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宝玉挨打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惶悚(sǒnɡ) 葳蕤(wēi)(ruí) 讹传(é)
暴殄(tiǎn) 唆挑(suō) 弑君(shì)
思忖(cǔn) 啖指咬舌(d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盛 (2)遂
(3)勒 (4)颤
2.语境辨析法
(1)你把这些重(zhònɡ)要的内容再重(chónɡ)抄一遍。
(2)小王的伤很重,躺在弹(tán)簧床上不能动,据说是被子弹(dàn)击中了头部。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委屈·委曲
两者都是形容词。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受。
“委曲”形容曲调、河流、道路等曲折;还可作名词,指事情的底细。
(2)固执·顽固
两者都有“固定,不易变化”的意思。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多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外还作动词,后可带宾语。
“顽固”侧重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多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作形容词。
2.明确词义
(1)葳葳蕤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荡优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上浇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光宗耀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暴殄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法无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萎靡不振、困顿。
(2)流荡,放荡,迷恋;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3)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
(5)指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
(6)暴殄,恣意糟蹋;轻生,不爱惜生命。指突然自杀身亡。
(7)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lài),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至使生出这暴殄天物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懒(lǎn);至——致;暴殄天物——暴殄轻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曹雪芹还没有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其未完成的作品成了大作品;仙逝不久的钱钟书先生生前躲进小楼成一统,从不爱张扬,却取得了大成就,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乾隆皇帝最爱张扬,所到之处必御笔题字,“结集出版”的诗集比“李杜”的还厚,结果怎么样呢?世人自然明晓。
A.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B.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
C.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D.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
C [从横线后的语境来看,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两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从语境看,前一部分谈“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应落在“大作家”上,而D项的落脚点落在了“大作家、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选C。]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它的故事之所以撼动人心,经历几个世纪而不衰的原因,便是由于其中讲述了太多感动人心的景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与“是由于”杂糅,删去“的原因”;搭配不当,“讲述……景象”搭配不当,将“讲述”改为“描述”。
[资料链接]
清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家——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晚年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骨气,孤傲不屈,疾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遗失不传。
“宝玉挨打”是这样引起的:先是贾宝玉因为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一事,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恍惚的时候,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已经足够使贾政恼怒了,何况刚刚在这以前,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那个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原就大不高兴;再加喝问之下,又见宝玉那样的神色失常,这一来,气就更大了。
冲突的气氛已很浓烈,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艺人蒋玉菡的下落,暴露了贾宝玉在外结交艺人,这在贾政看来是一种“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这个包藏祸心、在封建家族内部阴谋倾轧的庶生公子,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贾宝玉的“强奸不遂”,在贾宝玉的“不肖种种”之上又加上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先是“气的目瞪口歪”,接着又“气的面如金纸”……至此,曹雪芹通过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贾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于是,一场早就潜伏着的冲突便像火山一般地爆发了。
[文本鉴赏]
这是封建卫道者的贾政和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本文通过极其生动的艺术描写,非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答案] (1)挨打原因 (2)宝玉挨打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写贾宝玉因金钏儿之事,“五内摧伤”,段尾写宝玉为金钏儿感伤,首尾呼应。为下文宝玉挨打作铺垫。
2.第2自然段,写忠顺王府长史官在向贾政陈述事情时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打着王爷的旗号,说话盛气凌人;(2)说话时冷笑,语带嘲讽;(3)言说宝玉夺人所爱。以上言语都刺激了贾政,为下文宝玉挨打造势。
3.第3自然段,“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一句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琪官本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与宝玉结交本是小事,但在这里就成了无法无天的大事,说明在贾政看来,得罪了上司,就是大事。反映了封建制度等级之森严。
