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维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蒸藜炊黍( ) (2)啭黄鹂( ) (3)芙蓉( )
(4)红萼( ) (5)风劲( ) (6)罟师( )
[答案] (1)shǔ (2)zhuàn (3)rónɡ (4)è (5)jìnɡ
(6)ɡǔ
2.词语释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罟师荡桨向临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酒食等款待,此指送饭 (2)渔人,这里指船夫
3.名句背诵
(1)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________,纷纷开且落。
(3)________,江南江北送君归。
(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 (1)漠漠水田飞白鹭 (2)涧户寂无人 (3)惟有相思似春色 (4)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作者名片]
“诗中有画”的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首。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农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炼字型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橘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语势流畅,韵味平添。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解题方法:
1.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抒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写了诗人隐居山林、独处山林的幽居生活之乐。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因此,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3.“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体现了诗人什么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要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
[名句鉴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鉴赏】 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了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背景介绍]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文脉梳理]
《辛夷坞》寂寞→
[文本深读]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由灼灼其华到缤纷零落的画面。
2.如何理解诗中“山中”“涧户”的环境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词语描写了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中自开自落的自然环境,体现了辛夷坞幽静之境,也委婉写出了诗人身处当时环境的寂寞感。
3.诗人的情怀是“落寞”还是“淡泊”?请结合诗的内容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诗人的情怀是落寞。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怀。
观点二:诗人的情怀是淡泊。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凭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甘世俗的淡泊情怀。(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名句鉴赏]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鉴赏】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长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花,辛夷花含苞待放时,很像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出一派春光。
[背景介绍]
此诗是王维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时所作。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题目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文脉梳理]
《送沈子福归江东》
[文本深读]
1.试分析诗中“杨柳”意象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2.“行客稀”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行客稀”渲染了凄清的气氛。采用反衬手法,写出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第三句诗“惟有相思似春色”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春色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表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没有伤感,而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人间感情。
4.第四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四句把江南江北的春色(即对友人的相思)拟作人,一路送友。江南江北春色无边,也表示自己对朋友的惜别情之浓之深。 诗人感情奔放,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名句鉴赏]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鉴赏】 这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涌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诗人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象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背景介绍]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政治上支持张九龄,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他前期的边塞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
2.王维诗有文字简洁而往往一字奏奇效的特点。试分析首句中“风劲”二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劲”二字写风势之大。这两个字看似平淡,但在诗中作用不小:其一,它绘出了将军出场的环境,显示了将军顽强的意志;其二,风强箭难射,显示了将军射艺之高;其三,强风之中尚能听得见弓箭簌簌鸣声,可见弓之强,从而显示了将军力之大。
3.颈联中的“忽过”“还归”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紧承上联中的“马蹄轻”,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里”之感,表现了诗中狩猎主人公猎罢归来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从而烘托了将军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形象。
4.将军打猎过程在前三联中已经完成,尾联又起了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三联是写打猎时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写将军归来以后,兴犹未尽,回首观望,其恋恋不舍之情一览无遗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追忆刚才的欢乐,是在筹谋下次再猎,还是另有所思?读者尽可以去作合理的想象。
尾联以静显动的平缓反衬,不仅反映出适才纵横驰骋的景色,而且表现了将军出猎顺利,兴致盎然,极目远眺,神游象外之情态,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余音。
[名句鉴赏]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鉴赏】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前一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天上地面互相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课件45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1 王维诗四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炊黍(shǔ) 饷(shǎng)
B.啼啭(zhuàn) 朝槿(jǐn)
C.罟师(gǔ) 辋川(wǎng)
D.临圻(qí) 红萼(è)
A [A项“饷”,读xiǎng。]
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
B.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C.杨柳渡头行客希,罟师荡桨向临圻
D.回看射雕处,千里幕云平
B [A项,“转”应为“啭”;C项,“希”应为“稀”;D项,“幕”应为“暮”。]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阴阴夏木啭黄鹂 啭:鸟婉转地叫
B.罟师荡桨向临圻 罟师:渔人,这里指船夫
C.草枯鹰眼疾 疾:快
D.忽过新丰市 过:拜访
D [过:穿过。]
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空灵、典雅,极富诗情画意。
B.“野老与人争席罢”典出《庄子·杂篇》,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仍未得道,机心太重。
C.“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借用此地名,多了一重意味,意在表现狩猎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相呼应。
D.“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典出《北史·斛律光传》,史载北齐斛律光狩猎时,射中一雕,被称为“射雕手”。
B [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阔、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B.“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C.“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涌向你,跟随你归去吧!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由于草已干枯,苍鹰很快发现猎物,因而飞起捕捉猎物,速度也更快了;大雪将停了,马儿跑起来也格外轻快。
D [“大雪将停”误。]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A [A项,没有使用夸张,表达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B项极言太乙山的高大广阔,C项,极言蜀道的高耸,D项,极言李白诗歌的飘逸,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7.(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8.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25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三年级
2019年4月23日
(1)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2)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3)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4)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5)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得当等。此题主要考查文体得体,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和文体的要求。
[答案] (1)“犬子”修改为“您的孩子” (2)“生死攸关”修改为“至关重要” (3)“指导”修改为“帮助” (4)“鄙校”修改为“本年级”或“学校” (5)“不得”修改为“请勿”
9.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互联网事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__①__,不少人还患上了网络心理障碍,即“网瘾”。第12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上网人数为8 700多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18至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其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0.1%,未成年人占17.3%。按照上网人群中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比例约为6%的标准,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数量至少为400万。因为上网成瘾,他们__②__,甚至行为变异,心理错位,其学业及身心健康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应“瞻前顾后”,如①空,根据前面的“负面效应”和后面“不少人还患上了网络心理障碍”及所举的事例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②空,根据所写对象和后面的“学业及身心健康”可知,此处应该填“学习成绩滑坡”之类的内容;③空,根据“所以”可知,这是由上面内容得出的结论,再根据前面所写上网成瘾的危害可知,此处应填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答案] ①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②不仅学习成绩急剧滑坡 ③必须对这些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
10.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9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表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意要素内容及字数要求分析。
[答案] 示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尽管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却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A [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1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写道: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结合诗句合理解说,分析表达出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②翡翠:翠鸟。③绷:布幅。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浓丽、清新活泼的深秋水村图,抒发闲情逸致,有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
B.颔联以“闲”居暗扣题目的“闲”望,写的是静景,对仗工整,平淡质朴,显得自然生动。
C.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富有朦胧感,同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相似。
D.尾联抒发诗人胸怀,表达了诗人既想寄情山水,又怀念官场、渴望进京做官的矛盾心理。
B [A项,“色彩浓丽,清新活泼”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是:没有用拟人的手法。D项,“怀念官场、渴望进京做官的矛盾心理”的说法错误,这里表达的是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4.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答案] 俞诗写翡翠和鹭鸶鸟的“闲”居,刻画鸟栖宿的状态是静景;王诗写月下鸟鸣,着意于写声是动景。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或以静衬静);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
C.颈联写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
B [B项,“旷达”不当,应该表达他寻逸人之心的诚笃真挚。]
16.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是“最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以最后两联为根本点,然后加以理解。颈联表达诗人对山水及隐逸生活的热爱,而最后一联“闭户著书”则写出他与世人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出诗人对吕逸人的景仰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与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