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部编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7单元 单元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材料)部编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7单元 单元导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6 07:58:01

文档简介


文学阅读与写作——散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散文”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体味自然的主题展开的,旨在让我们在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比较阅读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现代散文重在引导学生鉴赏、探究和写作;古代散文重在体会其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学习时以诵读为主,着眼于培养语感,同时又要通过感悟自然,体悟人生哲理。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轻叩一本名著,翻开一卷墨香。
郁达夫在故都的天空下,感受秋的味道,蓝朵的牵牛、疏落的长草、非花的落蕊、弱蝉的残声、闲人的话雨、风中的枣子,奏响了一曲独属于秋的生命悲歌。
朱自清曾借荷塘月色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现在,让我们一起倾听散文大家弹奏的自然之音。“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
《我与地坛(节选)》
“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多难兴邦,不幸醒人。在逆境中我们要学会坚强,选择活着。选择活着便是选择希望,有了希望,生活就会充实、幸福,生命中不屈的旋律就会奏响。生命如花,不管机遇的脚步会不会如期造访,不管我们的努力最终会不会结出果实,我们都要信心百倍,一如既往地让生命之花开得绚丽灿烂,香飘四野。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间饱含着多少深情厚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走近自然,感悟别样风情与人生。
苏轼曾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姚鼐曾登上“五岳之尊”泰山,领略了泰山的博大、雄浑,留下了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
课件8张PPT。第七单元 体味自然单元导读[课标解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C [“实写”错误。]
2.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3.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B [B项,本段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
5.请简要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6.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A [“嗟夫”为发语词,其后须断开,排除B、D项。“得”“能”为能愿动词,其后若有动词,它们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一个年号,共计10年,因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称“熙宁变法”。
B.“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还指修身、悟道的人,或者是与世俗少争议的文人墨客的别号。
C.“郡守”,官职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汉代改称太守,明清则专称知府。
D.“鹤”,在中国是权势、吉祥、长寿、忠贞、仙雅、健美的象征,也是文人雅士洁净脱俗的人格和孤独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D [“鹤”不是权势的象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和收鹤的描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和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D [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绵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意深刻,也表现隐居之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
(2)翻过身来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退去了,(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了亭子。彭城一带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的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经》上说:‘鸣鹤在幽深隐蔽处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也传到天空。’大概这种鸟(指鹤)清净、深远、悠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经》、《诗经》中,用它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灾祸的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悠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的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而向下俯览选择它去的地方。翻过身来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粗布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5分)
别房太尉①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 ①房太尉:房琯,唐玄宗入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年(757),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苻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
D [D项,“还下起了细雨”无中生有。“低空有断云”是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凭吊时内心的悲痛。]
12.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两句写房太尉坟前林花飘落,黄莺哀鸣,一片肃穆凄清。诗人眼见和耳闻,自然将内心的伤痛与外在景物联系起来。如此理解之后,结合诗歌表达技巧归纳,可以得出使用了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综合作答即可。
[答案] 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5分)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B.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C.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D.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D [D项,“意象绚丽丰富”错,应是语言毫无雕饰,用平常语写出不平常的意境。]
14.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现在的情景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6分)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 ①熙宁七年(1074),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显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是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霈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枕簟:竹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C.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D.这首诗语带双关,托物言志,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C [C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16.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诗句字面上写浮云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写出浮云明白进退之趣。“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似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表达出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二、语言运用(20分)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D [第一空,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由看着很松软的大坑而想到巧克力蛋糕可知,应该用“联想”。第二空,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根据语境,应选用“制约”。第三空,“兴奋不已”和“亢奋不已”都有“兴奋”的意思,但“亢奋不已”是极度兴奋的意思,根据语境,应用“兴奋不已”。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中形容数据接连不断地传回地面,应选用“源源不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C [解答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A、B两项前半部分的叙述主体是“人们”,还未说完,后半部分的主语又成了“月球的正面”和“正面的半球”,故排除;再根据下文“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可知,C项与后文衔接最紧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A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研究得清楚了”成分赘余,应去掉“得”;二是“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句式杂糅且成分残缺,“是”和“藏”应删去其一,且句末应加上“中”。分析四个选项,A项两处语病全部修改正确,B项第一处语病没有修改,C项第二处语病没有修改正确,D项两处语病都没有修改正确。]
20.(2019·全国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 ① ,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 ② ,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 ③ ,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横线前的“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一种”“;”和下文的“乙醛脱氢酶”可以判断,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之类的句子。语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人酒量小和酒量大的原因。根据后文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可以判断,第二个横线处应填“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之类的句子。根据前文酒量小的人“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可以判断,第三个横线处应填“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之类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2019·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语段共有四个句子。第一句交代了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举办的时间、地点;第二句介绍了中国队获得冠军的具体情况;第三句给出了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总数;第四句提及马龙实现了男单三连冠。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组合概括即可。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三、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上述材料谈论的中心问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古今都有寂寞,古人都曾感受到了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出彩。
【佳作展台】
寂寞是一首歌
置身于现代纷乱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一种寂寞的感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寂寞,超脱寂寞,享受寂寞的生活。
寂寞不是无聊,无聊只能说是对生命的一种折磨;寂寞不是心灰意冷,无所事事的庸俗;寂寞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寂寞更不是面对现实无力回天,欲哭无泪的无奈茫然。
寂寞是远离喧嚣寻找自己,拥有自我的宁静;寂寞是形单影只时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寂寞是一种意境,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隐逸淡泊;是深秋的梧桐,寒枝滴落满院的宁静。是静夜的虫鸣,于万籁俱寂时刻,唱出缠绵的相思;是雪中的寒梅,独放孤高的幽香。寂寞是一杯酒,是微醺他乡的日子,梦里梦外,炊烟如歌。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数不胜数的名人,翻开关于他们的传记,不仅让人有些惊叹,仿佛他们生来就注定有不能与人为伍的寂寞,即使置身于喧闹的街市,他们如同步入荒凉的旷野,懂得给自己创造一个宁静的心理环境,在熙熙攘攘的喧闹中寻觅到一个独自徜徉的思想空间,破茧成蝶,翩翩浪漫。史铁生独坐轮椅,那份孤独和寂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这种寂寞,却萌发了他写作的冲动,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成就了非凡的人生。这是他耐得住寂寞的结果。还有众所周知的贝多芬,在他寂寞的无声的世界里,却创造出辉煌的英雄交响乐。
寂寞是避开尘世的纷扰,拒绝人生无意义的消耗,净化心灵,升华自我。也许正是寂寞才会使你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拥有一片宁静,获得积极的人生思考。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教诲人们: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一尘不染的纯洁。
寂寞是人生中一颗蓄积力量、萌发希冀的种子,终究会在心灵这块肥沃的土壤里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耐得住一份寂寞,人生也就多了份稳重。寂寞中少了份浮躁,多了份思索。懂得思索寂寞,也就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曾有人说寂寞是一首歌,那么在思想浮躁的今天,我们不妨唱一首“坚守寂寞”的人生之歌。
【点评】 文章立意新颖。作者引入话题后,首先对社会上对寂寞的一般认识加以否定,从第三段开始,对“寂寞”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阐述中运用了古今名人的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结尾点题,联系现实,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