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12 《咏史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12 《咏史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23:34:33

文档简介

12 咏史诗三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谪宦(  )(  )   (2)天涯(  )
(3)潸然泪下(  ) (4)眸子(  )
(5)衰兰(  ) (6)惆怅(  )
(7)石麟(  ) (8)飘蓬(  )
(9) 鸟(  )
[答案] (1)zhé huàn (2)yá (3)shān (4)móu (5)shuāi (6)chànɡ (7)lín (8)pénɡ (9)fú
2.词语释义
(1)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闻马嘶晓无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将汉月出宫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关酸风射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霸才无主始怜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草木凋零 (2)听到 (3)与 (4)刺骨的寒风 (5)怜惜,羡慕
3.名句背诵
(1)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
(2)画栏桂树悬秋香,________。
(3)衰兰送客咸阳道,________!
(4)词客有灵应识我,________。
(5)________,铜雀荒凉对暮云。
[答案] (1)汉文有道恩犹薄 (2)三十六宫土花碧 (3)天若有情天亦老 (4)霸才无主始怜君 (5)石麟埋没藏春草
[作者名片]
“五言长城”——刘长卿
刘长卿(709-约780),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传世。
“诗鬼”——李贺
李贺(789-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和沈亚之友善。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后世有人称之为“诗鬼”。有《昌谷集》传世。
花间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浓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重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唱出这首律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首联中的“栖迟”如何理解?“悲”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栖迟”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侘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颈联运用了双关手法抒发情感。试分析该联的双关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魄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
3.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名句鉴赏]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鉴赏】 这两句诗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的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唐元和八年(公元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自从天宝(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文脉梳理]
《金铜仙人辞汉歌》
[文本深读]
1.第二句“夜闻马嘶晓无迹”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2.试分析“东关酸风射眸子”句中的“酸”“射”运用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东关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心亦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糅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3.诗的中间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金铜仙人怎样的情态?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4.“泪如铅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用“铅水”一词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5.尾联是怎么塑造金铜仙人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使用动作描写和景物烘托来塑造金铜仙人的形象。“携”和“出”刻画金铜仙人有着人的情态,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月荒凉”烘托了金铜仙人的内心无限凄凉的情感。“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邈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时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名句鉴赏]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鉴赏】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 “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到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着,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 (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文脉梳理]
《过陈琳墓》
[文本深读]
1.首联中的“青史见遗文”说明了什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诗人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
2.诗人由陈琳墓联想到了铜雀台,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想象和联想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构写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渺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诗中用了联想或想象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的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尾联中诗人为什么心生“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名句鉴赏]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鉴赏】 颔联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流露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课件48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12 咏史诗三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宦(zhè)      两栖(xī)
B.恩犹薄(bó) 薄暮(báo)
C.眸子(mòu) 惆怅(chóu chàng)
D.天涯(yá) 飘蓬(péng)
D [A项,“谪”读zhé,“栖”读qī。B项,“恩犹薄”读báo,“薄暮”读bó。C项,“眸”读móu。]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谪宦此栖迟   B.怜君何事到天崖
C.夜闻马嘶晓无迹 D.石麟埋没藏春草
B [B项,崖—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谪宦此栖迟   栖迟:住得太晚了
B.寂寂江山摇落处 摇落:草木凋零
C.东关酸风射眸子 酸风:刺骨的寒风
D.霸才无主始怜君 霸才:盖世超群的才华
A [A项,栖迟:居留。]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陈琳墓》吊陈琳,又自伤身世,点睛之句是“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B.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即“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这主要包括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C.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咏史诗,都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D.《长沙过贾谊宅》中有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怜”是诗眼。
D [“悲”是诗眼。]
5.下列不是李贺作品的诗句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B.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将进酒》)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D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的。]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寄李儋元锡》是其在滁州任上所作。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韩柳”。《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是其散文代表作。
C.韩愈,唐代散文大师,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代表作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春雪》等。
D.李贺自幼家贫,才华横溢,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却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终年二十七岁。他在《天上谣》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折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C [《春雪》是诗歌,不是散文。]
(教师用书独具)右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请写出该标志的中心构图的寓意。要求:至少写两点寓意,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像两排麦穗,体现学校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点;②像两排树木,体现学校特点,寄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③像上下翻动的水波,体现学校特点,寄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念。
(教师用书独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文化交流的前提,__①__;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__②__。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__③__。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可知,此处应该是讲本土文化的存在;②处结合语境应该是讲“文化交流”的多;③处结合“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可知,此处应该是讲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
[答案] ①是本土文化的存在(或:是本土文化不能失落) ②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便利、多) ③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或:本土文化仍然是一块坚固的基石)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时所见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当下处境的感慨。
B.诗歌一、二句写景叙事,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严士元在水国江边偶然相遇,驻桨停船,短暂停留。
C.诗人善于写景,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的听无声,可见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
D.诗人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细雨”“闲花”是近景,“斜日”“绿草”是远景,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秀美风光。
D [D项,“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错,“斜日”“绿草”是虚写,是诗人遥想友人远行后的景象,而非阖闾城之景。]
8.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秋 来
李 贺
桐风①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②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③
【注】 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②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雨、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素”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A [A项,既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也抒发悲秋之情。]
10.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用典故通过诡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江淮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小山”指的是“小山眉”,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词的第二句分别用“云”“雪”比喻香腮和鬓发,并以“欲度”状写鬓发的态势,把两种静态的物象贯串起来,将美人的绰约韵致写得栩栩如生。
C.三、四两句的动作描写既照应了前两句中眉残鬓乱的肖像描写,又通过“懒”字和“迟”字,写出了主人公慵懒无绪之心情。
D.本诗主要采用了反衬、比兴等表现手法,借美人自喻身世,收到了言约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B [B项,词的第二句分别用“云”“雪”比喻鬓发和香腮。]
(2)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与背景材料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中刻画了一个因无人赏爱而感到寂寞孤独,娇柔慵懒、自怜自赏的闺中思妇的形象。②词的上阕写思妇的容貌:脸蛋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眉毛细长而弯曲,可见出少妇容颜之美;“懒”字与“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打扮毫无兴致,表现出她无人赏爱的苦闷。下阕写妆成后照镜自赏,无意中看到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出她的孤独寂寞。③思妇形象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了自己内心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