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高三历史选考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朝见齐威王,并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国君称王而相互尊重,史称“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诸侯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C、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D、山东诸国实力强大
2、有一种字体,具有以下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据此判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3、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张衡在街上买食蒸饼,被视为行为不轨,受到御史弹劾。安史之乱后,“刘仆射晏,五鼓如朝,时寒,中路见买蒸胡饼之处,热气腾上,使人买之,以刨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这事一时传为佳话。两者的区别反映了
A、坊市界限已被彻底打破 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朝廷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战乱加剧了吏治败坏
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深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6、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7、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据此可知,这些建议
A、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8、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层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B、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D、辛亥革命和光荣革命都推翻历程君主统治
9、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北洋政府
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抓住良机大发战争财
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10、图1、图2分别为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版画作品《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反映了
A、抗日根据地土改的蓬勃开展
B、边区农村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三大改造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D、解放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但这一时期,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属于该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④“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面是1953—198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图,图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A、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②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④通过了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4、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下列各项中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属于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B、②的回归实现于1999年
C、③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D、③问题的解决为②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15、普罗塔戈拉认为,任何人或社会都不能确立一种所有社会成员都赞成的绝对公平。无论一个社会把哪种法律视为公正,也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这一观点
A、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是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C、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③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④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的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C、帝国会议由公民普选产生 D、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
18、“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中赞扬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英国颁布的《权力法案》
C、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D、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
19、下图所示武器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亮相。早期使用过程中经常陷入泥泞或陷入战壕,或者因为移动缓慢而被炮兵瞄准。该武器的首次运用
A、极大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
B、加速了索姆河战役的胜负分晓
C、标志着“闪电战”开始出现
D、使敌方在心理上产生极大恐惧
20、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21、1940年5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宣布“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下列属于英国参加的“战争”有 ①“霸王行动”登陆西西里岛 ②北非战场发动大规模反攻 ③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 ④强渡莱茵河,夺取鲁尔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下表是1950年和1957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
B、西欧重建工作已经完成
C、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D、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解体
23、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B、追求微秒色彩变化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24、雍正继承帝位到底是否合法,长期以来有种种历史传说。其中一种认为,康熙帝原传位诏书上“传位十四子”,是雍正将“十”字改写为“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学者刘若芳在清宫档案中发现,《康熙遗诏》明确记载:“雍正王皇四子……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她还通过满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得出上述改字的传说并不可靠。这说明
A、口传资料的价值一般不如档案 B、档案和学术研究的结合才能确证史实
C、历史传说可能蕴含着历史真相 D、档案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相隔只有十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过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这些老一代共产党人和许多后来同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是从辛亥革命出发再继续向前迈进的。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创新的积极作用,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相关历史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26、近代化是一个渐进而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通过对神圣与世俗之间壁垒森严的对峙状态的冲突,使人们……在经济上表现为对财富的追逐和创造,在政治上表现为对市民社会和世俗权力的尊重,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文艺思维和文化事业的解放,在信仰上则更强调自我信靠的内在旨归。
———摘编自郭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域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材料二: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英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杨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材料三:从1776年到1787年这将近十一年的时间里,殖民地的人们一方面需要一个秩序、权威和力量来对抗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为了解决一个旧的问题而制造出新的问题,因此不愿意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强大的政府。
———摘编自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如何被解决的?(6分)
27、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它留下的历史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北魏实行均田制,规定除桑田外,一般耕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归国家分配。每一丁男女在及丁年龄内可授露田40亩,备耕田40或60亩,每一丁男另授桑田20亩,子孙可以承袭,具有永业性质。凡拥有奴婢者,比照授田,奴婢出卖后,所授之田归还政府;每户授田可拥牛四头,每头牛另授田30亩,备耕田30亩,牛死或出卖时还田于官府。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摘编自何跃青《中国政治演进》等
材料二:北魏王朝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北魏明元帝和太武帝统治时期,北魏对柔然发动了几次大的攻势之后,明元帝泰常“八年春,筑长城……以备柔然”,之后十年,北魏先后建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作为长城防线的支撑点和战略依托。北魏长城在山峦地带是随着山脉的走势修建在山脊和分水岭之上,以占据有利的地形;在草原、沙漠及戈壁滩上,根据地理形势和防御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与六镇防线建设同时,北魏逐步推进了汉化改革,从邻近塞北的平城迁都洛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均田制的特点,并分析均田制实施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释:①北魏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及其体现的北魏战略重心的变迁;②北魏长城的修筑经验及其作用?(6分,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019——2020学年浙江高三历史选考卷(五)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B
C
A
B
A
A
C
D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C
D
B
B
C
D
C
D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1)表现:实行行省制度。(1分) 特点:二重性。(1分) 积极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4分)
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分)
(2)主要条件: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的觉醒;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和阶级基础。(6分)
(3)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渐进性。(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6、(1)影响:使欧洲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使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8分)
(2)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力的法律保障;重视科学技术;抢夺国际市场。(4分)影响:工厂制和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推动了英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3)“旧的问题”:美国邦联制下国家无权。(2分) “新的问题”:国家权力太大。(2分)
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2分)
27、(1)特点:按照人丁年龄、性别、奴婢、耕牛拥有数等情况,分配授田,所授田的主要部分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2分) 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土地制度产生深远影响。(4分)
(2)侧重①,构成:长城防御体系和军镇配合(或设立六镇作为长城防线的支撑点和战略依托)。(2分)
变迁:由塞北转向中原;对北主要采取守势。(4分) 侧重②,修筑经验:用险制塞,因地制宜使用砖石结构。(2分)作用:配合汉化改革;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推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