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场运动让一个在野党变成执政党,是指国民党,一个少数精英的年幼的党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指共产党,进一步结合材料“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分析可知,这是指国民革命运动,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2.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有国民党人提出: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必须得到其所在地党部的同意。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其理由是: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均有充分的自由。由此可知,当时( )
A.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B.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外合作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共两党已进入对峙时期
答案 C
解析 材料“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存在一定分歧,故选C项。1927年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排除A、D两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内合作,排除B项。
3.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揭示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故排除B项;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故排除C项。
4.“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梁启超认为( )
A.“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济南惨案”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北伐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联想到山东问题”“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可知,由于五四运动中国人强烈要求“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促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B项正确。A项“遭到各国声讨”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与“济南惨案”和“北伐战争”无关,故排除C、D两项。
5.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①②③正确;五四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④错误。故选D项。
6.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
C.北伐战争胜利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南湖”“画船”“搏出新天地”“八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7.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解析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C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纲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型政党,故A、B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中共一大所制定的革命纲领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革命任务不符,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8.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等信息可以看出,党认识到农民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认识到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可知,材料主张在面对强大敌人的情况下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项正确。材料没有阐明新三民主义理论,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旨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而提出的,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0.漫画往往能够更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图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国民大革命
C.国共十年对峙 D.美国扶蒋反共
答案 B
解析 材料图片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印制的漫画《快乐的聚宴呵!》,帝国主义者、军阀、地主、官僚、买办、土豪等围坐一桌,“宴席”上摆的是“农工血肉”,说明农工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和官僚的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帝国主义、军阀等对农工的压迫无关,A项排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广东是国民党统治区,C项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漫画信息无法反映“美国扶蒋反共”,排除D项。
11.1919年4月30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道:“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 )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D.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4月30日”“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分析可知,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排除D项。
12.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
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
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
答案 D
解析 图中材料涉及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乞丐、巡捕等阶层,反映了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的关系。故选D项。
13.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成了南昌起义的爆发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和平的形式”“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一个统一战线”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C项错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国民大革命运动;D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与材料无关。
14.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中共( )
A.希望走城市斗争与农村结合的革命道路
B.还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央还未完全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认为罢工是主要革命方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持反对态度,说明中共还未完全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C项。根据“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可知,当时毛泽东已经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革命道路,但中共中央并不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不希望走城市斗争与农村结合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B两项;根据“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可知,当时中共主张的革命方式是罢工和城市暴动,故排除D项。
15.“妇女,赶快要觉醒。汇入工农兵,参加闹革命。争自由,谋解放,还得靠自身,团体要结紧,万众一条心。推翻旧礼教,废除包办婚,自由恋爱,男女平等,建立新家庭。”这首歌谣( )
A.体现了戊戌变法女权运动的影响
B.表现了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成果
C.折射了五四运动青年觉醒的进步
D.反映了苏区社会革命动员的成就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妇女,赶快要觉醒。汇入工农兵,参加闹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动工农革命属于土地革命时期,D项正确。其他选项皆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6.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判断,193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
B.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C.日本侵占东北,中国共产党撤出东三省
D.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失去外援
答案 B
解析 根据1934年可知是红军长征的时间,由于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故B项正确。A项是在1927年,C项是在1931年,D项共产国际解散是在1943年,三者时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答案 D
解析 材料“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描绘的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是长征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排除。
18.《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下列可作为其主要理由的是( )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B.会议开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结合所学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可知,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重大问题,故D项正确。D项是A、C两项的前提,不是主要理由,故排除;B项所述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与遵义会议的时间不符。
19.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当时只是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是张闻天,①错误;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20.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
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各方军阀的势力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故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有关军阀势力的信息,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是在1927年,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
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 (1)特点: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4分)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分)
(2)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4分)
(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可知,首先是参与人员的变化,参加者由学生到商界再到工人阶级,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再是涉及的地区的扩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群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第(2)问,根据材料二“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改组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北伐战争主要反对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二者均涉及“民族”问题。结合运动中民众的广泛参与及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是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凝聚力增强。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摘自中共六大的《政治议决案》(1928年)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在革命道路探索问题上的特点。(2分)
(2)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8分)
答案 (1)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2分)
(2)相反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民革命的失败;工农武装起义受挫。(6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强调“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第(2)问,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从大革命失败、工农武装起义受挫得出的教训。
2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二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材料一的纲领性文件是哪一革命政权颁布的?请写出该文件的名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件无法实施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土地革命路线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的意义。(8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答案 (1)政权:太平天国。(1分)
文件:《天朝田亩制度》。(1分)
原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紧张的军事斗争环境。(4分)
(2)特点: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有区别地对待农村不同阶级成分(政策的灵活性与多样性)。(4分)
意义: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4分)
(3)结论: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军事斗争环境方面分析该文件无法实施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封建色彩、区别地对待农村不同阶级成分方面回答土地革命路线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方面说明土地革命的意义。第(3)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条件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