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米洛斯的维纳斯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攫住(jué) 丰腴(yú) 迥然(jiǒnɡ)
玉笏(hù) 回溯(sù) 赘言(zhuì)
烘托(hōnɡ) 脊背(j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称 (2)作
(3)兴 (4)场
2.语境辨析法
(1)在一个道观(ɡuàn)里设了一个观(ɡuān)察站。
(2)在西藏(zànɡ)的某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藏(cánɡ)经洞。
二、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的面目。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
(2)变幻·变换
两者都有“变化”的意思。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2.明确词义
(1)毋庸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理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新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饶有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精美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迥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形色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需要多说。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
(2)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3)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4)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5)饶,很;特别。一般是指很有兴趣地看着某个物体或事物。
(6)形容极其精致美好,超过同类。
(7)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8)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大相径庭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shuò)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溯(sù);轮——伦。
2.下面的这个句子有语病,对它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散发着浓浓的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色彩,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A.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B.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散发着浓浓的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C.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色彩,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D.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色彩,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A [前半句语序不当,应为“浓浓地散发着一种”;“散发……色彩”搭配不当,应把“色彩”改为“气氛”;后半句成分残缺,“多种多样”前应添加“具有”。]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______________。
A.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B.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C.这座雕像兴许就放射不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D.这座雕像又怎么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B [从前文中的“譬如说……,那么……”和横线后的句号可以看出,衔接的句子应该表示猜测,同时又表示出一定的肯定,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只有B项最恰当。]
[资料链接]
芥川奖获得者——清冈卓行
清冈卓行,日本当代作家。作品有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年)、《日常》(1962年)、《四季写生》(1965年),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年)、《生的变化》(1960年),另外还有专著《手的变幻》(1966年)等。1969年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有《早晨的悲哀》(1969年)、《淡绿色的季节》等。1969年以《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菲斯塔斯,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文本鉴赏]
本文中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尽述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
[答案] (1)失去双臂 (2)必失双臂 (3)双臂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理解下面的句子,填上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内容
理解
特殊
特定形态
普遍
不定的形态
舍弃部分
(1)
获取完整
(2)
[答案] (1)失去双臂;(2)失去双臂,整体艺术价值更完美。
3.第2自然段中,“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这个句子,如果不用拟人手法,请你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准确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维纳斯的双臂残缺,反倒使她的丽姿更加神妙迷人,使她充满艺术魅力,成为举世闻名的杰作,流传世界各国。
4.第4自然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应如何理解句中的“无”和“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5.第4自然段,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二、阅读第5~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比“真正的原形”更有艺术魅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7.第6自然段,假如丧失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8.第7自然段,为什么丧失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2)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9.有人说“残缺是一种美”,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认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能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观点二:不认同。“残缺美”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绘画名作《蒙娜丽莎》,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暗示了丰富的内容,在美术史上,它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手臂的残缺,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说它是美的,但作为艺术美中的残缺,就要另当别论了。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不愿出力谋生,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故意弄残自己的身体,或沿街乞讨,或寻求保护,他的身体残缺了,但,这是一种美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世人大多批判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但到书店买书,你选择全本还是残本?我总认为,高鹗所续虽不尽美,但远胜于残缺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追求完美,做事力求完美,做人力求完美,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正面、反面、侧面结合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别的事物来反衬或者烘托当前事物,这样可以更容易达到描述的目的,甚至比直接正面描写更能感人或者吸引人,还可以省略很多文字,减少啰唆,使文章更简练紧凑。
2.写法指导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正面描摹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
(2)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的妙点、美点。
3.迁移运用
以“某一人物”或“某一季节”为中心话题,运用正面、反面、侧面结合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父亲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曾在日记中偷偷地写道。据母亲说,父亲是极少流泪的,当年,十几岁的父亲孤身一人去遥远的内蒙古下乡,漫漫黄沙,举目无亲,日子再苦再难,父亲都不曾流泪。父亲遭遇事故,身上大伤小伤十几处,疼痛难忍,夜不能寐,父亲从未说过一个“疼”字,从未叫过一声,默默地坚强地挺了过来。我的记忆中父亲只流过三次泪。
我小时候,因为饭后运动,得了阑尾炎进了医院。当时正值春节,医生都不在,无法及时手术。我疼得在床上打滚,涕泗横流,父亲到处联系大夫,终于把我送进了手术室,伴随着阵阵疼痛,我缓缓醒来,看到的是父亲那一双血丝满布的眼睛和那鼻翼两侧微微发皱的皮肤,我知道,父亲哭了。年幼的我心中不禁一颤,我从未想过坚强的父亲会流泪,而且是为了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在父亲轻轻为我拭去眼泪的同时,我深深地懂得了:父亲的心再坚强,我也永远是那其中最柔软的一处,永远是他的致命伤。
……
(二)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
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都成了问题。那响声之大连熟睡的人都能够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入睡,静静地听着那老虎怒吼一样的风声……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晨起来,我走到屋子外面,那风还在吹着,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这风大得简直快要把我吹倒了。这时,我的穿戴简直成了一个大胖子。虽然,我穿得那么多那么厚,可是,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我的身子里钻。这时,我看到路上的行人全都拿出了各种抵御寒冷的武器,棉大衣、羽绒服、围巾、帽子……可是,有一些人嘴里还在说:“冷死了,冷死了!”
