大法,小到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无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遵守规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象征。只有对规则心存敬畏,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则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莫让生命成为无视规则的代价
一度备受关注的南京南站“旅客穿越铁道被挤压致死案”,7月13日在南京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定,死者擅自闯入危险区域,需负全责,铁路部门已履行安全保障和提醒义务,不承担责任,据此驳回死者家属的索赔请求。
在公共生活中,只有遵守法律规范的既定行为,人们才能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保证社会运转的有序和有效。若是不按规则出牌,则会造成混乱,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没有规矩,不只不成方圆,一旦无视规矩,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南京南站这名乘客为了“走捷径”,无视乘车规则,抄近路从一个站台到另一个站台,却失足坠落被夹在站台缝隙中,被急速驶来的列车挤压致死。当我们感叹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时,也让我们进一步重新思考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漠视乘车规则,逼停高铁的事件其实不止这一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此之外,周围漠视规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故意酒后驾驶、行车不系安全带、擅自乱闯红绿灯……这些违规之举看似无关紧要,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便很有可能就是以生命作为代价,让人痛惜,也让人警醒。
不敬畏规则,才会随意践踏规则。不守规则有时就是从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开始的,当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就酿下了危害生命的恶性“种子”。在这些人的判断中,规则是弹性的,是利己的。最好,规则能够管住别人,而自己可以逾越规则,这样自己就可以借助规则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是对规则的漠视,让人变得心存侥幸,变得异常短视。
不管是明文规定,还是约定俗成,规则的存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常言道,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规则首先是一种契约,是对肆意而为的一种约束,对单个人来说,这或许是某种程度的制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保证其畅通有序、有条不紊的必需。由此可见,社会规则寻求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看似受限,实则获益。
安全出行是大家共同的目的,高铁安全需要我们每个参与者常怀敬畏之心,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遵守规则,不仅利人,同样利己”的观念,不做“越轨”的荒唐举动。
从“中国式过马路”
看当代中国文明
⊙郎遥远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记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羞耻感。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在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推荐阅读篇目: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
《人各有命,命全不讲理》杨绛
[诵国学经典]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明理知义] 上天的原则,是减少多余的,补充不够的。
[成长启示] 老子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公平的,对万物平等以待,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取长补短,以多补少。而人类社会,却常常与之相反,“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因此才产生了不公平的源泉。道家的平等思想,带有朴素的辩证唯物色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在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当物质资源逐渐丰富,社会出现等级,平等的机制也就相应被打破。渴望回归原初状态的道家,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强调平等的重要意义。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明理知义] 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边远的少数民族,而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成长启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他的执政生涯中,平等尊重地对待外族,是让他及唐朝赢得声誉的重要原因。唐朝初年的民族政策讲求以德服人、四海一家,如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打败东突厥的挑衅后却仍旧给予其首领颉利可汗以优待,设立安西都护府得到西域诸国归附,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人在朝廷为官等,改变了过去边疆少数民族往往与中原汉族政权相互对立交战的局面,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交往,唐太宗也因此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的民族平等观,对现代世界的各国外交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富贫、强弱,地位平等,友好交流,互利互惠,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课件81张PPT。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1 时评两篇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比早已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短、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脍炙人口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脍炙人口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C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这里强调的是高铁人人都知道,故用“家喻户晓”更恰当。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无人问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因为重载铁路一直处在研发过程中,外人不知道,故用“鲜为人知”更恰当。引人注目: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此处说的是展厅中的“神华号”电力机车模型,故用“引人注目”更恰当。大书特书:指事情重要、有意义,值得特别着力去记述、宣扬。万古流芳: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由于语境中突出的是科技成果而非好的名声,故用“大书特书”更恰当。答案为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的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的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D.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D [原句的病灶有两处:一是“围绕以……为主题”句式杂糅;二是搭配不当。只有D项修改了这两处语病,答案为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便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B.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B [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上承“神华号”机车模型,下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B项最恰当。A、C、D三项,否定了其他展览项目是一道亮丽风景,不合文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D [第一条横线处,①和②选项有关联词的区别,语境强调的是悲观人的片面性和悲观性,所以选②更合适,“只”有排他性。第二条横线处,③和④选项只有语序的差别,③中的“它”指代上文的“机会”,使陈述的主体一致,并与后文形成顺承关系。第三条横线处,⑤和⑥选项中,“发挥潜能”是“发现机会的存在”的前提,所以选⑥。]
5.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的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④“征询”改为“征集”;
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6.(2019·全国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__①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__②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__③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横线前的“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一种”“;”和下文的“乙醛脱氢酶”可以判断,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之类的句子。语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人酒量小和酒量大的原因。根据后文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可以判断,第二个横线处应填“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之类的句子。根据前文酒量小的人“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可以判断,第三个横线处应填“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之类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7.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50字左右。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两个方面:①月饼的包装盒很漂亮、很大;②关注漫画中所注的文字。然后,图文结合,揣摩所隐含的指向性观点。
[答案] (画面内容)高大的月饼包装盒和愁眉苦脸的小月饼形成对比。下方是“月饼诉苦”的内容,右上方是落款。
(漫画寓意)过度包装要不得。
8.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各另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冰冷和肤浅未必不是一种美。雪山冰冷,但她有着别具一格的晶莹美;①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愿意欣赏冰冷背后的皎洁,你就能够与一窗的月光交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话主要围绕着第一句展开,写雪山“冰冷”,下面可联系小溪“肤浅”,后面的内容只要与前文画线处的句式相扣即可。
[答案] ①小溪肤浅 但她有着超凡脱俗的清秀美
②只要你期望品味肤浅背后的热情 你就能够与满眼的春色融合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为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学网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
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 000字,当他得到1 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 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图书、影视、游戏、动漫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起点中文网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作者收入
C.编辑选出作品作品上架读者付费阅读
D.起点中文网普通会员、初级、高级VIP会员付费阅读
C [C项,应该是“反馈较好”再“上架”。]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B [A项,“伴随”不准确,文中并没有“互联网产生,网络文学即产生”的表述。C项,增长率下滑不能说明“处于低谷”。D项,成为“签约作者”与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无必然关系;且网络文学发表“零门槛”也不符合作者的表述。]
1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写作方式”、“创作过程”、“付费方式”、“稿酬方式”、“阅读方式”等,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答案] ①写作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作。②创作过程,作者不是“孤独地写作”,而是有读者参与。③付费方式、稿酬方式,作者采取与网站合作的方式分取稿酬。④阅读方式,读者不再是“孤独地阅读”,而是参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