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滂沱(pānɡ)(tuó) 禄蠹(dù) 垂头耷耳(dā)
笞挞(chī)(tà) 肮脏(ānɡ) 如坐针毡(zhān)
焙茗(bèi) 金钏(chuàn) 分道扬镳(bi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铺 (2)藏
(3)脉 (4)捋
2.语境辨析法
(1)一转(zhuǎn)弯,小明就转(zhuàn)向了。
(2)一声大喝(hè),正在喝(hē)水的罪犯便被制服了。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启示·启事
“启示”指启发提示,使有所感悟,动词;也可作名词,指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
“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词。
(2)偶尔·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着眼于数量少、次数少,一般作副词,充当状语。
“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的,跟“必然”相对,它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2.明确词义
(1)如坐针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造地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道扬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力挽狂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飞短流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垂头耷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无伦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速之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逆不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脉络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2)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3)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4)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6)散布谣言,中伤他人。
(7)精神不振,神情萎靡。
(8)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9)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0)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11)比喻有条有理或做事有条不紊。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xià),我们看到了蒂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鬼斧神工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厦(shà);蒂——缔;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C [根据下文“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确定在A、C两项间选择。C项中的“偏”是“偏偏”的意思,强调城里不同于乡下,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可以堪称一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堪称”语义重复,应删掉“可以”;“一颗”位置不当,应移至“璀璨”之前。
[资料链接]
当代学者——吴功正
吴功正,当代著名学者。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从事的学科研究领域:美学、文学。著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等。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自问世以来就受世人追捧。本文是吴功正研究《红楼梦》的成果。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有建设性的)评论”。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宝玉挨打介绍了《红楼梦》的情节特点,从必然性、层次性、偶然性三个方面作了说明,分别从社会思想、多重矛盾、意外事件分析了《红楼梦》的情节特点。
[答案] (1)总提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开篇即以比喻渲染,赞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一个侧重结构精巧,一个侧重情节自然而动人,为文章定下了基调,有先声夺人之势。比喻生动贴切,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第3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既可说明情节波澜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也可以表明《红楼梦》的情节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为下文具体的论述做好了铺垫。
二、阅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5自然段,“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贾宝玉不想或无意于功名利禄时,他清楚地对史湘云表明了他的态度,而这些和贾政的思想是违背的,这是父子之间的一个最大冲突,也是根本性的冲突。所以说“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4.第6自然段,课文反复提到的挨打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是高潮的直接原因。
三、阅读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一句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总括作用,是本段的中心句。
6.“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中的“偶然性”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贴身小厮焙茗恰巧不在;(2)老妈子是个聋子。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的“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是赞同的。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仕途经济应不应该追求?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应该追求。在现今社会中,“仕途经济”可以看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自主创业,都可实现自身的价值。人若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目标,则很难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曹雪芹写宝玉是有他的目的的,他将宝玉看作整个封建大家庭和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叛逆者,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封建大家庭所追求的都是他所要叛逆的,作者塑造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是为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服务的。
观点二:不应该太过追求。诚然,在现代社会追求仕途经济对自身和国家社会都会有很多的益处,但是不可太过强求,若汲汲于功名利禄而不能够实现或者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很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以致丧失生活的信心,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其实,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成为有用的人才即可,大可不必非得走仕途经济之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类比论证
作者在评论《红楼梦》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原著中的典型例子进行精辟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主要运用例证法,在举例时,对作品的复述扼要而生动,议论精当而有分寸,而且叙议有机结合,为评论中心服务。另外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说理形象、精当。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类比论证在议论中能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2.写法指导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否则就缺乏说服力。
(2)类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愈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反之,则可靠性小。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不可绝对化。
(4)类比的两者,其中客体事例应是确已定论的,否则就缺乏说服力。
3.迁移运用
概括下面一段内容的类比推理过程。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在这个例子中,客体事物(尼采)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中国一些人)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阅读经典名著 领略文化魅力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几百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甚至铁器、瓷器等手工业制造的重要史料。因此,这部经典名著值得我们一读。
文化经典名著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一笔无价的财富。阅读经典名著是接受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对于中学生而言,积极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另外,厚重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只要我们在写作时将其发酵,灵活处理,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富有灵气,而且也会给作品增添几分文化气,增添几许厚重。
【应用角度】 “阅读经典”、“经典的魅力”、“从经典中汲取养分”等。
2.精彩应用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提起《红楼梦》来,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名著到影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单说《红楼梦》这部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耀着世界文学艺术之路,荣登全球文学的巅峰。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红楼梦》问世以来各个不同时代人的精神生活,奏响了时代最强音,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旋律。大凡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读《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深邃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群文阅读]
导读: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红楼梦》流传以来,有很多人在研究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前人们的研究成果吧!