冬天还没有到来就已经这么冷了,要是冬天真的来了就不知道还要怎么冷呢!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学会欣赏 残缺亦美
维纳斯痛失了两条美丽的臂膊,似乎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从虚实相生的辩证角度看,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断了胳膊,固然使人们的审美想象受到了现实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发的审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摆脱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使每个人都获得各自所追求维纳斯雕像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在这里,残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这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超越的美,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是一种借助艺术空白而表现出的伟大的美,它涵容了有关维纳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态。
【应用角度】 “欣赏”、“缺憾”、“残缺与完美”、“残缺之美”等。
2.精彩应用
人生是有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缺憾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有过缺憾的人,才算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贝多芬的美是他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乐曲……如果说生活中的缺憾让平凡者展现出生命的亮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则如银色的礼花,绽放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让人雀跃与敬仰。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缺憾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群文阅读]
导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我们在月色朦胧之中抬头望着一轮圆月时,不禁会引发人生缺失之遗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我们在日下黄昏之际瞭望西天绚丽的云彩时,不禁会想到晚年命运之伤感。完美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残缺时时出现在身边,而真正的完美就在残缺的背后,残缺后的美更能震撼灵魂。
破碎的美丽
⊙乔 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桩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滚动,然后静止。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出于一种变态心理,但我确实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他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
我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他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他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
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我知道:只要他的窗子曾经打开过——哪怕仅打开一秒钟,他就不会是一个老死的石屋了。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残缺的美这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这个名字早已闻名世界数千年,它被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没有双臂的它竟成为了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当它被挖掘现世后,许多大雕塑家都试着给这位女神添加双臂,但无一例外地,结果都令世人大为失望与惊叹。无论是哪种姿态的双臂都使原本光彩照人的维纳斯丧失了那种独特的神秘感。人们都说,维纳斯之所以那么迷人,是因为它有着一般的雕塑品没有的东西——残缺美,这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就如一朵快要枯萎的花朵,当你看见它枯黄的枝叶时,你想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止吧。或许,你会想象它在临死前经历过怎样的挣扎;或许,你会想象它在生命最旺盛时开出过多么美丽迷人的花朵或结过多么可爱可口的果实;或许,你会想象它的萌芽破土而出的那份生活的热情与艰苦后的快乐;甚至,你会从它那枯瘦的枝干和落下的花瓣联想到它的一生经历过多少人世间的风雨沧桑。一个生命,体味过生命的快乐和泉水的甘甜,可现在,它就要安静地死去,但它那毫无感情的残枝却仍能给世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当你靠近这朵残花时,它仍是静静的,但它又似乎在向我们倾诉着它的故事。它的根已经枯老,但它头上顶着的一簇新绿却是那么令人在意,这似乎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美丽。
人们感叹,生命总有残缺与遗憾,幸福,快乐与成功的辉煌的背后总有困苦与失败的沉痛。但史铁生曾说:“此岸永远是残缺,否则彼岸就要坍塌。”的确,上天在赐予我们“慈”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份“悲”。完美的世界是在梦境中臆想出来的虚幻世界。试问,若无黑夜的残缺,怎会有白昼?若无寒冬的残缺,怎有暖春?若无离别的残缺,怎有感动?正是因为生命途中留有一片残缺的风景,让我们发现了人生更加饱满的另一面,让我们珍惜世界的美,情感的美、灵魂的美……
大物理学家霍金在二十一岁时被诊断出了“绝症”,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却用时间打破了这个预言,活到了七十六岁。但代价是他全身不能自由动弹,即使是这样,霍金仍坚持着他的专业。每天坐在轮椅上做着他热爱的工作,但他已经是个残疾人。再后来,他出版了熟为人知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等书,从此名誉世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宇宙级网红”,就是这么一个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散发出了独特的气质,他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做贡献。残缺的人也有着他的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残缺也是一种美,懂得欣赏它的人,才懂得欣赏世界。
推荐阅读篇目:
《借我一双诗人慧眼,看清世间完美残缺》羊习习
《病隙碎笔》史铁生
[诵国学经典]
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
[明理知义] 不是和我们同一种族的人,他们必定和我们不是一条心。
