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质量评估试卷[学生用书活页P67]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书塾(shú) 秕(bǐ)谷 人声鼎(dǐng)沸
B.确凿(záo) 倜傥(dǎng) 人迹罕(hǎn)至
C.蝉蜕(duì) 盔(kuī)甲 混(hùn)为一谈
D.淋漓(lí) 搓捻(niǎn) 花团锦簇(zú)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拼凑 狼狈 弹黄 自卑
B.抵达 干尬 难堪 枉然
C.悔恨 澳秘 企盼 争执
D.宿儒 陋巷 绅士 和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面对市场上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B.虽然感冒很严重,但他却是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C.“端午节”期间,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郊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这天伦之乐。
D.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D )
A.响应上级号召,某社区决定加快创建文明社区的规模与速度。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通过这次包粽子过端午的活动,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D.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进行人生的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____________,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____________。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____。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可以改编成散文
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使下面语段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__秋,以她的成熟辉煌夺人魂魄__;__冬,以她的纯洁宁静令人深思__。
7.名著阅读。(5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回忆性散文集__,共__十__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3分)
(2)请仿照示例,为《论语》写一则简短的介绍。(2分)
示例:《西游记》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
《论语》是__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夜以继日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__A__,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__B__、__C__、__D__等。
(1)请结合文意,写出A、B、C、D处的成语。(4分)
__A:悬梁刺股;B、C、D示例: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__
(2)如果你有一位同学成绩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信心学习。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2分)
__示例一:××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______示例二:××同学,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我们具有“悬梁刺股”的精神,“程门立雪”的执着,何愁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__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论语》的温度
于 丹
①我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我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地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地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像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⑧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⑨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⑩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9.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2分)
__指代《论语》一书中蕴含的道理。__
10.“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__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水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以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__
11.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是什么含义?(请用第⑧段中的原话回答)(3分)
__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__
12.如果第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3分)
__《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__
1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__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儿时的恶作剧
胡 适
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里,到大姐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亭子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穈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过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人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记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有人追上来,我跑得更快了。有人对母亲说,我今晚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月亮下来看灯。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得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少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子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自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得很。我热得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验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奉,备了香烛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地摆好供奉,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14.文章题目“儿时的恶作剧”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情?(4分)
__“我”因喝醉酒,害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身。__
15.“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个月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3分)
__“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跪拜,谢神还愿。__
16.从文章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____儿时的“我”是一个不迷信鬼神,顽皮、机智的孩子。__
17.细读文章最后一段,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6分)
__示例一:问题:“我”为什么直到二十七岁时才敢对母亲说出实情?__解答:因为“我”对母亲怀有敬畏之心。示例二:问题: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母亲也笑了”的含义?__解答:母亲的笑表明母亲对“我”当年顽皮淘气行为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____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误 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__还,归还__
(2)乃诣丞相府归马__往,到__
19.下列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20.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以及“马主”各有何种品质?(4分)
__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是想确认马是谁的。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仁厚(宽厚、宽容)的品质以及“马主”的诚实。__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尘埃。
2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__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__
2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__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呻吟,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