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辛弃疾词三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 (2)黄金缕( )
(3)蓦然( ) (4)阑珊( )
(5)旌旗( ) (6)菩萨蛮( )
(7)娖( ) (8)银胡( )
(9)髭须( ) (10)锦襜突骑( )
[答案] (1)diāo (2)lǚ (3)mò (4)lán (5)jīnɡ (6)sà (7)chuò (8)lù (9)zī (10)chán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兵夜娖银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美的彩灯 (2)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的香气 (3)稀疏,零落 (4)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 (5)拿 (6)可惜 (7)使我悲愁。愁,使动用法
3.名句背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___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
(3)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
(4)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
(5)________,毕竟东流去。
[答案] (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东风夜放花千树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换得东家种树书 (5)青山遮不住
[作者名片]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元 夕
[背景介绍]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文脉梳理]
《青玉案·元夕》
[文本深读]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渲染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把灯火比作千树花,把烟花比作星星,“香满路”极言车马之多,“凤箫”“玉壶”音乐不绝,花灯满街。越是渲染元宵节之夜的喜庆场景,越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烘托、渲染
1.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1)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悲凉气氛。
(2)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3)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2.渲染: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做多方面的描写和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及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设问方式:
1.某一联(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渲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名句鉴赏]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 在众多的仕女中苦苦寻找意中人千百次却没有发现,忽然回过头,却见心上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景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鉴赏】 “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延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背景介绍]
《鹧鸪天》大约是在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于庆元六年与友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儿戏的笔墨。“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文脉梳理]
《鹧鸪天》对比→
[文本深读]
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
3.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片写老而获罪罢职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名句鉴赏]
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鉴赏】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写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鉴赏】 “追往事,叹今吾”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书江西造口壁
[背景介绍]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登临怀古。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四十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四十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以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意和现在引用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中的含意: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现在引用的含意: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表达了一种哲理。
[名句鉴赏]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鉴赏】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鉴赏】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此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课件50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6 辛弃疾词三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旌旗(jīng) 恫吓(dòng)
楔子(xiē) 锲而不舍(qiè)
B.慨然(kǎi) 栈道(jiàn)
憧憬(chōng) 人影憧憧(chuáng)
C.肄业(sì) 嗫嚅(rú)
阑珊(lán shān) 相濡以沫(rú)
D.老妪(yù) 伛偻(gōu)
倦怠(juàn) 缠绵缱绻(quǎn)
A [B项,“栈”应读zhàn。C项,“肄”应读yì。D项,“伛”应读yǔ。]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C.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D.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
B [A项,风—凤。C项,戒—戎。D项,必—毕。]
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星如雨 星:焰火
蓦然回首 蓦然:无意中
B.灯火阑珊处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平戎策 戎: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C.壮岁旌旗 壮岁:少壮之时
山深闻鹧鸪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
“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D.追念少年时事 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时政
江晚正愁余 愁余:使我发愁
C [A项,“蓦然”应为“突然,猛然”。B项,“戎”应为当时的入侵者。D项,“少年时事”应为年轻时期的事情。]
4.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此句中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却不能在春风中由白变黑。年老了,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一个“染”字,运用拟人手法,使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心酸感叹。
C.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境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B [“染”运用的是移就手法,而非拟人。]
5.下列各项是有关辛弃疾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C.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D.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所有作品均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D [“所有作品均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误,应该是“部分作品流露出”。]
6.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参照示例,为辛弃疾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材料] 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一代英才辛弃疾!(可以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文学成就三方面概括)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营造读书氛围,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可以先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①________。师生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要读教科书,②________。一本一本地读,这样逐渐积累,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例如本题第一个空根据前文的句中的“首先”,所以第一处填“然后”相关的语句。
[答案] ①然后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 ②而且还要读教材以外的书(读文学、历史、军事、科幻等书籍皆可)
③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C [C项,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9.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 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D [D项,“深以为憾”错。]
11.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B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项,“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错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
13.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可抓住描写景物及人物的关键词,分析其表现手法,根据营造的景物氛围来体会其情感。这首词采用了以景写人、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心情和遭遇。由注释可知,此时的词人被罢官而闲居,“春无奈”“酒”“生涯”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生涯不顺,借酒浇愁的无奈,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描写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衬自己内心的哀愁,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