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项脊轩志》(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项脊轩志》(共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6 21:4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项脊轩志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朝离去,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身影,撕扯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那一份欢乐、热闹是如此沁入骨髓,使你的眼睛流泪,使你的心滴血。常人尚且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的体会则更深……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归有光8岁即丧母,由祖母抚育成人,29岁又丧妻,人生旅途颇为坎坷。写本文时年18岁(写补记部分已在35岁以后)。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这一命名有纪念先人的含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古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作。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2.识通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
5.明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省略句
(3)其制稍异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被动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译文:泥土由墙隙瓦缝中慢慢漏下,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案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置(案桌)的地方。
点评: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案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泥土用“渗漉”状写,“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可改动。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译文: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问:“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了吗?”
点评:这里借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以指叩门扉”这一细节动作,又问“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老妪关于母亲这样的诉说,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提示: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文章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对家庭衰败的哀痛。次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再写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写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把这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贯串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容貌,听到妻子的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段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典型的细节 真挚的情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细腻生动。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更添生活气息,写出了鸟与人相亲相和的情感。再如“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说作者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借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细节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于纸上,既写人,又写环境,环境与性格高度统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作者叙琐屑之事寄情,真切感人。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临去,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文章中所写的细节是人生之树上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亲切感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