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爱国词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华胥( ) (2)离黍( )
(3)砥柱( ) (4)南浦( )
(5)耿斜河( ) (6)貂裘( )
(7)两鬓( ) (8)蒙毡( )
(9)辇下( )
[答案] (1)xū (2)shǔ (3)dǐ (4)pǔ (5)ɡěnɡ (6)diāo (7)bìn (8)zhān (9)niǎn
2.词语释义
(1)客路那知岁序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底事昆仑倾砥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南浦,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不到,书成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匹马戍梁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身老沧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那堪独坐青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辇下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 (2)何事,为什么 (3)代指送别的地方 (4)信 (5)戍守 (6)寻找 (7)水边,指隐居的地方 (8)怎么受得了 (9)代指京都。辇,皇帝的车驾。
3.名句背诵
(1)________,记得当年全盛时。
(2)________,________,水精宫殿五云飞。
(3)分明一觉华胥梦,________。
(4)________,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5)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
(6)铁马蒙毡,银花洒泪,________。
[答案] (1)天涯海角悲凉地 (2)花弄影 月流辉 (3)回首东风泪满衣 (4)天意从来高难问 (5)尘暗旧貂裘 (6)春入愁城
[作者名片]
南宋贤相之首——赵鼎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宰相。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
“词坛双璧”之一——张元幹
张元幹(1091-1161),又名元傒,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相,亦遭贬逐。绍兴元年,以将作监致仕福州。绍兴八年,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对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思其抑塞磊落之气。
南宋一代诗坛领袖——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作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胡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南宋爱国遗民——刘辰翁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因母亲去世而辞职。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宋亡后,埋头著书。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
建康上元作
[背景介绍]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同时为下文写回忆北宋全盛时的元宵美景作铺垫。
2.有人说“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是这首词的“词眼”。“华胥梦”此处比喻北宋全盛时候的景象,随着金人的攻入,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3.请分析对比手法在词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过去的太平之象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反衬当前的惨象;梦想和现实的对比,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对 比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设问方式:
1.请分析对比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名句鉴赏]
1.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鉴赏】 “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2.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鉴赏】 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
送胡邦衡待制
[背景介绍]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迭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被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贬,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词的上片是如何阐述时事的?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看到这里金兵军营处处,耳闻号角声声,料想汴京的宫殿都已荡然无存、荒芜满目了。接着问,为何黄河的中流砥柱倾毁,使九州陆沉,为何使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这是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北宋王朝为何一下子垮了下来,任凭金兵在中原地区随意作威作福呢?表现了词人对老百姓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对统治者的憎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叙述别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片预想别后的情景,写饯别在水畔,征帆已远,不忍离去,到岸柳生凉,夜空星现。可见与友人的感情之深。以下说此别之后,不知道胡公流落何处,伫立良久直到相去万里;更想对床夜话,不可复得,说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又去衡阳几许。鸿雁不至,书信怎能寄付。又认为要纵情今古,沉思宇宙人生,不能效仿儿女,仅关注私人之事而相抚慰。
[名句鉴赏]
1.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鉴赏】 迎着秋风,怅望中原,只见金兵军营处处,耳闻号角声声,料想汴京的宫殿都已荡然无存、荒芜满目了。“故宫离黍”四字,感情深挚,沉痛异常,充分写出了对故都的怀念,暗讽南宋统治者的无能。
2.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鉴赏】 这三句描写秋夜天空景色如画。这里有明亮而斜转的银河,有断续而飘浮的云朵,有稀疏的星星,有皎洁的月色。作者目睹着这样的良宵美景,正是邀友共赏的大好时光,可是故人无辜被逐,远徙南方。
[背景介绍]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是其中的一篇。
[文脉梳理]
《诉衷情》
[文本深读]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本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为虚景,是作者回忆往日万里从军的情景;下片为实景,写作者长期被投闲置散,废弃荒村。虚实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径的主题。
3.本文哪个地方用典?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写出了自信、坚决、执着的奋斗精神。
4.这些生活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5.有人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句用词非常精当,你认同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胡虏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名句鉴赏]
1.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鉴赏】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鉴赏】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体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州”。“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春 感
[背景介绍]
