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6 11: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为120分)姓名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dìng)   罕至(hǎn)   倜傥(tǎng)   逾矩(yú)
B.感慨(kǎi) 截然(jié) 惭愧(kuì) 锦簇(cù)
C.确凿(zuó) 油蛉(líng) 收敛(liǎn) 书塾(shū)
D.贪婪(lán) 尴尬(jiàn) 惧怕(jù) 诅咒(zǔ)
2、(2分)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C.王老师说这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D.云南地震突如其来,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3、(2分)下列作家作品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窃读记》——林海英——《旧事重提》
D、《论语》——孔子——《论语译注》
4、(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5、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4分)
①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②有一个灵魂的医者,他叫鲁迅,他放下救济苍生的医书,用手中的笔医治麻木的民众,他是一直勇敢前行的斗士。③有一个勇者,她叫海伦·凯勒,她看不见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却教我们彼此用爱感受,用心聆听,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一下子产生敬佩之情。
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修改。(2分)

(2)请另选一个人物,按照第①句的句式仿写。(要求语意连贯,结构相似)(2分)

6、(9分)文言诗文默写
(1)子曰: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3)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5)《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
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
《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回家团圆后剪烛西窗共话良宵情景的诗句
是 ,
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2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1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人不堪其忧。(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9.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曲肱而枕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道德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3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2.请你就第九章谈谈你的体会。(3分)

阅读《《论语》的温度 》完成13~18题。(11分)
《论语》的温度 (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3.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1分)

14.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5.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6.如果第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7、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8、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2分)

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19~24题。(12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鲁迅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9、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B、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 D、紫红 光滑 高大 碧绿
20、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3分)
2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前面内容是次要的,后面内容是主要的。
C、表明前面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D、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22、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1分)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趣。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2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 、 。(3分)
24、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阅读《荷叶帽》完成25~29题。(11分)
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气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文章为何以“荷叶帽”为题?(2分)
26.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呢?(2分)
27.请对文中的父亲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28.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2分)
29.作者通过荷叶帽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3分)
三、写作(50分)
24.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这里其乐无穷,美女蛇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三阳春旁的书店是林徽因的乐园,这里书籍琳琅满目,那个耳朵上架着眼镜的店员让我懂得了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属于自己的乐园,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请以“乐园”为题作文。
要求:(1)叙事完整;(2)围绕中心,详略得当;(3)不少于500字。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1、B、2、B、3、C 4、C 5、(1)她看不见这世界,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或答“这世界,她看不见也听不到”)(2)有一个行者,他叫邓稼先,他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他在核应用领域贡献卓著。
6、略
7.儒 大学
8.(1)通“悦”,愉快(2)我(3)忍受(4)于此,在其中
9. D
10.(1)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1.(1) C (2) A (3)B
12.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3.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用身心来体悟它。)
14、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6、《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17、平易近人的形象。
18、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19、B
20、静态 由低到高 动态 由高到低 整体 局部
21、D
22、B
23、植物 动物 植物 听觉 触觉 味觉
24、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5.“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6.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
27.这位年轻的父亲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不懂得荷叶能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其扔掉并踩烂荷叶的做法是不对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28.“我”泪水盈眶是因为同情这位孩子,孩子的荷叶帽被父亲糟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29.示例:儿童自有其独特感情及兴趣,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
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