4.作者如何写贾环告状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贾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环告宝玉一节,曹雪芹先写了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的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顾及“祖宗颜面”的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见我母亲说”、“我母亲告诉我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叙述贾环这一段文字确实有令读者难以想象的“意料之外”,却又如此深得情理。此处,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猥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二、阅读第5~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巧合”是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故有人说“无巧不成书”。请简要分析小说第5段中“聋老姆姆”的这一“巧合”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文中情节的一个有趣的起伏,宝玉正在急忙找救命稻草的时候,谁都不在,恰巧遇到这个老姆姆,使宝玉一喜,而这个老姆姆偏生又聋,这又让宝玉落回到失望之中;更有趣的是“要紧,要紧”偏偏被她听成了“跳井,跳井”,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造成了宝玉挨打的必然性。
6.从第6自然段来看,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7.小说在写人上十分注重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请从第6、7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简要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如“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在这句话中,“踢”、“夺”、“盖”三个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了贾政痛打宝玉的动作,表现了贾政的气愤之极。
示例二:如“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一个“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夫人对宝玉的保护,也从中可以看出贾政此时打宝玉的力量之大。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贾政要宝玉读“四书”、“五经”,走封建仕途经济的道路,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中国家长传统而美好的愿望,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考取功名是封建社会的唯一出路。因此,贾政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也是个人发展前途的最佳选择。他希望宝玉能按照他的标准做人,努力读书,将来能走仕途经济的“正路”,以实现贾政重整家业的期望。
观点二:错。贾政的做法是家长专制的一种表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子,不尊重儿子的个人理想追求。其教子的目的是让他“立身举业,光宗耀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合格接班人,他的权威意志,也是封建宗法的具体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其核心是“忠恕”、“孝悌”、“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主要是用来压制和麻痹人民,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贾政的这一做法冷酷无情,缺少人文关怀。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蕴蓄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小说曾三次写到贾政流泪。这三次流泪的细节,颇含深意。总观贾政这三次流泪,都是他在宝玉这个不肖逆子面前感到后继无人的一种绝望和悲哀的表现。贾政,一个力图使行将败落的贵族大家庭能够继续存在的封建统治者,在贾宝玉这个“冥顽不灵”的“孽种”面前,既愤怒,又悲哀;既威严,又虚弱。这种矛盾而又合乎逻辑地统一在一起的复杂的思想性格,表现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2.写法指导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运用细节描写时要注意:①细节要真实;②细节要典型;③语言表述要凝练,力求一字传神;④细节描写要做到细致入微。
3.迁移运用
请将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诗句写成一个运用细节描写的片段,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捏着针,凑到油灯前,就着油灯的亮光,将针线穿来引去。那密密缝织在一起的是母亲对游子的无尽的爱意啊!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红楼梦》里的一出重头戏——“宝玉挨打”,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在全社会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可谓“不思进取”,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这种追求自由、率真的个性,却成了那个社会里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应用角度】 “个性自由”、“视功名如粪土”、“反叛”等。
2.精彩运用
悠悠红楼,苍凉一梦,宝黛之恋,已成云烟。
贾家是《红楼梦》中势力雄厚、尽展荣华富贵的一家。贾家浮华的背后,灭亡的火苗从整本小说的开始就已经被点燃,直到最后,贾家在奢侈荒淫的狂风打击下走向没落。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贾宝玉不好读书,只喜玩物,因此有人说他不学无术;贾宝玉心直口快,不避忌讳,有人说他鲁莽无礼;贾宝玉喜好女孩,混于内帏,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色之徒。其实,殊不知正是如此,我才欣赏宝玉。
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不堪的官场;宝玉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拘礼术,他要自由,他不愿为封建礼术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姐妹交往甚厚,因为他很重视男女平等,至少他不像他的父亲或其他叔伯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让自己凌驾于女性之上。宝玉对女孩子们——不管亲戚们也好,侍从们也罢,一视同仁。宝玉有一颗封建卫道士们没有的民主之心。
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是一个《红楼梦》中少有的斗士。
[群文阅读]
导读: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庭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却不爱读圣贤之书,不爱做时文八股,不屑于仕途经济。他追求自由平等,喜欢无拘无束,讨厌那些满脑子功名利禄的人。在别人眼里,他整日满口胡话,疯疯癫癫,但在他自己眼中,这不是疯癫,而叫反抗!
泪为你流,宝玉
一直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一直一直,以为自己不会轻易落泪。直到遇见了你,老天便要我把一生的眼泪都偿还于你,以还我前世欠下的债。
不曾想过会遇见你,也不曾想过会爱上你。可是,这一切却真的发生了。
自从第一眼见到你,便觉得你与别人有所不同。你不与世俗为伍,也不会为了争夺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在我眼里,这多么美好,甚至我会因此而高兴落泪。
记得那一次,贾环在你父亲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你一番,于是你父亲便毫不留情地笞挞了你一顿。我无法想象那种疼痛是如何令人毛骨悚然,像你这般娇气,如何承受得了!想着,便泪如雨下!
于是,忍不住去你房间看望你。见你有所转好,心里才放心得下。只是眼泪还是忍不住要掉。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甚至我好像感受到了你身上的疼痛。我只能为你流泪,双眼哭得又红又肿。末了,才挤出一句劝你的话:“你还是改了罢。”希望我的眼泪能减轻你些许的痛苦,我的心里才能好受些。
直到听见琏嫂来了,怕她拿我红肿的双眼取笑,我只好离开了,纵然有满心的不舍。
我的眼泪注定要为你流尽。
你,知道吗?
你大婚的那天晚上,喜堂里必定红烛闪闪,幸福温馨,一派喜气洋洋吧。那一片耀眼的红色,刺得我的双眼疼痛难忍,泪水禁不住溢出眼眶,划过脸颊轰然坠地,摔得粉身碎骨。随之一起破碎的,还有我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我躲在阴冷的角落,有谁会善意地注意到我?我知道,陪伴我的,只有那将要枯竭的眼泪。心痛得被撕扯一般,我却浑然不知。
我只能苦笑。做不成你的新娘,便是我输了。你,大概是忘了我吧?
