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1单元 4 《即景抒情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1单元 4 《即景抒情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26:28

文档简介

4 即景抒情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怆然(  )     (2)滟滟(  )
(3)月照花林皆似霰(  ) (4)纤尘(  )
(5)青枫浦(  ) (6)捣衣砧(  )
(7)碣石(  ) (8)鸟宿池边树(  )
(9)僧敲月下门(  ) (10)阆仙(  )
[答案] (1)chuànɡ (2)yàn (3)xiàn (4)xiān (5)pǔ (6)zhēn (7)jié (8)sù (9)sēnɡ (10)lànɡ
2.词语释义
(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滟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情人怨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移石动云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幽期不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伤的样子 (2)波光闪烁的样子 (3)开满花草的郊野 (4)雪珠 (5)逐:追随 月华:月光 (6)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 遥夜:长夜 (7)云脚 (8)归隐的约期
3.名句背诵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
(3)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
(4)________,碣石潇湘无限路。
(5)海上生明月,________。
(6)________,还寝梦佳期。
(7)鸟宿池边树,________。
(8)________,移石动云根。
[答案] (1)独怆然而涕下 (2)海上明月共潮生
(3)人生代代无穷已 (4)斜月沉沉藏海雾 (5)天涯共此时 (6)不堪盈手赠 (7)僧敲月下门 (8)过桥分野色
[作者名片]
直言谏臣——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所用。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此诗作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孤篇压全唐——张若虚
张若虚 (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但张若虚凭借一首诗和一轮明月便成就了千古美名,“竟成大家”。
一代名相——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辞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曲江集》20卷传世。
苦吟诗人——贾岛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谪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曾以诗投韩愈,与孟郊、张籍等诗友唱酬,诗名大振。其为诗多描摹风物,抒写闲情,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是苦吟派诗人。
[背景介绍]
此诗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古人”“来者”分别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人”指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来者”指能够礼贤下士的后贤。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诗人对此表达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2.试分析诗中“念”“独”两个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3.如何理解诗中“之”“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4.这首诗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试结合背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名句鉴赏]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深刻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背景介绍]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这些景物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
这首诗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影响深远。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八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部分,诗人睹月思情,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月总是以她“年年望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当然作者也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自我安慰。
3.“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思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4.诗中是如何用“月”来烘托思妇思念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5.诗题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是诗歌表现的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他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名句鉴赏]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鉴赏】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鉴赏】 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背景介绍]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海上生明月”中“生”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而且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和活力。
2.“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伊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3.颔联中的“情人”为何有“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怨”字表现了情人间的相思之苦。
4.颈联中的“怜”“露滋”各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怜”应有“爱惜”之意。诗人怜爱美好月华,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因长久伫立,以至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5.“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缕月色献给伊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既然现实中不能与伊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伊人相会啊,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名句鉴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鉴赏】 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伊人,此时此刻她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背景介绍]
贾岛还俗后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怀才不遇,内心独幽,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常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写了这首诗。
[文脉梳理]
《题李凝幽居》
[文本深读]
1.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描写了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既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又照应了题目中的“幽居”。
2.第二联是如何体现“幽居”之“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僧”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衬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
3.试赏析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的意思是: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诗的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名句鉴赏]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鉴赏】 这两句诗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课件52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4 即景抒情诗四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B.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C.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D.暂去还来此,悠期不负言
B [A项,“泣”应为“涕”。C项,“升”应为“生”。D项,“悠”应为“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感伤的样子)
B.落月摇情满江树(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
C.披衣觉露滋(露水湿润)
D.幽期不负言(幽会的日期)
D [幽期:归隐的约期。]
3.下列语句从句式上看,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何处春江无月明   B.空里流霜不觉飞
C.斜月沉沉藏海雾 D.不知乘月几人归
C [C项为省略句,“斜月沉沉藏海雾”补充完整应为“斜月沉沉藏(于)海雾”。A、B、D三项均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分别调整为“春江何处无月明”“不觉空里流霜飞”“不知几人乘月归”。]
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整体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C [说法错误,这首诗中景物描写有层次,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重心在月。]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
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⑤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C [①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②釜底游鱼:比喻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望文生义。③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褒贬失当。④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要善于向各种有学问和长处的人学习。使用正确。⑤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⑥句中“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误,应用“曲突徙薪”。故选C,可用排除法。]
6.下列是对《春江花月夜》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几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人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实指诗人自己,用“谁家”“何处”构成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同情;而月是团圆的象征,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正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D.“落月摇情满江树”,月已落天欲明,游子只有把自己深深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余辉下的江树上。“摇情”即激荡情思,游子无边的惆怅、诗人无限的同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C [C项“谁家”“何处”系泛指非特指诗人自己,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其实,孝与不孝,①________,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②________,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③________,可以让老人们衣食无忧,病痛有保,颐养天年。特别地,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娱乐,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键不在于养老方式 (2)不能给父母周全悉心的照料 (3)养老院毕竟有专门的护理与医务人员
8.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不得超过10个字。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国力强盛,丰衣足食。②充满自信,不怕肥胖。③鲜卑血统,健硕为美。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感 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9.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蕴含着作者对丹橘的同情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D.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A [A项,应该是“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0.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③诗中写到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虽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 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B [B项,“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无中生有。]
1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 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对友人不在的失落。
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D.综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A [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
14.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者的超然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