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契 海枯石烂 诀别 眼花瞭乱
B.嘈杂 人声鼎沸 制裁 轻而易举
C.娴熟 顾名思意 幅射 月明风清
D.藉贯 粗制滥造 荣膺 一泄千里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3.选词填空。
(1)他很高兴,但竞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 B.机谋 C.机关)
(2)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这里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A.欣赏 B.鉴别 C.鉴赏)
(3)叫我名字的 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A.陌生B.生疏C.生僻)
(4)其中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A.确实 B.确凿 C.的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可见,要做到孝, 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有多处孔子对孝的阐述与回答。学生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关于如何行孝,孔于这样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在当下,或出于习惯,或出于无奈,很多年轻人却往往没有做到孔子所指的 ②和 ③父母这两层含义。
(1)填入文中横线内的字及“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源 需 长我育我(zhǎng)
B.渊 需 长我育我(cháng)
C.源 须 长我育我(zhǎng)
D.渊 须 长我育我(cháng)
(2)对下列汉字的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必:点、斜钩、点、撇、点
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
B.必:点、斜钩、点、点、撇
惯:点、竖、点、竖折、横折、横、竖、竖、横折、撇、点
C.长:横、竖提、撇、捺
出:竖折、竖、竖、竖折、竖
D.长:撇、横、竖提、捺
出:竖折、竖、竖折、竖、竖
(3)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总结了前人的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例如,“孝”字是由“老”的上部分和“子”字合成,它从字形上体现了子女与老人的关系。下面各组汉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______
A.休 采 炙 牧 B.日 目 木 篇
C.上 本 臣 问 D.校 城 景 众
(4)联系上下文,在文段中横线①②③处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善待 恭敬 陪同 B.赡养 尊敬 陪伴
C.养育 尊敬 陪同 D.善待 养育 陪伴
5.按教材的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________ 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__。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 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 ________。
(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_____ ____。
(8)___ ___,____ 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 ___,___ ___。仁在其中矣。
6.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 _______,_______ 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 _____,____ 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毽子里的铜钱
琦君
①那时,我大约十岁吧。有一天,我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我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脖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②隔壁的二婶走了过来,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给你就是了。”她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③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我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④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⑤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⑥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⑦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⑧铜钱在口袋里叮叮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⑨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⑩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栉风沐雨,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的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让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7.围绕着吃烤山薯,“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 ___吃烤山薯→感激老人给“我”烤山薯→为自己没给钱而感到__ ___→难忘老人给“我”烤山薯,同时心中也感到____ ___。(温馨提示:这道题考查对全文的感知能力。解题时,应先找到相应的段落,仔细阅读上下文,从中提取或概括体现人物感情的词语作答)
8.第⑧段,老师仔细听着“我”的叙述,为什么会“面露微笑”呢?(温馨提示:这道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根据下文,明白“我”的什么行为让老师欣慰)
9.文中的老人是怎样一个人呢?(温馨提示:抓住“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这几个关键词回答)
(二)
永远的铃声
纪效成
①两排青砖瓦房,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手拽着铃绳,让校园里回荡着悠扬、清脆的铃声。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中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赵刚”时,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神情恍惚。“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站在旗杆下。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和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手拽铃绳,“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可是你却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报复。你知不知道这叫偷啊!”
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老师依然没有走,说:“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我只有照办。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我不记得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记得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我只记得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我循着这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10.请按提示补写文章的脉络。
起因:_______ ___
经过:我们趁着田老师值日,偷了学校的铃。午饭后,“我”的恶作剧被揭发,校长罚“我”站在旗杆下,田老师陪着“我”一起受罚。
结果:______ ____
11.联系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2)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12.第?段中田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情和举动?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13.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14.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要求:字数均不少于50字)
(1)第?段中写道:“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2)校长让“我”成为施铃者,有何目的?
(三)
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⑴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⑵“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⑶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⑷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⑸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⑹“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⑺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⑼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⑽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⑾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5.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16.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8.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文言文阅读:
(一)
19.阅读《论语》(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二)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____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____
21.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23.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24.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四、探究与实践:
(一)
25.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两大媒体微博倡议:愿更多的人拿起书本,细细品读,感受书香的宁静。
让我们为自己、为孩子、为亲朋,送上一本好书,分享阅读的快乐。
以心灵的名义,我们读书吧!
阅读上面的倡议书,回答问题。
(1)请你拟一条微博,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不少于20字。
(2)如果响应号召送书与人,你准备给谁送书?送何书?简述理由。不少于30字。
(二)
26.下图是一幅中国画,请你发挥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画中人物故事。(80字左右)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1)C (2)C (3)A (4)B 4.C; A; A; B
5.(1)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不逾矩。(4)思而不学则殆。(5)人不堪其忧,(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匹夫不可夺其志也。(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6.(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7.渴望;心里不安、难过;温暖
8.“我”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老人,再现出了可贵的“好心肠”(同情心),老师为此而感到欣慰。
9.他是一个饱经生活的磨难与艰辛却仍然善良、慈祥的老人。
10.新班主任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 “我”喜欢上田老师,并时刻以铃声警醒自己好好做人。
11.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我们”比作“飞进飞出的鸟儿”,表现了孩子们进出校园时快乐的心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校园”比作“鸟巢”“森林”,形象地写出孩子们对校园的喜爱和依赖之情。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言田老师对“我们”要求的严格。
12.“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或者: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
13.偷铃事件后,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打消不轨之念,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且之后“我”循着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所以说铃声是“永远”的。
14.示例:我一下子成为这么多同学的围观对象,真是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况且明明是我做错了,田老师却陪着我罚站那么久,我真对不起他。我真为自己上午的愚蠢行为而后悔呀。 示例:让“我”由偷铃者转换为施铃者,希望这铃声能使“我”获得教训,让“我”幡然醒悟。
15.《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16.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17.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18.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类似即可。
19.(1)①wǎng?? ②dài
(2)①愉快??? ②学过(旧)的知识
(3)B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0.称为什么早晨这
21.C
22.⑴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⑵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23.赛龙舟、包粽子
24.刘峻好学
25.(1)示例一:阅读能在我们苦恼时,为我们排难解忧;在我们疲惫时,令我们精神振奋。示例二:谁在读书,读哪些书,会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2)提示:无论给谁送书,送什么书,送书的理由要恰当,字数符合要求。
26.示例:天气晴朗,地面上的青草刚刚冒出草芽。刚刚放学回来的男孩、女孩,相约着一起去放风筝。他们一个人手里牵着线,把风筝送上了高高的天空,大家都抬头看着高飞的风筝,风筝要飞去哪呢?一定是去寻另外的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