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11 《咏物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11 《咏物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33:51

文档简介

11 咏物诗四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著子规(  )   (2)茎(  )   (3)芍药(  )
(4)芙蕖(  )(  ) (5)蓬蒿(  ) (6)冤亡(  )
(7)马乳(  ) (8)恨魄(  ) (9)怨鸟(  )
[答案] (1)zhuó (2)jīnɡ (3)sháo (4)fú qú (5)hāo (6)yuān (7)rǔ (8)pò (9)yuàn
2.词语释义
(1)何树何山著子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辞添竹引龙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前芍药妖无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今渐觉出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栖息 (2)推辞 (3)艳丽、妩媚 (4)野草
3.名句背诵
(1)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
(3)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新茎未遍半犹枯,________。
(5)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 (1)若教恨魄皆能化 (2)莫辞添竹引龙须 (3)唯有牡丹真国色 (4)高架支离倒复扶 (5)时人不识凌云木
[作者名片]
华阳真逸——顾况
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至德二载登进士第。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有《华阳集》。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三岁丧父,由伯父韩会抚养。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韩愈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又登博学鸿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九华山人——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人。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生长于农村,遭逢乱离,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诗歌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背景介绍]
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文脉梳理]
《子规》 物(杜鹃啼血)人(亡魂无栖)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作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名句鉴赏]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元和元年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文脉梳理]
《葡萄》 物(葡萄)―→志(扶持奖掖)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两句分别表现了葡萄树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葡萄在春夏之交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而且枝条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诗的末句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面上说护理葡萄时,应该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并多扶持枝蔓生长。实际上,诗人以葡萄自比,借葡萄树需要善意照顾来表达自己贬谪后希望有人援引、帮助的心情。
咏物诗
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
2.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本质特征,托物言志又叫
“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李商隐的《咏蝉》中“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整个政治集团。三位诗人均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
3.咏物明理是指凭借外物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和咏物明理共同点:表意依托于物而意旨含蓄蕴藉。两者不同点:托物言志重在抒写主观情志;咏物明理重在说明客观道理。如罗隐咏物明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
4.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如于谦的《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石灰来之不易,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以拟人手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展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末句中“清白”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既指出石灰外部色彩,又高度概括了诗人崇高清白的人格。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高洁磊落的襟怀。
解题步骤:
1.整体把握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名句鉴赏]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添竹”指种葡萄的人在架子上多添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背景介绍]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两句写芍药与芙蕖,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其目的是与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真国色”的独特魅力。
2.“唯有”“真”两个词语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动京城”的独特魅力。
[名句鉴赏]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鉴赏】 作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得艳丽,但开得太妖艳,因而显得缺乏格调,即“无格”。至于“芙蕖”,也就是荷花,素以高洁闻名,但往往孤芳自赏,故作者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作者写芍药、荷花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真国色”的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作用。

[背景介绍]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第,报国无门。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文脉梳理]
《小松》 ?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刺”表现了小松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杂草们根本无法企及的。
2.后两句诗有何言外之意?试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 ?只有世上有识才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名句鉴赏]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鉴赏】 小松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 ,长着一个“刺头”。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它慢慢地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幼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
课件40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11 咏物诗四首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芍药(sháo)     芙蕖(fú qú)
B.啼血(tí) 著子规(zhù)
C.蓬蒿(hāo) 枯槁(gǎo)
D.新茎(jīng) 倾倒(qīng)
B [B项,“著”读zhuó。]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树何山著子规 著:附着,这里指栖息
B.花开时节动京城 动:使动词,使……惊动
C.庭前芍药妖无格 妖:贬义词,矫揉造作之态
D.莫辞添竹引龙须 莫辞:不要推辞,这里有“希望”之意
C [“妖”无贬义,是“艳丽、妩媚”的意思。]
3.下列对诗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鸣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冤屈积累很多很重。
B.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C.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后一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D.自小刺头深草里:“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A [这里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4.下面几句咏花的诗句,依次排列花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素颜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
②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③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④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A.①梅花 ②菊花 ③水仙花 ④荷花
B.①菊花 ②梅花 ③荷花  ④水仙花
C.①菊花 ②梅花 ③水仙花 ④荷花
D.①梅花 ②菊花 ③荷花  ④水仙花
A [注意季节和标志物。]
5.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C [“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6.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D [D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7.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从设计风格上,合肥高铁南站融入了皖南建筑“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寓意。②“四水归堂”原来指的是四方雨水流入天井,这里象征四方旅客汇聚到车站换乘。③“五岳朝天”则体现在屋顶向上翘起的封火墙以及南北立面向内倾斜的板型柱上。④可以说,它最好地诠释了悠久厚重的徽文化,展示了安徽崛起的蓬勃活力。⑤同时,高铁南站大体量地采用玻璃幕墙,其中包括国内首创的悬挂式幕墙更是独一无二。⑥外观上首先显得简洁大气,看上去干净清爽;其次是通透,即使是傍晚或者阴天,室内也能获得很好的自然采光。
序号
修 改
[答案] 
序号
修 改

改为“从设计风格上来说”或“在设计风格上”

删去“更是独一无二”

“首先”放在“外观上”之前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山石①(节选)
韩 愈
山石荦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③?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 ①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②荦确: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B [B项,“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错。“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9.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陶醉之情;(2)对寺中珍贵壁画的惊喜、欣赏之情;(3)对僧人热情招待的感激和满意之情;(4)对受人牵制的幕僚生活的厌倦和归耕(归隐)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
11.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 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①。
【注】 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C.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D.“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B [B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而非强烈的愤慨之情。]
13.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