《红楼梦》并不是梦
⊙老 舍
我写过一些小说。我的确知道一点,创造人物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象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红楼梦》的如何伟大。以下,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一、我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否则毫无冲突,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既要有正有反,就必有爱有憎。通过对人物的爱憎,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情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红楼梦》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二、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作品中写了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人物,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作品里的张三,就是张三,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提高欣赏能力。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
三、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分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可是,你若问:某个人物到底是谁?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分是真的?我也不容易说清楚。当我进入创造的紧张阶段中,就是随着人物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走。我变成他,而不是他变成我,或我的某个朋友。不错,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可是,我既写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
有的“考证家”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从而拼命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
(有删节)
鲁迅评点《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然而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赫克尔(E·Haeckle)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
(选自《坟·论睁了眼睛看》)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主〉小引》)
然而纵使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只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模特儿是作者自己曹霑,《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的模特儿是冯执中,现在我们所觉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和马二先生,只有特种学者如胡适之先生之流,这才把曹霑和冯执中念念不忘的记在心儿里:这就是所谓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的话罢。
(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编·
〈出关〉的“关”》)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的听讲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一)》)
推荐阅读篇目:
《红楼梦研究》俞平伯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
《曹雪芹家世新考》冯其庸
[诵国学经典]
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北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明理知义] 就像云的飘浮变幻、水的不羁流动一样,最开始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往往都在应当顺畅发展的时候顺畅发展,在必须停止的时候就自然停止。
[成长启示] 苏轼此语本意是指写文章在该铺陈的地方就应浓墨重彩、大笔挥洒,在该简略的地方则惜墨如金、适可而止;后人将之引申为事物应当顺应本性,自然流畅,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遵循本身规律而发展。文学创作需要自由,才能充分展现作家不同的个性,使作品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人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若处处加以限制,无异于揠苗助长,反而对其形成不必要的干扰,产生反效果。然而,“当行”、“当止”,说明自由同样存在着事物内在规律对自身的约束。把握规律,尊重规律,事物才能获得良好进步。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明理知义] 早先水浅时想尽办法来推船,实在白费力气,而水涨之后,船就自然会跟随水流自由自在地航行了。
[成长启示] 《观书有感(其二)》全诗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从读书中感悟哲理,认为读书好比行船,在没有想通时感到苦恼,一旦顿悟就豁然开朗。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将自由的最高境界形容为不需有所凭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却需要一定的前提,若缺乏前提,往往只能白费力气,一事无成,只有当万事俱备、条件成熟,事物的前进才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到那时,方可言“自在天地”。因此,实现自由,并非异想天开、随心所欲,一切的努力与准备,都是必要的基础。
课件74张PPT。第二单元 议论文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太和殿是最________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②同学们,你们现在毕业了,就要________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③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________。
④登上玉山之巅,往四周眺望,你才会知道什么是________的景色。
A.富丽堂皇 分道扬镳 如坐针毡 天造地设
B.冠冕堂皇 各奔前程 如坐针毡 匠心独运
C.富丽堂皇 各奔前程 芒刺在背 天造地设
D.冠冕堂皇 分道扬镳 芒刺在背 匠心独运
C [①富丽堂皇:豪华壮丽,气势雄伟。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涵盖广大,辞藻华丽。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②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自己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分道扬镳: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③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④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计划禁止生产和销售内燃机轿车,这一计划将对石油需求产生连锁反应。
B.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得难以匹敌的成绩,专家认为把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结合起来是它们最为突出的优点。
C.通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
D.越来越多的内地年轻人在相亲时把学历背景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有着精英院校教育背景的人士受到更多的青睐。
D [A项,介词“对”与“连锁反应”搭配不当,将“连锁反应”改为“巨大影响”。B项,中途易辙,前面讲“这些企业”,后面主语变成了“专家”。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作为后生晚辈,面对今天到会的众多专家,我们一定要虚怀若谷,向他们请教专业发展的问题。
B.赵子龙百战百胜,形象完美,可惜没有与先主义结金兰,未能如关张一样得到重用,实乃可惜。
C.今天在园艺博览会现场初次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园艺大师,我握着他的手说:“久违了,大师。”
D.王主任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主题报告,结束时,他诚挚地感谢与会师生的聆听。
B [A项,“虚怀若谷”不能用于晚辈对前辈。C项,初次见面不能说“久违”。D项,“聆听”使用不当。]
4.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的选用和变换的能力。实际上考查短句变长句,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要注意三个短句除用作母版的那个,其余两个都得调整语序,使之变为母版的附加成分。
[答案] 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5.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请你“放漂”《红楼梦》,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读者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的口气来行文,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提一下书中的人物形象,要注意提醒读者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大观园里有衔玉而生的宝玉,有诗情画意的黛玉,还有温柔贤淑的宝钗和开朗爽直的湘云,他们是您的客人。请您听完他们的倾诉后,护送他们回到“图书漂流”书架,让书香飘散开去。
6.下面是某机构对某省4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你就当今大学课余生活情况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生436人,女生562人)
内容
男 生
比例(%)
女 生
比例(%)
专业学习
300
68.81
420
74.73
娱 乐
167
38.3
200
35.59
谈恋爱
138
31.65
153
27.22
锻炼身体
57
13.07
55
9.79
阅读经典
20
6.65
51
9.07
注:表中所列系排名前5的数据,食宿等未统计在内。
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读图,了解图中所给数据,根据其变化来分析其中的信息。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专业学习占了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而锻炼身体和阅读经典的比例却很小,远远落后于娱乐能占比例。由此结合这一现状给出自己的建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多读些经典是很有必要的,尽可能地少一些娱乐时间。
[答案] 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1)大多数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主要进行专业学习。
(2)大学生对锻炼身体和阅读经典重视不够。
建议:大学生应该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加强身体锻炼,多读一些经典,少些娱乐。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电能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煤炭的燃烧,①________________,就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就会污染环境。那么,退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现在全球有70多亿人口,②________________,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怎么来保护环境?所以说,唯一的解决之道,③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让生存环境变得更好,生活更舒适。
[解析] 第①处,由后文“就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可知,此处应填“只要……”的句式,再根据“目前电能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煤炭的燃烧”,可填入“燃烧煤炭”;第②处,由后文“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怎么来保护环境”可知,此处内容应是对前文所说“退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的假想,所以应填“如果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第③处是指出具体的方法,根据后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只要燃烧煤炭 ②如果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 ③就是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或“就是利用高科技开发无污染的能源”)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B [A项,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的。
B [B项,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A [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