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抗战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变消灭富农为保护富农,这体现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而做出的调整,故C项正确。A项不是政策调整的原因,故错误;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政策调整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2.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
A.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
B.美国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
C.日本逐步加大对华经济扩张
D.德日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对华出口的数额,整体是向上发展,说明日本在抗战时期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3.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意向
不可避免
可获得政治解决
应该绝对避免
可获得速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中的“意向”及相应的人数分析可知,学生对内战的是否发生存在较大的分歧,故A项符合题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战”方针,故B项错误;表中认为“可获得政治解决”“可获得速战速胜”的人数占有不少,说明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的人占有一定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生对内战的看法不一,且学生代表不了所有民众,故D项材料无法体现。
4.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材料所述的调整,故B项正确。A项“由对峙走向合作”与材料中1935年和1936年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建立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提出的,故C项错误;D项与1936年和1937年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
5.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可知,该会战是国共合作的战役,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八路军是主力,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敌后战争,排除C项。
6.李宗仁在报告中说道:“川军以绝对劣势之装备抵抗高度机械化敌兵,以达成巩固津浦北段,保障徐海,争取余裕时间使友军得以从容布置之任务。虽牺牲殆尽,亦不稍顾。”川军参与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以达成巩固津浦北段,保障徐海,争取余裕时间使友军得以从容布置之任务”等信息判断,该战役意在配合徐州会战,结合“津浦北段”这一地域分析,应为台儿庄战役,故选C项。淞沪会战在上海一带,太原会战在山西,枣宜会战在湖北,均与材料中地点不符,排除A、B、D三项。
7.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分析可知,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逐渐重视正面战场,评价逐渐趋向客观,故A项正确。历史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抗战研究与其他专题研究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故D项错误。
8.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云、贵、川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为持久抗战以及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抢运的是高等学校、战略物资和工矿企业,而且不仅是运往重庆,还运往西南各省,故排除A项;B项“粉碎了”说法错误;工业企业迁移到西南地区,对改变我国工业布局有一定意义,但“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是在解放后,据此排除D项。
9.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大捷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关战役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且与材料中北线主动出击的信息相符,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项;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的时间是1937年9月,排除D项。
10.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受到重视,说明它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因此B项正确。个人魅力不是其主要原因,A项错误;材料中国际友人的访问和采访体现的是对中国敌后抗战的关注,“广泛同情”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D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 )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历史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可知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D项正确。十四年抗战是对抗战事实的反映,不具有主观性,A项错误;历史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而不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B项错误;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并不是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C项错误。
12.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解释正确的是( )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苏联认为中国一旦内乱,日本就会长驱直入,进而威胁苏联的安全,出于此战略意图的考虑,苏联要力促中共和平解决事变,B项正确。苏联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被日本利用,而非认为日本间谍制造西安事变,A项错误;苏联不愿意看到西安事变后中国出现混乱局面,但并没有提出中共领导抗日重任,故C项错误;苏联并没有提出援助张学良,故D项错误。
13.1937年10月9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称:“日本的行动是自卫措施,相反的倒是中国被赤色势力所操纵,顽固地实行恶性的排日政策,企图用武力排除本国内的日本的权益,违背了非战公约。”这一声明反映出( )
A.国民党军队受到日军重创
B.日本试图为侵华战争进行辩解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日本将战争的责任归结为中国的恶性排日政策,体现了其为侵华战争辩解,企图掩盖其侵华的本质,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14.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1945年9月”“剿匪”等信息分析可知,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B项正确。当时抗战已经胜利,A项错误;当时国共尚未达成和平协定,C项错误;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D项错误。
15.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报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民国三十六年的《土地执照》,图片反映的“土地执照”( )
A.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
B.调动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D.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政权
答案 C
解析 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由“土地执照”分析可知,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改,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项正确。当时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解放区,排除A项;当时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
17.“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
A.开展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组织淮海战役 D.发动渡江战役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分析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牵制了长江及沿岸各大城市的国民党军,故B项符合题意。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且是对日作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此时已是战略决战时期,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且经过渡江战役后,南京已得到解放,而非题干中的“东胁南京”,故D项错误。
18.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锦州可以看出,应该是东北地区,所以这次战役是辽沈战役,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地域信息不符,排除。
19.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 )
A.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
C.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
D.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底,中共制定这些措施,稳住了平津诸敌,有效地确保了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48年之前,与材料事件发生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说明B项错误;1948年底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排除D项。
2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B.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C.西藏和平解放
D.北平谈判破裂
答案 A
解析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国民党主力部队在三大战役中已经基本上被消灭,故选A项。国民政府被推翻、北平和谈破裂是在1949年4月,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故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注:马士(1855~1934),原籍美国,1917年加入英国国籍。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热河、即满洲国)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 台湾同胞遭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是中华民族苦难史中悲惨的一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马士这么说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4分)
(3)根据材料三,请指出台湾光复日的时间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8分)
答案 (1)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2分)
实质:为英国侵略做辩护。(2分)
目的: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分)
(2)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于1895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全岛及其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4分)
(3)时间:1945年10月25日。(2分)
意义: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知,马士认为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第二小问,其实质是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做辩护。第三小问目的,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可知,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第(2)问,根据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相关史实可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的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第(3)问,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相关知识可知台湾光复的时间是1945年10月25日。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胜利的意义。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2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4分)
答案 (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2分)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4分)
不全面。(1分)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1分)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结合材料中时间限定,主要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答案 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2分)
论证: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权辱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国共合作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8分)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评论类题型,首先概括材料的观点,从“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来概括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其次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围绕观点的两个方面,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即可,注意语言通顺,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