我很想能笑着祝福你,祝你永远幸福,可眼泪不许。算了,要汹涌的眼泪无论怎样也是堵不住的,索性,就让它肆虐吧。
用一双泪眼注视着你,我无话可说。
我的眼泪终于将为你流尽。
一个新的轮回将要开始。
不肯回头的宝玉
⊙吴康权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曹雪芹以惊人的浮雕笔法,刻画出来这样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我们研究这样的艺术形象,探索作者创作的动机、意义和目的,以及它的现实主义,就能够进一步地认识领悟这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的思想、艺术以及其现实意义。
贾宝玉是个出生于封建贵族,没有回头的“浪子”。他仿佛生来就是一条“逆鳞鱼”。在那“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的贾府中,他嗅到了腐朽、腐烂的气息。虽然,围绕在他周围的是那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贾政,贪婪、荒淫而凶残的贾珍,固执、阴险而浅薄的王夫人,怀着变态嫉妒心理的赵姨娘,恶俗、猥琐的贾环,惟知以淫乐娱己的贾琏,善于告密的袭人,开口闭口“女子以贞净为主”的宝钗……。他们专横而又自以为是地挟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和压力,凭着庸俗的见解来规劝他,监视他,迫害他;“要求他什么《诗经》、《古文》、《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希望他图个“蟾宫折桂”,“青云直上”;希望他读“圣贤经传”之类,收其“放心”,做个服服帖帖的奴才……
然而,在这种压力的重荷下,他没有低头、没有退缩,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他用装病、逃学等“阳奉阴违”的方式,对抗贾政强迫他学那自己不愿学的“八股时文”和“仕途经济”,他以我行我素的作风来回答大家的规劝、讥刺和嘲笑。这一类的劝告,即使出于善意即使出于素所尊敬的友人之口,他也不能原谅。史湘云劝他和贾雨村去洽谈“仕途经济”,他听了就大觉逆耳,不客气地说:“姑娘请到别的房间里坐坐吧,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的经济的人。”宝钗说过一回,他咳了一声,拿起脚就走,把宝姑娘羞得满面通红。他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真正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林黛玉向来不讲这些“混账话”就引为知己,如果也说的话,也早就和她“生分”了。这态度是何等的明朗坚决和彻底。
他把林黛玉当作他的唯一的知己,他用全力来争取她的爱情。他决心和她“同生同死”,向她表示:“活着,咱们在一起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烟,化灰。”他把生命中的希望和幸福,一起寄托在这场爱情上。一听紫鹃说“林妹妹要回去”,他就急得害了一场病;他“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干净,摆放好,等着姑娘回来”。他睡着“梦里忘不了林妹妹”,自己被打得如“针挑刀挖一般,更热如火炙”,黛玉来看他,他却担心她“倘或受了暑,怎么好呢”?他就爱得这么强烈,这么执着,这么带有“呆”气。
然而,这样一来,他却被视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而“百口嘲旁,万目睚眦”了。王夫人骂他为“业障,混世魔王”,贾母说他有“呆根子”,袭人说他是“傻子”,小厮儿说他“成天疯疯傻傻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贾政骂他为“上辱先人的逆子”,“明日还要弑父弑君”。赞语中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是多妙的歇后语。
生活至此,实在是意味索然,生趣毫无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从“袭人之箴”,听“宝钗之谏”,埋头于“八股时文”,以图再“沐天恩”而“承世泽”。另一条路,就是背圣贤,弃父母,遣嫁袭人,抛下宝钗,“撒手悬崖”地出家而去。前者是妥协的道路,后者是反抗的道路。贾宝玉最终是选择了后者,一直没有回头地向前走去。
推荐阅读篇目:
《贾宝玉受到的伤害一言难尽》王蒙
《名家图说贾宝玉》吴组缃
[诵国学经典]
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
[明理知义] 圣人的心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成长启示] 老子所说的圣人,往往指的就是理想的君主。他认为,君主不能有自己的私心,应当尊重百姓的意愿,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这样才能赢得支持,使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理想的君主,是智慧、道德、政治最高境界的化身,因此遵循规律,大公无私,教化民众,而不是强迫百姓达到他的心愿,不给百姓太多的要求与拘束,使其能自然、自由地生活发展。尊重百姓,听从百姓的意见,从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就要求君主不能独断专行,而是需要具有“民主”意识。上古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还保留着原始民主色彩,如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舜选择继承人,都经历了众人推选的过程,而非单纯地指定,这正是启发老子形成这种思想的起源。
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众人都厌恶(某事某物),一定要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某事某物),也一定要加以考察。
[成长启示] 儒家主张尊重民意,作为知识分子,须始终保持独立审慎的思考。在孔子看来,盲目从众是一种危险的状态,缺乏调查研究,很可能导致错误,即使是来自民意,也需要再详加考察,不能轻易作决定。孟子更对这一观点作了发挥:“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即强调:即使听到民意也不能盲从,也要多考虑调查,然后再去实施,才是合格的统治者。
课件73张PPT。第三单元 小说(2)9 宝玉挨打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从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不断。它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它为什么会有众多的版本?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是________还是锦上添花?这些话题引发了世人________的争论,学术界也________,莫衷一是。而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尽管我们破解了许多红学难题,但困惑与疑问依然________。
A.鱼目混珠 旷日持久 众口难调 纷至沓来
B.狗尾续貂 旷日持久 众说纷纭 纷至沓来
C.鱼目混珠 持之以恒 众说纷纭 络绎不绝
D.狗尾续貂 持之以恒 众口难调 络绎不绝
