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3单元 18 《登临词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3单元 18 《登临词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10:17

文档简介

18 登临词二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翠峰如簇(  )    (2)征帆去棹(  )
(3)酒旗斜矗(  ) (4)星河鹭起(  )
(5)漫嗟荣辱(  ) (6)腥膻无际(  )
[答案] (1)cù (2)zhào (3)chù (4)lù (5)jiē (6)shān
2.词语释义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峰如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西风、酒旗斜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危楼还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凭却长江管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河洛腥膻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肃杀、萧索 (2)白色的绸带子 (3)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4)直立 (5)通“环” (6)依靠 (7)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 (8)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3.名句背诵
(1)写出《桂枝香》中运用比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描写长江天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表现作者破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3)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作者名片]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婺州三魁之一——陈亮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 中状元时,年已51岁,授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逝。端平元年朝廷追谥“文毅”。陈亮是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昔人把何涣、厉仲方、陈亮合称“婺州三魁”。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存词70余首。其爱国词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背景介绍]
这首词应当作于作者被罢相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文脉梳理]
《桂枝香》
[文本深读]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文章开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眼所见,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3)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结构思路型
篇章的结构包括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有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意。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诗歌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4.这首诗表现主旨的是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歌的结尾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题步骤:
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华竞逐”而亡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经攻到了陈朝的国都 (即作者现在所登临的金陵)的城门之外,而陈朝的皇帝陈叔宝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这是诗人的典型化了的艺术语言。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形是,陈、张躲藏在井里,隋军攻入后,才把他们从井里拉上来俘虏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杜牧的诗句,更为真实。词人当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词。“悲恨相续”,极有概括力,说明像陈朝这样的事例是前后相继发生的,并非特例。
3.有人说这篇诗歌立意高远,请阅读全诗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不是沿袭传统的登临怀古,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但是词中的议论全都是用史实说话,用形象说话,毫无说教之感。这首词是艺术作品,毕竟有别于政治论文,因作者能融政治识见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寓政治批判于所叙写的史实之中,读来很有浑然天成之感。
4.这首词中有哪几处用典?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2)“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当朝执政的官员,仍不思进取,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名句鉴赏]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鉴赏】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登多景楼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文脉梳理]
《念奴娇·登多景楼》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错误主张的批判。“鬼设神施”,极言其险要。然而这样的险要江山,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将它看作进取的凭借,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天设的南疆北界。这是对当时的当权者的尖锐批判。
2.《念奴娇 登多景楼》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典故
效果
作用
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新亭对泣
讽刺尖刻辛辣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中流击楫
决心克复中原
与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有关,加强了词情的表达,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淝水之战
抒写必胜信念
3.《桂枝香》《念奴娇 登多景楼》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桂枝香》中用斜阳、帆樯、彩舟、白鹭来衬托长江之美,虽是秋色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气势,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念奴娇 登多景楼》一词突出了长江的险要,借批判六朝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来揭露批判现实中当权者凭借天险以求苟安的政策,是以议论为主。
[名句鉴赏]
1.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鉴赏】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痛快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2.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鉴赏】 正面申明作者的“登临意”。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击楫,收复中原。词锋犀利,意气风发,充分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襟怀和气度。
课件42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8 登临词二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
B.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作出争雄势
D.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D [A项,应为“千里澄江似练”。B项,应为“彩舟云淡”。C项,应为“做出争雄势”。]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B.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C.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A [B项,用了关于王导、谢安的典故,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C项,用了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D项,典出《晋书·谢安传》,“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是指建都于建康的东晋、西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B.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后庭》遗曲:即《玉树后庭花》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河洛: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D.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还:通“环”。此意:指收复中原的愿望
A [A项,六朝应指建都于建康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4.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长江之水,江水澄澈,像白色的绸带,山峰青翠拥簇,好像竖起的箭头,历历在目。
B.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此句写江面,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细看凝目处,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斜插的旗子高高飘浮。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横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D.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长江好像银河,远在天边的船只笼罩着一层薄雾,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这种美景是画不够画不完的。
D [“画图难足”应为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5.享有四君子美誉之一的梅花在寒气凛冽的雪冬之天傲骨绽放,在传统文化中常常是脱俗高洁品格的象征,下列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与此寓意相悖的一项是(  )
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B.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D.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D [张谓《早梅》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
6.下面是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时,应注重分析徽标中变形的相关内容:徽标中的图案像一本翻开的书,又像两本不同方向立起的书,又像一扇打开的门,还像汉字“中”等。至于体现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变形指代的不同意义的角度来考虑,比如像打开的门,就可以理解为书籍可以打开人们的心扉;像“中”字,就可以理解为书香中国等。
[答案] 示例:①造型似一本翻开的书,又似两本相互倚靠、朝不同方向立起的书;寓意年会以“书”为纽带,沟通心灵。②造型像一扇打开的门,寓意书籍可以打开人们心灵世界的大门。③会徽粗实的边沿轮廓,勾勒出汉字“中”字,巧妙地将“书”的形象和“中”的字形融于一体;寓意书香中国,人文中国。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人认为,文章只应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①________。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②________。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③________,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依据,因而纵容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即使带这些小毛病也没关系 ②文章也就缺乏活力和生气 ③这个话当然有道理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鸟语,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 ①本词是王安石晚年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8.下列对本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于“千嶂抱”中的深幽秀美。“春风扫尘”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幽居的恬淡与闲适之情。
C.“欹眠似听朝鸡早”一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D.词人写“闻鸟语”好似“听朝鸡”一般,体现出他对早年仕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一心想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
D [D项,“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表述有误,该词反映的是词人退隐后的生活情趣,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无比向往。]
9.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本词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用“平岸小桥”“萦花草”来烘托春光烂漫,尽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环抱,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静。下阕由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年事已高,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D.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B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曲解“含情欲语独无处”;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意,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1.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②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③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②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凉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乐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结合,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的复杂情感。
B [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C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D项,“直言不讳”错,“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1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