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1单元 2 《李白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1单元 2 《李白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24:23

文档简介

2 李白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渌水荡漾清猿啼(  )
(2)熊咆龙吟殷岩泉(  )
(3)水澹澹兮生烟(  )
(4)忽魂悸以魄动(  )
(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6)怳惊起而长嗟(  )
(7)吴牛喘月时(  )
(8)君看石芒砀(  )
(9)见客棹歌回(  )
[答案] (1)lù (2)yǐn (3)dàn (4)jì (5)fēi (6)huǎnɡ (7)chuǎn (8)dànɡ (9)zhào
2.词语释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势拔五岳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确实 寻找 (2)超过 (3)穿上 (4)水波摇动的样子 (5)多 (6)假装
3.名句背诵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3)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4)明月不归沉碧海,________。
(5)一唱都护歌,________。
[答案] (1)渌水荡漾清猿啼 (2)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3)青冥浩荡不见底 (4)白云愁色满苍梧 (5)心摧泪如雨
[作者名片]
桀骜不驯谪仙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的诗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始要“谈瀛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入梦之由。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全诗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
4.诗中梦境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5.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道别,表示自己会纵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名句鉴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鉴赏】 哪能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句,是梦醒后的感悟,一吐诗人在京三年的郁闷之气,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说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颇具代表性。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更是诗人李白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宁愿寄情山水,也绝不向权贵屈服,也绝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的思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背景介绍]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写下的。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标题“哭”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2.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征的船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名句鉴赏]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赏】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后一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背景介绍]
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六年(747)游经丹阳横山时,目睹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驱使船夫们在酷暑中拖运太湖石(假山石)的悲惨情形而挥笔写就的。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残酷无情,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人道主义感情。可以说是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开头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这贫富苦乐的天地悬殊,两相对比,更反映出船夫的艰辛,也起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凿磐石”作了铺垫。
3.有人说“拖船一何苦”中的“苦”字是全诗的诗眼,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字,表现了诗人深切同情船夫命运的一腔悲愤之情,“苦”字贯穿全诗,成为诗眼。
4.诗句“水浊不可饮”有哪些深刻含意?试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含有三层意思:(1)由于天气酷热,久旱不雨,使河水变浅,暗示一个“热”字;(2)由于水浅,拖船也就更加艰难,点出一个“难”字;(3)由于拖船运石之多,致使河水格外浑浊,人们口渴欲饮而不得,暗点一个“渴”字。
理解诗句意义型
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很难把握诗句的意思,进而影响对全诗的理解。好的诗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结构的安排上都有所体现。我们在鉴赏诗句的意义时,先看有什么修辞手法蕴含其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句子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2.这句诗好在哪里?
3.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阐明诗句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如何理解“掩泪悲千古”的“千古”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掩泪悲千古”的“千古”二字,极言时代的久远。这便大大扩充了对纤夫同情的范围,不仅包括诗人自己以及当时的广大人民,而且包括后世的人们,谁能不为之悲痛!
[名句鉴赏]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鉴赏】 在沉重的劳动和非人的生活条件摧残下的纤夫,伴随着每一沉重的步伐喊出了劳动号子的时候,都不禁从心底里感到悲酸,而泪下如雨了。由船夫纤歌透露出他们的凄苦心境,也触发了诗人一洒同情之泪。千百年来离乡背井跋涉在河堤水边的船夫们为了协调步伐,抒发内心情感,总是传唱着各种各样的《水夫谣》《号子歌》,走向天南海北。而在这群拖运石船的人们中,传出的是凄清委婉的《丁都护歌》。这“如雨”之泪是船夫之泪,也是诗人之泪。伴随着这支古老曲子的是船夫们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后滚滚而下的伤心之泪。这一幕,更令诗人肝胆摧裂,止不住泪流纵横,整首诗到此情感达到了高潮。

[背景介绍]
诗人李白在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反映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棹”“入”二字历来被称为入神之笔。试赏析“棹”“入”二字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2.为什么说采莲女的“羞”是“佯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佯羞”是“假装害羞”之意。如果采莲女真有羞意,就不会在看到客人后还会有“歌”“笑”的举动,而“棹歌”“笑入”情态彰显了采莲女豪爽自然、活泼可爱的本性。所以说,采莲女表面看来是有点害羞,实质上是假装的害羞。
3.诗的尾句中写“不出来”,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客人”是如何知道“不出来”的呢?若非心存再见之念,若非在岸边伫立良久,又岂能知道出来还是不出来呢?这又不禁令人神驰遐想,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侧面烘托了景物之宜人与人物之娇态。
[名句鉴赏]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鉴赏】 采莲女拨开荷叶进入花丛,笑吟吟地躲到荷花里。为什么进去不出来?原来是假装害羞不与客人再见面。这句诗把采莲女娇憨可掬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特别是一个“笑”字,更增添了采莲女的几分生动与妩媚,令客人不胜神往。
课件41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2 李白诗四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渌水(lù)      绿林好汉(lǜ)
鸭绿江(lù) 氯气(lǜ)
B.殷红(yān) 殷切(yǐn)
殷岩泉(yǐn) 殷勤(yīn)
C.澹澹(dàn) 赡养(shàn)
瞻仰(zhān) 膳食(shàn)
D.磐石(pán) 磬器(qìn)
馨香(xīn) 罄竹难书(qìng)
C [A项,“绿林好汉(lǜ)”应读lù。B项,“殷切(yǐn)”应读yīn。D项,“磬器(qìn)”应读qìng。]
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
B.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C.水浊不可饮,壶桨半成土
D.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D [A项,“需”应为“须”,B项,“篷”应为“蓬”,C项,“桨”;应为“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副词,实在
B.脚著谢公屐 著:穿
C.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D.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盛大
D [D项“殷”,在句中作动词用,“震响”。]
4.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B.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里以比喻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C.吴牛喘月时: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
D.佯羞不出来: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B [应该是运用拟人手法。]
5.将下列词语置于语境中,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李白成功地在其诗歌中________自我,强烈地________自我,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他诗中那摩天的蜀道、咆哮的黄河、________的天山、________的匡庐、搏击风云的大鹏,无不寄托着他的胸怀抱负。
①壮观天地 ②塑造 ③云海苍茫 ④表现
A.③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C [此题考查设置语境的选词填空。要根据具体语境,针对符合对象的特点及相关词语的搭配来选择。]
6.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C [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7.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①________,“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②_______。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③________;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答案]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
③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
8.(2018·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①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C [本题考查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
10.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答案] 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 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阔大疏朗的意境。
D.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B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
1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答案] ①乐观、旷达。诗人以“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直接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表现出乐观的情怀,接着写秋日的种种景色,为“秋兴逸”作注脚,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随着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离别在即,“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1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稚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