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6 14: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泊秦淮》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回顾
西



南方:
北方:









东晋
十六国并存








581年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589年
南朝







西魏

目录
一、
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二、
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三、
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1.文帝建隋(建立者、时间、都城、统一时间)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
(1)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
含嘉仓考古遗址
(缸式地下粮窖)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 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洛阳
兴建洛阳城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教材补遗
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时间:605年
隋朝大运河
③.大运河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1)一条:一条贯通南北的大
运河
(2)二长:2000多千米
(3)三点:洛阳、涿郡、余杭
(4)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5)五大水系: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唐大运河:功过得失
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思考】从多角度看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
①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弊:
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开凿过程中滥用刑法,引起民众不满,推动了起义的爆发。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炀帝亡隋
隋亡的原因:


广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③隋炀帝遇弑标志着隋朝灭亡。
【思考】怎样评价隋炀帝?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1.大唐初建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2.大唐盛世




太宗即位——宣武门之变
李建成:文可安邦
李元吉:瞎凑热闹
李世民:武可定国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治国思想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人民的力量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一代女皇武则天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 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624~705
荣华富贵,寒门根底
《新唐书》卷四 《则天顺圣武皇后纪》
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
上元元年(674),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后行从图 唐 张萱 作
“二圣”

从立为皇后参掌实权(655)到大周皇帝退位(705),预政当政50年。

往者则天太后践阼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 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 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 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 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名,累朝赖多士之用。此 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 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一代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贞观遗风
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日,太平公主、临淄王 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睿宗登 基,李隆基为太子。
景云三年(712)八月,李隆基即位,为玄宗。
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败死。 李隆基坐稳了皇位。


开元盛世
唐玄宗(712~756年在位)
改年号为开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84平方公里
人口近百万

开元盛世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开元盛世
材料题:开元盛世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清平乐·禁庭春昼》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当时的农民生活)根据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物价资料的探讨,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所谓“开元盛世”尚且如此……
——韩国磐,历史学者
从三则材料中你可以看到什么?
(1)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2)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3)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4)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
结合唐玄宗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此有何启示
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武周政治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唐朝政治演变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 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①东突厥:
东突厥南侵,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获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唐与突厥
(军事打击→设置机构)
②西突厥: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
③8世纪,东突厥反叛,唐支持回纥再灭东突厥,突厥退出了历史舞台。


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纥改名回鹘,后大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渐形成维吾尔族。
唐与回纥
(册封)
回纥贵族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与靺鞨
(册封)
渤海石灯塔
车书本一家”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基本停止纷争。


唐与吐蕃
(和亲、会盟)
布达拉宫
唐蕃会盟碑
【思考】为何在盛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①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②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边疆发展。
③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
(1)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交融的影响
(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安史之乱
(1)背景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安禄山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安禄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①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藩镇割据
(1)藩镇的权力
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
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割据形势图
(2)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唐朝灭亡
(2)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互相互结成朋党,排除异己,形成朋党之争。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
朋党之争加剧。
(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
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五代十国
(1)五代: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课堂探究】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课堂总结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


隋朝
(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