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张可久散曲二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红绣鞋( ) (2)瀑布寺( )
(3)攒雪剑( ) (4)倚树( )
(5)悬崖( ) (6)嫌命窘( )
(7)沾粘( ) (8)盛钱囤( )
[答案] (1)xié (2)sì (3)cuán (4)yǐ (5)yá (6)jiǒnɡ (7)nián (8)dùn
2.词语释义
(1)绝顶峰攒雪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洞吼飞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嫌命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廉贬入睡馄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攒:聚集。雪剑:山峰积雪如剑 (2)传说中的风神 (3)命运不好、处境困窘无奈 (4)同“混沌”,懵懂
3.名句背诵
(1)绝顶峰攒雪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________________。
(3)人皆嫌命窘,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门庭改做迷魂阵,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悬崖水挂冰帘 倚树哀猿弄云尖 (2)比人心山未险 (3)谁不见钱亲 (4)文章糊了盛钱囤 清廉贬入睡馄钝 胡芦提倒稳
[作者名片]
词林之宗匠——张可久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元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人。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现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其散曲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人文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朱权《太和正音谱》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天台瀑布寺
[背景介绍]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痛无定,看尽世态炎凉。对生活的感受深切,感情是沉痛,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愤世嫉俗的感情。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有人说作者将写景与议论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与景交融,构成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意境。请结合本曲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可久善于写景,他的写景意念极为高超,所酿造的“险恶”意境非常奇妙。天台山因其高,所以寒,以致峰攒白雪,水挂冰帘;因其险,所以峰如剑,崖如悬,又招来哀猿、杜鹃、飞廉。然而,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去揭露险恶的人心。在作者看来,实现这目的,由“议论”手法去完成最得当,于是便出现“比人心山未险”这一收煞句,从而达到写景为议论服务、议论深化写景的艺术效果。正由于两者紧紧相连,结合得当,于是一种针砭世情、痛斥奸心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既鲜明又新颖。
2.请说说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散曲别具一格,它借写景来讽刺世情(揭露险恶的人心)。开头两句写天台山的险峻高寒,中间三句极力渲染悲凉凄厉的气氛,末句点明“险”字,却不是山,而是“人心”。从中见出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3.有人说本曲子“立意奇特,构思奇妙”,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山”。当险恶的天台山染尽恐怖气氛时,笔锋一转,“比人心山未险”一句推出戛然而止,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无穷。其发人深省并痛恨人心险恶的力度,实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名句鉴赏]
1.血华啼杜宇。
【鉴赏】 按照文意应该是“杜宇啼血华”,用杜鹃啼血这一典故。传说中古蜀国国君望帝杜宇屈死而化为鸟曰杜鹃,啼声哀切,泣出皆血。此处指杜鹃鸟的啼叫声异常悲苦,它嘴中啼出的血变成了杜鹃花。
2.比人心山未险。
【鉴赏】 写人心比所见之景更加险恶。上下关照,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前面写的天台山的“险”全在于烘托出这一句。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全曲另辟蹊径,使它的艺术境界大大超出一般的写景之作,成为格高意深之杰作。
无 题
[背景介绍]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句的意思是:读书写文章,本应经时济世,使后人受益,可现在竟成了升官发财、狗苟蝇营的手段;门庭本是用以接待亲友宾朋之地,可现在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设置机关的场所;清正廉洁的人本应受到晋升褒奖,可现在竟被贬斥打击,让你倒在地上站不起来。这三句鼎足对,音节铿锵,语调冷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之卑劣无耻极尽嬉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2.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小令辛辣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3.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进行讽刺,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艺术手法看,此曲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讽刺。比喻有:以“水晶环”比喻清白聪明的人,以“面糊盆”比喻社会黑染缸,以“盛钱囤”比喻发财,以“睡馄饨”比喻糊涂的人。
比喻手法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比喻在诗歌中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喻手法主要体现在“整体篇比”和“局部句比”两个主要方面。
1.整体篇比法
所谓整体篇比法,就是从诗歌整体上来说的,也有的成为比兴,也就是通过对事件的现象描述,从整体上喻指某种思想情感,二者虽然不是同类事物,但具有相似性特征,从而构成比喻。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全诗是这样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据说,作者朱庆馀受张籍的赏识,所以,就在朱庆馀应考之前,就想征求张籍的意见,但又不好直说,所以写了这首诗。通过新妇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理,来喻指自己应试前紧张的心理。而深层的意蕴却是诗人用此来喻指自己这次考试有希望没有。
2.局部句比法
所谓局部句比法,就是从诗歌语言形式来说,它是针对诗歌中某一两句的语言形式来说的,也就是说在句子上表现出常见的修辞手法形式(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构成“××像××”的格式。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大自然中春风比喻为剪刀。这样描写,不但表现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且化虚为实,使诗歌的形象更生动,更为鲜明。
二、从本体和喻体对象来说,比喻又体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以人喻人
以人喻人,就是说本体和喻体都是由人而构成的,但这两个人或者不同时代的,或者是不同类别,或者不同阶层,甚至是同一阶层的,但二者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在诗歌中,“以人喻人”往往通过借喻来体现的。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诗人用了借喻,用汉武帝喻指唐玄宗。这种以人喻人,往往体现在“借古人喻今人”上。
其次,以人喻物
以人喻物就是说本体是人,而喻体是物,但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特征。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诗人用春秋末年的美女西施比喻西湖之自然美。
第三,以物喻人
以物喻人就是说本体是人,而喻体是物,二者也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如,王维《女儿行》中:“谁言越女颜如玉。”诗人用玉比喻女子美貌。这里诗人运用了明喻的手法。
