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酬赠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妻妾( ) (2)罗襦( ) (3)执戟( )
(4)缠绵( ) (5)夫婿( ) (6)剑铓( )
[答案] (1)qiè (2)rú (3)jǐ (4)chán (5)xù (6)mánɡ
2.词语释义
(1)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夫誓拟同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梦闲人不梦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眉深浅入时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畔尖山似剑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为化得身千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丝绸做的短袄 (2)苑:园林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3)打算 (4)不相干的人 (5)合乎时尚 (6)刀刃的顶端 (7)怎么能够
3.名句背诵
(1)还君明珠双泪垂,________。
(2)山水万重书断绝,________。我今因病魂颠倒,________!
(3)________,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
(4)________,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 (1)何不相逢未嫁时
(2)念君怜我梦相闻 唯梦闲人不梦君
(3)洞房昨夜停红烛 画眉深浅入时无
(4)若为化得身千亿
[作者名片]
勇于暴露现实的诗人——张籍
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德宗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拼命剥削劳动人民。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张司业集》传世。
“勇于为诗”的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5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向名人“行卷”的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两卷。
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幼敏悟,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贞元九年,进士及第。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炼,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十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背景介绍]
此诗另本题下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整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文脉梳理]
《节妇吟》―→妾(拒绝)―→
[文本深读]
1. 诗的前两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表明了节妇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不是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2.诗中的节妇为什么强调“妾家”“良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也为后面“事夫”句作铺垫,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3.诗中的“双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地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4.结合写作背景,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出诗人不便明说的拒绝之意。
[名句鉴赏]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进一步表明了节妇的态度。古人遇事不便说明,每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白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第三句中的“病”字有何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病”字不仅表现了身体的痛苦,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
2.如何理解“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句诗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写元稹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好友白居易。这里诗人突出自己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3.白居易给元稹的四句诗是:“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所设问题可以涉及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刻画作者的形象等方面。
设问方式:
1.两首诗都是写××,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答。
2.两首诗的题目相同,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两首诗同写××,两首诗歌中的××各有什么特点?
4.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失误提醒: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名句鉴赏]
念君怜我梦相闻。
【鉴赏】 一个“念”字把病中思念之苦写尽。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这时的元稹何止病后虚弱之苦,最苦莫过于与知己难得见面,难得及时互通思念之情。
[背景介绍]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文脉梳理]
《近试上张籍水部》―→新婚应试
[文本深读]
1.结合背景分析,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指诗人朱庆馀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
2.“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表现了新娘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娘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3.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4.阅读张籍的《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分析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庆馀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安慰他:你应该就像美女一样,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即价值万金,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馀:放心吧,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
[名句鉴赏]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鉴赏】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写相当精细而逼真。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文脉梳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形象―→乡心
[文本深读]
1.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尖山比喻成剑铓,用“割”形成比拟,实现了触景伤情这种抽象行为的具体形象化。
2.第二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为何突出时间“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
3.“割愁肠”短语照应了上文的哪个短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遭贬谪的诗人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名句鉴赏]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鉴赏】 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了。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课件52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10 酬赠诗四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君缠绵义,系在红罗襦
B.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C.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D.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A [“义”应为“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似剑铓(刀刃的顶端)
B.若为化得(怎么能够)
C.唯梦闲人(空闲的人)
D.连苑起(园林)
C [闲人:不相干的人。]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这两句写出诗人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你誓同生死”。
B.念君怜我梦相闻:诗人终于收到好友的来信,知悉还有远在异地思念入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夜不能寐。
C.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两句写成婚和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此句描写的重点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D.海畔尖山似剑铓:这一句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铓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A [后一句是表明“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③一些作者很喜欢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弄得很煽情,但是内容却又空洞无奇,即使内有其物,又故意夸大一些细节,令人不堪卒读。
④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平铺直叙,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民族心灵深处的诉求直接地呈现出来。
⑤他这次的临危授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⑥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D [①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望文生义。②翻云覆雨:是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贬义词。③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④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两用成语。⑤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意为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⑥探骊得珠: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意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人歌曲音调较高、音域较宽,经常唱这样歌曲的孩子,会对声带造成严重损伤。此外,迎风唱歌或唱歌后喝冷饮,都会伤声带。
B.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C.在《蜗居》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无奈、压抑,会有一种刺痛感和失落感,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
D.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指出,2014年3月全球晶片销售额的三个月平均值为261.6亿美元,销售表现创下新高的纪录。
B [A项,语序不当,应为“孩子经常唱这样的歌曲”。C项,缺少主语。D项,“新高的纪录”重复累赘,应去掉“的纪录”。]
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 [“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7.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①________。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②________,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因此,可以这样问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③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段的中心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①前面是“因此”,由此看出是一个表结果的总结句,后面又分别解释了省市和北京的“权限”,因此此处填写的应是强调“地震预报的权限”的句子;②后面是“既然有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应该是“地震的规律”;③前面的句子强调有规律,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后面的总结句应进一步强调“地震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
[答案] 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③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
8.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或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部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且规模宏大的形象化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所给句子的主干成分,即句子的主谓宾,然后把长句的定语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分句的形式进行排列。注意不要漏掉成分,以保证句子意思的完整。长句的主干是“史诗是一部历史”,然后把定语成分拆分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 ①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部规模宏大的历史。②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③它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猛虎行①
张 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D [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10.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1.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C [C项,“借景抒情”有误,本联是用比兴手法描写了两人的境况。]
12.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以“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2)颔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自己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3)颈联写今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自己于瘴疠之中,实难堪矣。(4)尾联写弟此行在荆郢之间,自己的梦魂常不离那里的凄凉难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李处士故居
王 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
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
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
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
C [A项,分析有误,两者感情不同,“草萋萋”表达的是悲凉氛围,而“芳草萋萋”则是由眼前美景反衬下文的思乡愁情。B项,“衬出景色优美”不准确,此句固然有优美之意,但更主要的是寂寥冷落之味。D项,“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有误,应是不觉感到此地如今荒凉破败。]
1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