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宋亡后,甘居淡泊,埋头著书,尽管如此,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宋亡后,刘辰翁写下了这首《柳梢青 春感》,抒写了亡国之痛。本词是他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期间的作品。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2)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银花洒泪”这一句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有了人的形象和感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2.有人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海上心情”。你同意吗?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海上心情” 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喻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纸上,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
3.谈谈本词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实结合。上片为虚景,全是身处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元宵节的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为实景,通过饱含沧桑的今昔对照,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和执着的民族气节。
(2)用典鲜明。“海上心情”用苏武对汉朝尽忠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朝廷的忠诚,词人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这都是“海上心情”——执着的民族气节使然。
[名句鉴赏]
1.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鉴赏】 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的义愤填膺。
2.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鉴赏】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又独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课件56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7 爱国词四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B.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C [C项中“戌”应为“戍”。]
2.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B.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洲
D.哪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B [A项,“水晶”应为“水精”。C项,“梁洲”应为“梁州”。D项,“哪堪”应为“那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路那知岁序移
客路: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
B.梦绕神州路
神州:指当时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
C.关河梦断何处
关河:边关的河流
D.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铁马:指元军的骑兵
C [C项,“关河”的意思是关塞、河防,即边疆。]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涯海角悲凉地: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
B.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此句是说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新州相对衡阳又更往南,鸿雁更不可能到达,书信难以寄付。这里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
C.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写出了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
C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5.下列对《柳梢青·春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寻味: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片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C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
6.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B.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C.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晏几道)
D.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D [虽有“如”字,但不是比喻。]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筹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地方统一思想、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的结果。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可在“采集”前加上“被”;B项,搭配不当,“社会矛盾”不能与“分担”搭配,可在“社会矛盾”后加上“的化解”;D项,成分残缺,可在“音像制品”后加上“的人或单位”。]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天气渐冷,老师您又工作繁忙,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学生在广州敬祝教安。
B.国庆节期间,爸爸想去登山,儿子想去游泳,父子二人磋商半天,也没有达成共识。
C.今天是老张乔迁新居的日子,他特地备下薄酒,邀请我们小酌几杯,共叙情谊。
D.承蒙先生赠我一本最新著作,必当惠存,认真拜读、研究,过几日再向您当面请教。
A [B项,“磋商”和“共识”多用于正式场合。用于父子之间,语体不当。C项,“薄酒”是谦辞,谦敬辞使用不当。D项,“惠存”是敬辞,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谦敬辞使用不当。]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白晓畅曾被看作是诗歌优劣的主要审美标准。明白晓畅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风格,是可以认同的,①________,那就有些偏颇了。其实,②________。读者欣赏诗总希望读到一点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这样才有诗意诗味可供咀嚼。如果一眼便穷尽诗意,读者又怎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呢?当然,那种“百读不得其解”的诗也不见得是好诗。这类诗,或者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诗句结构支离破碎,像没有规则的文字游戏,怎么能让读者无所阻隔地欣赏其诗境诗意呢?一般说来,③________。所以说,明白晓畅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审美标准,懂与不懂之间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但把它作为诗歌主要的审美标准 ②那种“一看就懂”的诗不见得是好诗 ③诗歌的审美大致都是似懂非懂的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一句用典,“长安”实指南宋都城临安,含蓄表达了诗人情感。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表现了被贬谪的愁绪。
A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
[答案] ①作者运用“雨点”“天涯”“山禽”“黄昏”等多种意象,写出了长期贬谪海上的内心孤独和落寞,表达了诗人无比凄凉,以及去国怀乡的复杂情感。②“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对国家的忠贞,其中也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B [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
13.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也可,下片通过“寒灯”“漏声”“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
陆 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②,筑坛开府③。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 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C.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C [C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