第四,以物喻物
以物喻物就是说本体和喻体都是不同类事物,因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句中以珍珠比露珠,用剑弓形状来比喻月亮的形状。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此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哪一句诗歌是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步骤:
1.先答出诗词比喻的手法。
2.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体喻体。
3.这手法的作用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名句鉴赏]
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鉴赏】 人人都嫌弃讨厌命运不顺,个个都因此而见钱眼开。开篇直截了当指出“贪财”的社会弊端,揭露世风败坏的现实。
2.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鉴赏】 清白无瑕者接触这“黑染缸”,一下子就被沾染变坏,行为与恶习混而为一。这两句具体说明病态社会的恶劣后果。
课件35张PPT。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22 张可久散曲二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瀑布寺(sì) 红绣鞋(xié) 创伤(chuāng)
B.攒雪剑(cuán) 倚树(yǐ) 啼鹃(tí)
C.命窘(jiōng) 沾粘(nián) 盛钱囤(dùn)
D.馄饨(dùn) 清浊(zhuó) 开创(chuàng)
C [“窘”读jiǒng。]
2.下列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绝顶峰攒雪箭,悬崖水挂冰帘
B.依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C.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D.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厅改做迷魂阵
C [A项,“雪箭”应为“雪剑”。B项,“依树”应为“倚树”。D项,“门厅”应为“门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洞吼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B.人皆嫌命窘(没有金钱)
C.绝顶峰攒雪剑(聚集)
D.清廉贬入睡馄饨(同“混沌”,懵懂)
B [B项,命窘:命运不好,处境困窘无奈。]
4.下列对文本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是一首写景的曲子,“比人心山未险”为全曲的警句。
B.《【正宫·醉太平】无题》用语华丽,讽刺独到,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C.《【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构思奇特,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D.《【正宫·醉太平】无题》多处运用比喻,语言通俗。
B [B项,“用语华丽”错。应为多用口语,通俗易懂。]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韩国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苹果7目前不瘟不火的销售状况。
②有专家认为,洒水降尘治霾扬汤止沸,洒水对扬尘有作用,抵制不了雾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实现花费与收效的平衡。
③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给步履蹒跚的世界经济贸易乃至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开出了一剂“中国药方”。
④WIFI发射器的辐射极小,一米以外辐射值就已经微不足道。不过,还是建议将发射器放置在距离床头1米范围之外。
⑤近年来发生的长跑致学生猝死的案例,让一些学校在校园体育比赛中,取消了长跑项目。而学校这种投鼠忌器的心理,将随着新体育标准的出台而改变。
⑥春节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D [①不瘟不火: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②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③步履蹒跚:指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④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⑤投鼠忌器:是指投打靠近器物的老鼠怕伤了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怕伤害好人而不敢作为。⑥长此以往: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
6.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C [“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7.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静和动是一对矛盾,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①________,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②________。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③________,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
[答案] ①在家时间久了 ②在需求已得到满足时会陷入无聊 ③使自己终生不必陷入无聊的境地
8.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会徽(见右图)即将发布,如果你是该会徽的设计人员,你将如何向大家解释你的设计?请用一段120字以内的文字阐述这枚会徽的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又像一个人在滑雪,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其下方则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9.下列对本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两句并没有直奔主题,这在一般的作品中并不是很多见。
B.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信来”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
C.“雁啼红叶天……芭蕉雨声秋梦里”这句很经典,既充分体现了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
D.曲子道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没有直接外露,而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A [A项,应是直奔主题。]
10.简析“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的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1~12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历史的兴盛衰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盛衰亡,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因此悲观的情绪油然而生。
B.“孔林”三句,具体印证了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C.“茅舍”“村家”“山中”,既照应了题目“山中书事”,又突出了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D.这首小令通过感慨历史的兴盛衰亡,表现了作者看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A [A项,“因此悲观的情绪油然而生”脱离了曲子的内容。]
12.“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埋下了伏笔。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3~14题。
【蟾宫曲】
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3.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1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恋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