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案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综合思维)
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悉的水稻土引入,让同学们了解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
新课讲授
1.观察土壤
(1)介绍土壤的概念
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
(2)土壤颜色
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3)土壤质地
a. 通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 并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c.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通过具体介绍改良方法更加清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土壤剖面构造
通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让学生结合课本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适当解说补充阐述。
从3个方面说明“成土过程”
(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淋失
(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
(3)在高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活动探究]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气候、成土母质、时间、地貌。
(2)用土壤形成因素进行解释。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A、处于四大圈层的过渡地带
B、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C、能够生长植物
(1)土壤的功能
重点突出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2)土壤的养护
重点突显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3)改良土壤
通过课本“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进行解释,进而升华土壤可以改良,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常用的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课堂练习
通过选择题抢答的形式,快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课堂总结
让学生自行用框架式进行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引导)。
重点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性。
布置作业
观察家乡的土壤,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按课本的步骤完成即可。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