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言情词三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彩笺( ) (2)锦瑟( )
(3)不谙( ) (4)琐窗( )
(5)迢迢( ) (6)凋碧树( )
[答案] (1)jiān (2)sè (3)ān (4)suǒ (5)tiáo (6)diāo
2.词语释义
(1)槛菊愁烟兰泣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不谙离恨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汉迢迢暗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桥花院,琐窗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飞云冉冉蘅皋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川烟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栏杆 (2)了解 (3)彩笺:信纸的美称,在此即信的意思。尺素:一尺见方的白绢,古人用以写信,故也作信的代称 (4)广远,形容银河辽阔 (5)忍:岂忍。顾:回头看 (6)雕花纹的窗户 (7)形容彩云流动的样子 (8)平川,平原
3.名句背诵
(1)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水阔知何处。
(4)若问闲情都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风玉露一相逢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4)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作者名片]
导宋词之先路者——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官居宰相位。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崇“西昆体”,以情制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者”“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诵。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此人少年才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然而世事艰难,他未能如愿以偿,后来,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多愁善感,忧郁细腻,可以这样概括:“身为男儿身,心为女儿心”。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等。
“幽索”“悲壮”的贺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首(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其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背景介绍]
晏殊的词,从内容上看,多写富贵人家酒筵歌席的闲适生活,以及男女相思、离愁别绪、悲春伤逝等。本词就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写景写情,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写苑中景物和高楼独望来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恨”,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
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类似。
3.“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名句鉴赏]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鉴赏】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鉴赏】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淡、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背景介绍]
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咏叹。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从修辞上来讲:比喻、对偶。“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佳期如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可见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的常有心态。“忍顾鹊桥归路”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这一句则表现他们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感。
2.本词写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首词又是怎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端(赴约):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发展(约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高潮(分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结局(别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景中含情:“飞星传恨”的“恨”和“银汉迢迢暗度”的“暗”写出了相思之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是写“相逢”之景,更是抒“人间少有”之情;“柔情似水”写出甜美,“忍顾鹊桥归路”写出了难舍难分。情中含景:“佳期如梦”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情化为景。
3.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管相会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的吗?这就是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舒婷《双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名句鉴赏]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鉴赏】 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纤云弄巧”引出会织彩云的织女,“飞星传恨”引出急切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牛郎。“银汉迢迢暗度”写七月七日夜,他们从天帝强划的迢迢银河两边双双暗度。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鉴赏】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会。一是说相逢的时节(秋天的早晨),二是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的相逢。值得回味的是“金风玉露”一语,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的爱情纯洁和高贵,一年只有一次,此刻是情侣之间最美好的时刻。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涵,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到下片,自会明白。
[背景介绍]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贺铸晚年退隐至苏州,并在城外十里处横塘有住所,词人常往来其间。这首词写于此时此地。词中写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开篇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寄寓了词人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真挚情怀,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你同意哪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抒发了词人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情怀。贺铸一生沉于下僚,怀才不遇,将政治上的不得志曲笔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凌波”“芳尘”“锦瑟华年”都指美女,都直接写出了女郎的美丽动人,“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描写所倾心的人华美的居住环境,表现了主人公品格纯洁。
评价观点态度型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怒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还包括评价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以及作者在诗中所写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的态度的评价。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态度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情景交融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隐含的,不是容易把握的,要仔细领悟诗作的隐含意。
总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社会价值。
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样,这里的“评价”一般也只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判断,难度不会很大。
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2.有人认为本诗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则是表达那样的思想感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撑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名句鉴赏]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鉴赏】 此句紧承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的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飞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来,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课件44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9 言情词三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彩笺(jiān) 锦瑟(sè)
不谙(ān) 琐窗(suǒ)
B.迢迢(tiáo) 凋碧树(tiáo)
憔悴(cuì) 花簇(cù)
C.豆蔻(kòu) 悲怆(chuàng)
初霁(jì) 窥视(kuī)
D.妩媚(mèi) 印痕(hén)
初暝(míng) 暮霭(ǎi)
B [B项,“凋”读diāo。]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明月不黯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C.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A [A项,黯—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寄彩笺兼尺素
兼:表示强调
B.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金风:秋风。玉露:像美玉一样的露珠
C.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凌波、芳尘:都借指美人
D.锦瑟华年谁与度
锦瑟:美好的青春年华
B [B项,“玉露”是白露的美称。]
4.下列对诗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
B.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D [“比拟”错误,应该是比喻(博喻)。]
5.高二学习了唐诗宋词,恬恬的作文里常常会引用诗词,请你选出她引用不当的一项( )
A.入世与出世,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骨子里都难以割舍又无法共存的矛盾双方,于是大家的心里便都装了一个范蠡,“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要功名,但不居禄位,既完成了儒家的积极用世,又实现了身退之后的江湖逍遥。(恬恬习作《我们究竟追求什么?》)
B.“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江南早春,常州人的赏心乐事便是到红梅公园赏梅花了。(恬恬习作《晋陵春早》)
C.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焦溪古镇的翠冠梨园,春天的柔美与纯真扑面而来。(恬恬习作《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D.公务员应该是有职业担当的,你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天下;有良知的官员当是“邑有流亡愧俸钱”,当是“只为苍生说人话”。(恬恬习作《公职的担当》)
C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选自唐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描写的是塞北冬天寒风凛冽的时节,这里写的不是真的梨花,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并不是写春天的景色。]
6.阅读下面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对画线语句加以扩写。要求:使用排比、夸张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结合全词意境准确解读画线句。修辞方面,要考虑夸张、排比等手法;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示例:菊花那多情的花蕊、那撩人的形态、那四溢的芬芳,还留在昨日记忆里,今天竟已枯黄。时光飞逝,却带不走三千丈愁思!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①______。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②______。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③______,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③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8.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阕与上阕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B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
9.请对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赏析手法,首先要点明手法,接着分析手法怎么在诗句中怎么使用,最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
[答案]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营造出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芳草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 ①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形象。
C.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D.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D [D项表达方式的概括有误,这首词重要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11.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将进酒·城下路
贺 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掩函关,将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①。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②接武③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④初不数刘伶?
【注】 ①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②“裂荷焚芰”: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③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④“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时间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
B.函谷关时平则开,时乱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C.“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
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A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综合鉴赏能力。A项,“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找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13.有人说“本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和自我的沉思”,对于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描写了历史上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写出了词人对这类人的批判。“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表达出词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贪欲而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是词人看破红尘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