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边塞战争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羌笛( ) (2)塞垣( ) (3)惆怅( )
(4)烁石( ) (5)一隅( ) (6)赤坂( )
(7)单于( ) (8)海窟( )
[答案] (1)qiānɡ (2)yuán (3)chànɡ (4)shuò (5)yú (6)bǎn (7)chán (8)kū
2.词语释义
(1)更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遍遍地吹 (2)无奈 (3)边塞的城墙 (4)有何必要 (5)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
3.名句背诵
(1)________,无那金闺万里愁。
(2)策马自沙漠,________。
(3)________,白日黄云昏。
(4)________,热海炎气为之薄。
(5)________,定远何须生入关。
(6)莫遣只轮归海窟,________。
[答案] (1)更吹羌笛关山月 (2)长驱登塞垣 (3)边城何萧条 (4)柏台霜威寒逼人 (5)伏波惟愿裹尸还 (6)仍留一箭射天山
[作者名片]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擅写歌行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传世。
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传世。
诗风豪放明快的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背景介绍]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文脉梳理]
《从军行(其一)》
[文本深读]
1. 诗的前两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烽火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烽火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服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3.最后两句诗在表现士卒思亲之情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自己的思亲情绪,而是借用笛声先来烘托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接着陡转空间,再借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把征人的思亲情切的感情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名句鉴赏]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地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无可奈何地等待。
[背景介绍]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1年(天宝十载)以封丘尉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在回程的蓟中看到边境状况而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云日黯淡无光的景象。
2.诗的首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1)答题步骤分三步:
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2)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3.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名句鉴赏]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鉴赏】 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人为什么写“阴山胡儿语”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渲染了热海水热和奇异的特点。虽是借“胡儿语”间接介绍,但奇特的笔法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为后面描写热海情景作了铺垫。
2.“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交代吟诗的环境和缘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3.如何理解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两句诗,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意思是说:虽然热海炎气逼人,但崔侍御一来任事,热海的炎威也变得淡薄了。这两句诗极力夸赞崔侍御谨严清正,执法无私。
4.诗题为“送崔侍御”,为何作者要花如此多的篇幅写景?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极力描写“热海炎气”的特点,其目的是以阔大的热海来比喻衬托崔侍御的高风亮节,层层铺垫,卒章显志。
[名句鉴赏]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鉴赏】 两句诗的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背景介绍]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哀怨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两句中 “惟愿”“何须”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诗中诗人引用马援、班超这两个典故,并用“惟愿”“何须”这两个词语表明自己对马援、班超言行的看法,即一褒一贬,进而表明自己甘愿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二句的意思是: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表明了灭敌及长期戍边的决心。
[名句鉴赏]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鉴赏】 这两句诗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的豪情壮志。“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课件42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6 边塞战争诗四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C.阴火浅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D.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C [“浅”应为“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
B.每愁胡虏翻(反复,叛乱)
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
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
C [C项,塞垣:边塞的城墙。]
3.下列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D [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4.下列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B.诗中感情的主流是赞扬守边将士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C.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策马”“长驱”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勾勒出一名沙场英雄的形象。
D.诗的情感韵味浑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有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B [诗中感情的主流是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春天悄悄来临,独立小桥,看十五明月高悬,河畔青草,堤上嫩柳,随着暖风拂袖,心中顿生丝丝惬意。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在现实中早已找不到丝毫痕迹。
C.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柳浪闻莺”,我们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情景。
D.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C [A项,“新月”是刚生出的弯月,与后文“满月”不符,诗句表现忧伤寂寞之情与选项中惬意的心境不对等。B项,出自苏轼《江城子》表达对亡妻思念,这里用来形容台湾老兵回归故乡,不符语境。D项,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意为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今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排山倒海般涤荡一切污泥浊水,奔腾向前,与语境不符。]
6.下列有关本节内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审言,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B.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陈子昂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C.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D.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B [“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选择”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手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注意人物和名言的选取。
[答案] 示例:古今中外,选择无处不在,人生就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无悔的选择。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答案] 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①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 ①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山东北。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他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情,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扬壮别的场景。
C [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
10.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自蓟北归
高 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 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B [B项,“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理解有误。]
12.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 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景,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B [B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备战,这里展现了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14.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首诗写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颔联、颈联形象地描摹胡人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生活图景。②尾联生动地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风习。③表现了诗人对边地安宁、百姓生活安定从容的喜悦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