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杜甫诗五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鄜州( ) (2)云鬟( )
(3)虚幌( ) (4)嚼啮( )
(5)明眸皓齿( ) (6)柏森森( )
(7)戎马( ) (8)天寒地坼( )
[答案] (1)fū (2)huán (3)huǎnɡ (4)niè (5)móu (6)bǎi (7)rónɡ (8)chè
2.词语释义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怜惜 (2)月光 (3)代指战争 (4)分裂 (5)拜访
3.名句背诵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__________,______?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2)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4)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作者名片]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人称“诗圣”。唐肃宗时,官授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有《杜工部集》。
[背景介绍]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闺中的妻子。(2)这种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抒自己的情感的作品,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相思之情又进了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表现的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结合背景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所写的个人遭遇与亲人离散的痛苦,也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所写亲情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的典型性。
[名句鉴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鉴赏】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思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文脉梳理]
《哀江头》
[文本深读]
1.诗的首句中杜甫为什么“吞声哭”?“曲”重复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在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叛军管辖下的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迂曲难伸的感觉。
2.诗中“为谁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曲江看到“锁千门”,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3.诗中的“忆”字领起了后文哪几句?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忆”字领起后文“忆昔……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八句诗。这一部分写了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
4.“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一笑”有何言外之意?这句诗与后文哪句诗形成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笑”写出了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这句诗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形成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引人深思。
5.“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未有终极。这里以自然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表达诗人深深的伤痛。
6.结尾处“黄昏胡骑尘满城”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描写了黄昏时分胡骑出动而扬起了满天灰尘的环境,渲染了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忧愤不已、心急如焚的心情。
[名句鉴赏]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鉴赏】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急如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杜甫用“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这两句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政权,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2.“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3.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分别是“自”“空”。“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自”是“自己享有”,“空”是“空有”。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遭受冷落的深沉悲痛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伤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设问方式:
1.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词“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名句鉴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鉴赏】 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叫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但知音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意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辞,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文脉梳理]
《又呈吴郎》
[文本深读]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2.“只缘恐惧转须亲”的“亲”怎么理解?这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亲”意为“亲善”。正由于老妇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体现了杜甫善解人意、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优秀品质。
3.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4.颈联两句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试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措辞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5.有人认为尾联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尾联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内容。作者想让吴郎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绝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其实与劝说吴郎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名句鉴赏]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鉴赏】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下句说得更远、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文脉梳理]
《登岳阳楼》位卑而忧国
[文本深读]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心情;(2)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也有沉郁之感,而非喜悦之情。
2.“坼”“浮”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3.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4.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漂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的无限悲苦之情。
5.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起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名句鉴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鉴赏】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运用夸张手法,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又如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洞庭湖水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课件62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3 杜甫诗五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三)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玉臂(bì) 胳臂(gē bei)
虚幌(huǎng) 恍然大悟(huāng)
B.嚼啮(jiáo) 咀嚼(jué)
黄金勒(lēi) 勒紧(lè)
C.柏树(bǎi) 柏林(bó)
空好音(hào) 宁可(nìng)
D.涕泗(tì sì) 天寒地坼(chè)
金柝(tuò) 戎马(róng)
D [A项,“恍然大悟”读huǎng。B项,“黄金勒”读lè,“勒紧”读lēi。C项,“空好音”读hǎ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鄜州 坠地 堕落 黄鹂
B.戎马 戒严 戊守 戍戌
C.凭轩 云鬟 蒲公英 泪满襟
D.频繁 篱笆 泪盈巾 明眸皓齿
B [戊守—戍守,戍戌—戊戌。]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怜小儿女 怜:可怜
B.苑中万物生颜色 颜色:光辉
C.出师未捷身先死 捷:胜利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
A [应该解释为“怜惜”。]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哀江头》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________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当此之时,严武病逝成都,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被迫于衰朽之年,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________异乡,兼以政治上屡遭排挤,心境自然凄苦异常。
(3)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________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 作客 经过
B.问世 作客 通过
C.面世 做客 通过
D.问世 做客 经过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面世”指精神或物质产品与世人见面,强调它的投产上市;“问世”专指作品著作等出版物跟读者见面,强调事物的诞生,一般物质产品不可使用“问世”。“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经过”指过程、经历;“通过”指以人或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5.下列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B.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诗人自比为诸葛亮,想像诸葛亮一样以行动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C [“自比为诸葛亮”错误。]
6.下列对杜甫的《蜀相》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诚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B [“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①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②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③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
④一个“泪”字
⑤正是惺惺相惜
⑥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⑥⑤①②③
C.③④⑥①⑤② D.③⑤②④⑥①
A [题干“‘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当接④,然后⑥①“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这样形成语段中第一个小语链,然后接⑤“正是惺惺相惜”对上文作一个小结,进而引出下文②③。]
8.根据语境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①“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戈不断而哭,②“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③“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答案]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 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 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A [A项,“闻道”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
10.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里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答案]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
B [B项,“愁”乃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一说无从谈起;而且,对此诗人内心是喜悦的,而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1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堂 成①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 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B [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来看,“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这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
14.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作者彷徨忧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