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柳永词二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伫倚( ) (2)黯黯( ) (3)凭阑( )
(4)强乐( ) (5)憔悴( ) (6)参差( )
(7)堤沙( ) (8)天堑( ) (9)珠玑( )
(10)罗绮( ) (11)叠· ( ) (12)羌管( )
(13)钓叟( )
[答案] (1)zhù (2)àn (3)lán (4)qiǎnɡ (5)qiáo (6)cī (7)dī (8)qiàn (9)jī (10)qǐ (11)yǎn (12)qiānɡ (13)sǒu
2.词语释义
(1)伫倚危楼风细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黯生天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把疏狂图一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乐还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南形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差十万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湖叠· 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异日图将好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伫:久立 危楼:高楼 (2)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3)拟:打算 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 (4)强乐:勉强寻欢作乐 还:又 (5)衣带渐宽:意思是说(因为相思而使得)人越来越瘦了 消得:值得 (6)地理形势重要 (7)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8)霜雪:比喻浪花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指钱塘江的壮阔。堑,坑 (9):山峰 清嘉:秀丽 (10)高高飘扬的军前大旗。牙,牙旗,因用象牙装饰,故称 (11)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名句背诵
(1)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2)重湖叠清嘉,有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
(4)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5)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6)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
[答案] (1)衣带渐宽终不悔 (2)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草色烟光残照里 (4)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5)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6)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作者名片]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背景介绍]
《蝶恋花》写于柳永漫游江湖之时,词人漂泊沦落,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写下这首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歌。
[文脉梳理]
《蝶恋花》
[文本深读]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联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意境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设问方式: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解题套路: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解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而无悔这一主旨:为了她的坚贞爱情,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无法排遣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而忠诚的男子形象。
3.《蝶恋花》抒发了什么感情?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特别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情:思念意中人,抒发刻骨相思之情。感情基调:低缓,哀愁。伫倚危楼,草色,残照(所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抒胸臆)。
[名句鉴赏]
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鉴赏】 带着幽幽的哀怨,久久斜倚着栏杆,危楼细风微微起,轻轻撩动发际,怎能不勾起心中绵绵愁思,与君昨日欢乐之景,又常常闪耀脑海之间,音容笑貌,好似又重绕耳畔,再现眼前。但眼下却只有微风阵阵,唯能独倚危楼。起句七字,意韵极丰。而紧接着“望极春愁”笔力极重。极力远望,是不是天的一边也有伊人相望,而眼前却是茫茫一片,结果确实愁闷生于这落寞的天际之间。伊人何在?一“极”字让人觉得一种愈是奋力愈是悲伤之感。无尽的愁思与茫茫的天际混成一片,挥之不去。
2.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鉴赏】 此篇下阕,读罢感叹不已。既然无人会意凭阑之感,凄凉自知,那么便转入自我安慰。奔走仕途,本已把浮名换作了浅吟低唱,已压抑重重,今又漂泊异乡,天各一方。官场、情场,两相失意,事业与爱情皆不如意,试问又有何事能慰藉这颗失落的心灵?唯有借酒消愁,以酒抚慰这落寞的心。“强乐还无味”一语,已伤心至极。越是追求快乐,越是悲伤得厉害。“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醒添得愁无限”正是这种无尽愁思,却又有挥之不去的无奈。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互文的手法。“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嬉嬉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名句鉴赏]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予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 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入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
课件40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3 柳永词二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伫倚(zhù) 黯黯(àn)
凭阑(lán) 强乐(qiǎng)
B.参差(cān) 差使(chāi)
憔悴(cuì) 谯楼(qiáo)
C.沙堤(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D.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图将(jiāng)
B [B项,“参”读cēn。]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 B.无言谁会凭阑意
C.为伊消得人憔悴 D.嬉嬉钓叟莲娃
A [A项,暗暗—黯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高
B.为伊消得人憔悴 消得:消瘦得
C.千骑拥高牙 高牙:高高飘扬的军前大旗
D.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B [消得:值得。]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人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A [①③⑥婉约,②④⑤豪放。]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
B.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反映。语言工巧。
C.柳永,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小令、慢词。
D.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突破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C [柳永只擅长写慢词。]
6.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请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柳永不仅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②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④即变“雅”为“俗”
A.③①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A [注意①“创作方向”③“音乐体制”,④与②的衔接关系。]
7.国民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改善了,消费观念变化了,而奢侈浪费的行为也悄然成了一部分人的“时髦”。请你针对这一现象,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①立意明确,能起到警醒或劝诫的作用。②用语文明,措辞得体。③句式要整齐,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针对“奢侈浪费的行为”这一现象,拟一条公益广告词,需要我们明确:此类广告词的对象目标是“公益”,其旨在警醒或劝诫社会上的人,因此,注意语用要求,结合立意要求加以构思即可。
[答案] ①实用是原则,节俭是美德,做文明消费者!
②物质消费的奢侈时髦是精神消费的贫困和落伍!
③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消费要理性!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和人脸识别技术一样,虹膜识别是被产业界看好的身份识别技术,①________一是虹膜识别安全性高,②________即便是同一人的左右眼或者同卵双胞胎,其虹膜纹理也有显著差异。一是虹膜纹理在胚胎发育的第三个月到第八月就形成,③________稳定性好。此外,采集虹膜图像不用接触,方便易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虹膜作为身份识别有许多优势。②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虹膜纹理。③并且终身保持不变。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A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词的。]
10.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词人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D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焕然一新,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喜悦。词人眼中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12.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下片第一句中“春浦”“棹绿”写出春水涨绿、渐生春意的景象,突出词人归乡的喜悦之情;第二句中“小梅”虽只是词人的想象,但真实地表现了他思乡之心切;最后一句中“灯火”点出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快回家,既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答案] 下片先实写春水涨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词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生长新枝,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回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 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②,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3.下面对词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诗人虚写春天的景色,实写内心的亡国之痛。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婉约派的词风。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痛苦难当,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A [A项,实写春天的景色,虚写内心的亡国之痛。]
14.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