B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众说纷纭:人们的说法不一,有很多种。众口难调: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王熙凤出生于高贵而复杂的大家庭,小时候曾被当作男孩子教养,因此她接触广泛,见识丰富。
B.曹雪芹对林黛玉是同情的,他赋予了黛玉超越的口才、诗才以及灵性,使黛玉担起了讽刺世俗的任务。
C.《红楼梦》的故事之所以撼动人心,经历几个世纪而不衰,便是由于其中蕴含着太多感动人心的景象。
D.史湘云在人生观上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因而吟着黛玉式意境清高的诗,又说着宝钗式世故庸俗的话。
D [A项,成分残缺,应删除“由于”;B项,搭配不当,应把“超越”改为“卓越”;C项,搭配不当,应把“景象”改为“故事”。]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同学住院了,咱们集点资金买东西垂问一下,生病的同学会感到很温暖。
B.您是本专业的泰斗,我想成为您的高足,倘能如愿,我一定刻苦努力。
C.这么深的问题,非我等后进所能理解,请先生不吝赐教,以使我顿开茅塞。
D.大国之间产生矛盾,务必保持克制,千万别一说不到一块儿,就拉架式开打。
C [A项,“垂问”指上对下的询问,对象错误。B项,错在“高足”,太拔高自己了。D项,语体风格不一致。后面的句子口语化,不庄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
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③因为中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
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
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A.②③①⑥⑤④ B.③①⑥④⑤②
C.④③①⑥②⑤ D.③⑤⑥②④①
B [③与上句衔接得最紧密;①紧承③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⑥承前启后,进行比对,转入对《红楼梦》的分析;④⑤紧承⑥对“生活细节”进行概说;②是文段的总结。]
5.南京市某班学生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请你将其整合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短句变为长句,首先要确定其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主干,再把其他的句子作为主干的修饰成分整合成句。
[答案] (示例)贾宝玉是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所写的《红楼梦》中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孤独地反抗着封建伦理的贵族公子。
6.结合下面的材料,给曹雪芹设计一个颁奖辞。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而衰的时期,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把所给材料中的生活状况、写作过程的辛苦等写进去。语言力求概括。
[答案] (示例)为了一个梦,他忍饥挨饿,孜孜不倦;为了一个梦,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部《红楼梦》,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红楼梦》,映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增删五次,披阅十载”,他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黛玉之死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唯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儿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狠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最后一段写黛玉死后“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以乐写悲,虽然人们对这音乐来自何处的理解不同,但客观上,这音乐之声更加渲染了黛玉死时的悲凉气氛。
B.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C.这一部分以描写最为突出,这些描写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的满腹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D.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词》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B [B项,“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错,原文说“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
8.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试根据文中焚稿的描写,具体分析黛玉焚稿的心情。
①黛玉焚帕:“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②黛玉焚诗稿:“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鉴赏能力。黛玉焚帕、焚诗这些细节,正是她内心痛苦的自然流露,但两者不完全相同。答题时,要结合所焚之物和林黛玉的回忆来分析。
[答案] ①黛玉焚帕: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她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爱情的向往。她的狠命撕帕、焚帕,表达了她内心极端的痛苦、对宝玉的深深的埋怨和对爱情的彻底绝望。
②黛玉焚诗稿:和焚帕不同,黛玉在焚稿时犹豫了一下,因为诗稿是她在大观园曾经的快乐生活的见证和记录,她不忍心把那美好的记忆也付之一炬,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但最后她还是毅然把诗稿撂在火上,表达了她对往事的决绝之心。
9.林黛玉临死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句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林黛玉临死前的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既有爱,同时也有恨,爱恨交加而又无以言表,其痛苦之情可见一斑。
[答案] 首先是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的爱,也表达了对宝玉背叛爱情的怨愤。这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