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三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虏弦( ) (2)胡骑( ) (3)潇湘( )
(4)菰米( ) (5)莓苔( ) (6)荔枝( )
(7)不期( )
[答案] (1)xián (2)jì (3)xiāo (4)ɡū (5)tái (6)lì (7)qī
2.词语释义
(1)金河秋半虏弦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厌潇湘少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 (3)依次 (4)难以预料
3.名句背诵
(1)________,水多菰米岸莓苔。
(2)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
(4)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莫厌潇湘少人处 (2)一骑红尘妃子笑 (3)包羞忍耻是男儿 (4)江东子弟多才俊
[作者名片]
晚唐“小杜”——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背景介绍]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作者对此寄予了深切同情。
[文脉梳理]
《早雁》
[文本深读]
1.首联展示了两个怎样的镜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镜头,一个是鸟瞰的镜头——中秋时分,金河边上的胡人一个个都在弯弓往天上放箭;另一个是仰视的镜头——云层外群雁见纷纷射来的箭,便惊恐万状地向四处逃窜,有的中箭就发出凄惨的哀鸣而坠落。
2.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正告大雁,那些胡人还纷纷地在金河一带布阵,所以千万不能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北回。虽然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可是那里确实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食物,所以不要厌弃此地,还把这里当作安全的栖息之所吧。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像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名句鉴赏]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鉴赏】 这两句诗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喻着委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背景介绍]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首句中说“回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傍山而建的华清宫被骊山一带的花卉树木掩映着,那秀丽的景色就像锦绣一样美丽。
2.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笑”的背后有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不但是对唐明皇如此荒淫无度的嘲讽,而且还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及国势开始衰落下来的原因。
用 典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
1.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1)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前人诗句(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按表现形式分:
(1)明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2)暗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区别于“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无人知”三字有何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人知”三个字发人深省。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名句鉴赏]
长安回望绣成堆。
【鉴赏】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此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背景介绍]
晚唐诗人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心生感慨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失败自刎之处。项羽溃败来到乌江,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老,羞愤自杀。
[文脉梳理]
《题乌江亭》
[文本深读]
1.首句化用了熟语,这句熟语是什么?对这句熟语还发挥了“事不期”三个字,请问其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化用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字面意思是“这种常事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其言外之意就是,目前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失败。
2.第二句“包羞忍耻是男儿”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批评项羽,说他不能“包羞忍耻”,不算一个真正的男人。
3.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名句鉴赏]
卷土重来未可知。
【鉴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课件41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8 杜牧诗三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骑(jì) 骑马(qí)
才俊(jùn) 怙恶不悛(jùn)
B.不期(qī) 期年(jī)
菰米(gū) 妃子(fēi)
C.卷土重来(chóng) 重量(zhòng)
莓苔(tāi) 乌江浦(bǔ)
D.临潼(tóng) 绣成堆(zuī)
虏弦(xuán) 和煦(xù)
B [A项,“悛”读quān。C项,“苔”读tái,“浦”读pǔ。D项,“堆”读duī,“弦”读xi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顶千门次第开(依次)
B.长门灯暗数声来(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
C.金河秋半虏弦开(暗指战争开始)
D.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
C [虏弦开:应暗指军事侵略。]
3.下列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河/秋半/虏弦/开 B.山顶/千门/次第/开
C.须知/胡骑/纷纷/在 D.胜败/兵家事/不期
D [胜败/兵家/事不期。]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本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下文作好铺垫。
B.仙掌月明孤影过:这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反衬出长安宫阙的热闹繁华。
C.莫厌潇湘少人处: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D.长安回望绣成堆:这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B [“热闹繁华”错误,应该是“让人感受到衰颓悲凉的气氛”。]
(教师用书独具)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C [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B [B项,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他三项均为拟人手法。]
(教师用书独具)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生抽签后进入考场面试。先进行个人答辩,考生面试答题后评委打分;再进行组内展示,考生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后评委打分。最后确认成绩,面试结束。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 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6.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A [A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7.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①
杜 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 ①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C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
9.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 行
杜 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 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写上马启程以后,让马自己自由地前进,写出诗人早行时内心的惬意。
B.“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走过了数里,还未听见鸡鸣,突出了早行时环境清冷孤寂。
C.“林下”和“叶飞”采用互文的手法,把行旅者早行时睡意绵绵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来。
D.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A [A项,“内心的惬意”理解错误。]
(2)结合诗中的内容,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联通过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用环境渲染出早行时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尾联用这种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反映出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