[成长启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我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常被引用,作为拒绝与外种族和平共处、拒绝接纳外种族人进入本土、与外种族作战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这是不足为奇的。在民族至上、狭隘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家或时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被不少人奉为经典,作为行动的依据。当然,这中间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非常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左传》
[明理知义] 祸或福,(对每一个人来说)并无专门进入之门,全在于人们的召唤。
[成长启示] 祸或福,对每一个人来说,并非是命定的,上天降予的,而是靠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的。做善事则招福,做恶事则引祸。“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这就把祸福之来归因于人的行为,而不是迷信的宿命论。
课件72张PPT。第二单元 议论文8 米洛斯的维纳斯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_______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________,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A项,搭配不当,“发现到……心智”不搭配;“承受……福祉”不搭配。B项、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A [本题需要注意“视界”、“俗情”分别与“开”、“扫”搭配,且结合后面的内容“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分析可知,“俗情为之一扫”在后,综合可知A项正确。]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C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结合语境内容“山阴道上”分析,用“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 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结合“被庄子拨弄得”分析,用“手足无措”。惊魂甫定: 经过惊吓后的心情, 才刚刚安定下来。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惊魂不定: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结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分析,用“惊魂甫定”。仰之弥高: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结合后面“钻之弥坚”分析,用“仰之弥高”。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混响呢?乐器停止发音后,声音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伴有余音,__①__。混响是由于声音在室内反射造成的,__②__,首先考虑到在房间内壁上应用吸声材料。如果内壁是粗糙柔软的吸声材质,那么混响时间会短些;如果内壁是坚硬光滑的反射材质,那么混响时间会长些。__③__,音乐厅的墙壁都设计得比较粗糙,甚至座椅的材质也会应用吸声材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什么是混响呢?”可知,应填写“这种现象称为混响”;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考虑到在房间内壁上应用吸声材料”可知,应填写“所以在音乐厅的室内布置中”;第③空根据前文“如果内壁是粗糙柔软的吸声材质,那么混响时间会短些”和后文的“音乐厅的墙壁都设计得比较粗糙”可知,应填写“为了避免产生混响”。
[答案] ①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②所以在音乐厅的室内布置中 ③为了避免产生混响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围绕“微笑”进行扩展。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60字左右。
夏天的一个中午。炎热,喧扰。车子还没有来。百般焦急、无聊之际,忽见一个小男孩朝我微笑,这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的微笑融化了我的烦躁,我的心渐趋平静。
[解析] 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境,分析此时“微笑”给人的感受。从语段来看,此时是“夏天中午”,“炎热,喧扰”,人物是“百般焦急、无聊”,而小男孩的微笑“融化了我的烦躁,我的心渐趋平静”,可见此时小男孩的微笑好比是夏天里的清风,围绕这个来写即可。
[答案] 干净、清澈,就像一阵清风吹过了炎热喧扰的中午,吹过了我烦躁的内心,让周围的空气降下温来,让我如同沐浴在夏日早晨的清凉中。
6.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寻物启事
本人粗心,于2019年4月5日上午8时前后在公园丢掉棕色公文包一只,内有身份证、驾驶证、工作证还有带着瑞士小军刀的钥匙一串。拾到者赶快拨打电话150077XXXXX。有酬谢。
此启
李先生
2019年4月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粗心”不合语境,丢东西不一定都是因为粗心,可以改为“不慎”;一般表示时间跨度用“左右”;“丢掉”,除了有遗失,还有抛弃的意思,用在此处,不严密,可以改为“遗失”;“还有”,表意不简洁,改为“和”或“以及”;“赶快”,不符合寻物启事的文体要求,表述语气不当,可以改为“敬请”。
[答案] ①“粗心”改为“不慎”;② “前后”改为“左右”;③“丢掉” 改为“遗失”;④“还有”改为“以及”;⑤“赶快”改为“敬请”或“请”。
7.下面是世界杯足球赛赛事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5字。
→→→→→→→
→
[解析] 结合题干提示“世界杯足球赛赛事流程图”可知,需要作答的是世界杯足球赛赛事流程包括的阶段,结合要素“32强小组循环赛”、“16强淘汰赛”、“8强淘汰赛”、“4强两两对抗赛”“胜者进行冠亚军决赛,决出冠军、亚军”等内容,按照箭头的指向表述即可。
[答案] 世界杯足球赛赛事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2强小组循环赛,决出16强; 16 强淘汰赛,决出8强;8强淘汰赛,决出4强; 4强两两对抗赛,胜者进行冠亚军决赛,决出冠军、亚军;负者进行三、四名决赛,决出第三、第四名。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词语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0”!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B.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C.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D.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C [C项,“假古董”“这一种幼稚型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反对“修旧如旧”。]
9.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段分为三个,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
10.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的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