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7 《白居易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7 《白居易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30:27

文档简介


7 白居易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朱绂(  )    (2)紫绶(  )
(3)樽罍(  ) (4)衢州(  )
(5)京畿(  ) (6)蠲免(  )
(7)醅酒(  )
[答案] (1)fú (2)shòu (3)léi (4)qú (5)jī (6)juān (7)pēi
2.词语释义
(1)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心恻隐知人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切细的肉 (2)新酿的米酒,表面上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 (3)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 (4)困顿 (5)下雪
3.名句背诵
(1)食饱心自若,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虚受吾君蠲免恩。
(3)________________,紫绶或将军。
(4)虐人害物即豺狼,________________!
(5)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酒酣气益振 (2)十家租税九家毕
(3)朱绂皆大夫 (4)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5)能饮一杯无
[作者名片]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背景介绍]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朋比为奸,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本诗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八句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宦官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樽罍溢九酝”这六句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请结合本诗分析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文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揭露了悲惨的社会现实。
4.结尾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将宦官的奢华糜烂、灯红酒绿的生活与江南百姓人食人的悲惨绝望生活相对比,其用意不言而喻。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名句鉴赏]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鉴赏】 这两句诗由内臣奢侈写到骄横。“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背景介绍]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白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文脉梳理]
《花非花》
博喻―→
[文本深读]
1.“夜半来,天明去”是否指“梦”?“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不是指“梦”。 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看,“梦”是诗人在作比,用“春梦”比喻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
2.“来”“去”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这里“来”“去”二字,在诗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生发出“来如”“去似”两个新鲜比喻。
3.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感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者如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似朝云也,朝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通过如花、似雾,如春梦、似朝霞的比喻,诗歌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名句鉴赏]
花非花,雾非雾。
【鉴赏】 这句诗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背景介绍]
此诗是《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三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政策的官吏们照旧谄上欺下,横征暴敛,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丝毫的实惠。这首诗即是通过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严加痛斥了贪官污吏们的可耻行径,替被剥削压迫者发出了不平之鸣。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开头“杜陵叟”七句主要写了什么?特别点明“三月”“九月”两个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 “杜陵叟”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2.如何理解“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两句诗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既是那些深受灾难的平民百姓在发出愤怒的呼喊,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诗人对那些残暴官吏的强烈斥责。
3.诗的开头一直采用第三人称,为什么“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突然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改用“杜陵叟”的口气,直接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同时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更能打动读者。
4.如何看待诗的最后“不知何人奏皇帝”八句中皇帝的“下诏免税”做法?试结合背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八句诗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居易的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浅显易懂,平易近人。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错使用,而韵脚转换自然,读之朗朗上口。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名句鉴赏]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鉴赏】 当那些受灾的农民们典桑卖地,勉强凑够赋税以后,里胥们方才到门贴出了免税的公文。农民们受了皇帝的口头恩惠,并未得到任何实际好处。但皇帝的“恩典”毕竟还是要领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因遭权贵诬陷,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从此诗人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红泥小火炉”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中的两个事物“红泥”“火炉”,构成了一个温馨场景,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
2.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妙处?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以“能饮一杯无” 问句结尾,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3.这首诗表情达意主要靠哪几个意象的组合来完成的?这些意象组合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家酒”“小火炉”“暮雪”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来完成。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义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融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韵、境界和情味。
[名句鉴赏]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鉴赏】 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课件51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7 白居易诗四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气娇满路,鞍马光照尘
B.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栗
D.晚来天雨雪,能饮一杯无
B [A项,“娇”应为“骄”;C项,“栗”应为“粟”;D项,“雨”应为“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气骄满路(神态)
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
B.脍切天池鳞(切细的肉)
食饱心自若(自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C.来如春梦几多时(不知道多少时候)
长吏明知不申破(奏明)
D.手持敕牒榜乡村(张贴)
虚受吾君蠲免恩(免除)
C [几多时:不多时,时间短促。]
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朱绂皆大夫    B.脍切天池鳞
C.走马去如云 D.紫绶或将军
C [C项为比喻,其他三项为借代。]
4.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C.李贺,字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D.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现实主义诗人。
D [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
5.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与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D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
6.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C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7.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从这首诗中你能得到有关白居易的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关白居易的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句“缀玉联珠”是比喻,指白居易从事诗歌创作60年。(2)颔联指出白居易的名、字及性格。(3)颈联有白居易两篇名作——《长恨歌》《琵琶行》。“童子解吟”“胡儿能唱”指出白诗的特点——写实尚俗及流传之广。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①_______________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②_______________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③_______________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答案] ①商品如果没有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 ②说明书的文字内容要非常准确 ③可很多消费者不太关注产品的说明书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 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chǎng):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见访”是敬辞,称别人访问自己,是“拜访”的意思。
B.首句中“可怜”与“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
C.“鹅毛雪”不仅是写景,也衬托出“高情鹤氅人”志趣的高洁。
D.颔联、颈联都对仗工整,词性、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
A [A项,错在“是‘拜访’的意思”,“拜访”是访问他人的敬辞。]
10.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对雪的描写对表现诗人的感情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于诗歌的情感,可以先从标题“雪夜喜李郎中见访”,一个“喜”字可以看出诗人为雪夜朋友到访感到无比高兴;再从诗句入手,“诗情酒分合相亲”可以看出留宿朋友时表现出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而“雪”是景物描写,写雪是突出天气的寒冷,但从第二联可以看出帐篷内却是温暖如春,由此可知,这个景物描写对情感是一个反衬。
[答案] 表达了诗人为雪夜朋友到访感到无比高兴,以及留宿朋友时表现出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诗中对大雪的描写衬托了天气的寒冷,而天气寒冷反衬出帐篷里的温暖如春以及诗人款待朋友的热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C [本题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
象。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本题主要抓住意象和老翁的动作等。
[答案] 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 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厔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因而他不回避在同首诗中重复使用字词。
B [B项,“远近”无中生有。]
1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主要表达了羡慕安慰、惆怅可惜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同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