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6 21: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捧一部诗集,在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依然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诗词在夜归鹿门的清闲淡素中停留,在雄奇瑰丽的天姥山掠过,在岳阳楼上的家国之叹中徘徊,在景色迷人的江南漫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夜归鹿门歌》作于诗人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途之时。鹿门即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东南,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即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二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以为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加以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岳阳,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词风格清丽,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著有《浣花集》。






《菩萨蛮》共有五首,此为第二首,作于词人早年因战乱流落江南之时。全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解词义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



5.积名句
(1)(2016·山东高考)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2)(2015·湖北高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4)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7)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其二)》〕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点评:“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这两句写傍晚江行的所见所闻,听见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景。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石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点评:这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隐居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幽然地生活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人世间寻欢作乐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点评:这两句,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李白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种伤感情绪,表现了李白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绝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为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族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心情舒畅、喜笑颜开?
点评: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亮了全诗的主旨。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它表达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啊!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点评: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意境开阔,气势雄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6.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点评:这两句呼应篇首“游人只合江南老”,但已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深沉喟叹了。词人一生饱经离乱,江南旧游似乎成为他心目中一方桃花源式的心灵净土,怎不时时魂绕梦牵呢?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梦游图景,但并不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那么诗人有何深刻用意?
提示: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徜徉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抚慰心灵。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得到了拓展升华。读至此,再体会一、二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神激荡的结果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菩萨蛮(其二)》是怎样在对江南之美的描写中抒发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的?
提示: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也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从开头两句看,词人并没有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在中原一片战乱的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径直地劝他留下来。
江南确实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可是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开首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一)气象清远 恬然超脱
——《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读来颇像一则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的路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全诗气象清远,情景交融。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这与他对冲淡清旷、宁静悠远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诗中描写了诗人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景色,抒写了隐者清高的志趣和情怀,自然流畅,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生机,气象清远,恬然超脱,令人倍感亲切。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二)构思精巧 意境开阔
——《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其意境的宏丽、雄浑、阔大为人称道,这与本诗精巧的构思和诗人阔大的胸襟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颔联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辉映,成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佳句,又比孟诗高出一筹。能把整个宇宙都包容进去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有大丘壑,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诗的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的,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的。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评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锋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
李白的泪水
河南一考生
远远地,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的诗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殆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将在富贵荣华之中度过。可是,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一句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经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随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意?”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穿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诗仙,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认为你的话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你如果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妻,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原,想起了历史上屈死于谗言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下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品读提示本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可怜飞燕倚新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巧妙而不失自然,虚幻而又可信。继而作者由李白想到比干,由比干想到屈原,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作者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发人深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