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单元整合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起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便是词的雏形。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被视为诗余小道。以脂粉气浓烈崇尚浓词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的词作则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词人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词的流派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风格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豪放派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使之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阅读诗词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读诗词中的字词,消除文字障碍。诗词与文言文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与现代语言字词有差异,只有理解了文字,我们才能初步理解诗词大意。
(2)掌握诗词的句式特点。诗词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并不完全遵守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则,这是因为诗词受格律、平仄、字数等因素的限制,形成一些特有的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等,不了解这些,就难以读懂诗词。
(3)了解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诗词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4)谙熟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用典、联想与想象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意,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中的本意进而悟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意。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等。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约束、格律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使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5)探求诗词的内蕴,赏析情感、理趣及风格。诗词追求简约含蓄之美,文字最大限度地浓缩,而内蕴却有着广阔的外延。探求诗词的内蕴,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意境加以揣摩想象、体验回味、凝思默悟,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
一
二
三
四
五
一、(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题。
满 江 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宋]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一
二
三
四
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一
二
三
四
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错误。这是一首送别词。开头便点明了送别的情景,结尾两句回应开头的送别描写,以景结情,以万里白雪寒梅的绮丽景象,寄寓彼此相思之意。同时一“须”字,也含有要朋友写信报平安的意思。
答案:D
一
二
三
四
五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一
二
三
四
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理解有误。“庐山色”“赤壁浪”“襄阳月”都是荆楚路上的美景,作者借此告诉友人可以观赏美景,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理解有误。“蜀道登天”极写友人此去路途之难,但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友人的担忧,也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理解有误。作者用“儿女泪,君休滴”劝告友人不要流泪,不要为离别而悲伤,没有“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一
二
三
四
五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释。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首先理解“龙吟虎啸”“和缓”两个词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龙吟虎啸”指词中呈现出来的“豪放”气魄词句,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这些词句,有着豪迈气概。“和缓”意为“平和舒缓”,如“自叹中年多病”“儿女泪,君休滴”“须相忆”等词句。
一
二
三
四
五
参考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给人以“和缓”之感。
一
二
三
四
五
二、(2016·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八声甘州
[宋]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一
二
三
四
五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恨灞陵”三句,写亭尉毫无见识,以致醉中匆匆,凌辱了这位名将;“射虎”两句,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落魄”两句,写李广这样有大功于国家的名将,却不得封侯,还一度被罢黜而家居。
第二问考查诗歌中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铺叙人物事例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同时也暗含作者自身的遭遇。
参考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一
二
三
四
五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的感慨主要集中在下阕。化用杜诗,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灞陵夜受辱之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
参考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一
二
三
四
五
三、(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卜 算 子
[宋]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幹:爱国词人。
一
二
三
四
五
1请对上阕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做简要赏析。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两句中,“湿”和“迷”都是动词,是这两句的“诗眼”。“湿”,沾湿,显示了露之重;“迷”,迷失,突出了氛围的朦胧。赏析时,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词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了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一
二
三
四
五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句中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有恢复中原之志。联系注释中说作者是宋代爱国词人可知,情感之一是爱国之情;“酒未醒”,说明作者忧愁多,据此可知,情感之二是空有一腔爱国之情而报国无门;“秋江冷”,既是环境,也是心情,更是遭遇。据此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一
二
三
四
五
四、(2013·课标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鹊 桥 仙
[宋]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一
二
三
四
五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路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字面意义,按原句进行翻译即可。第二问,要求理解深层意蕴,这要通过“酒徒”与作者不同境遇(“封侯”与“渔父”)的对比,体味作者的无奈、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一
二
三
四
五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对典故的理解,可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意义。第二步,结合作者的处境、思想状况,体味作者引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
贺知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隐居镜湖;陆游遭受排挤,联想到贺知章之事,愤慨地发问:“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里的“闲人”是自称,暗指自己壮志满怀,却被投闲置散,“何必”则明确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一
二
三
四
五
五、(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临 江 仙①
[宋]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②。 闻说阆山通阆苑③,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②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③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一
二
三
四
五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思路解析: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再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最后分类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一
二
三
四
五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做简要赏析。
思路解析: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题干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作者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本单元写作训练对应的是“表达交流”部分《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属于议论文写作中的结构训练。纵向展开议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层进式结构,这种议论文的特点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有着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结构方式。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一般说来,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的提出,一种倾向、一个观点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原因、现在的原因和将来的原因,探讨这些原因,就构成了论证的纵向角度。议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关系,是议论的思想体系纵向展开的外在表现。一篇议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有内在的先后关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段之间,也有内在的先后关系。这样,全篇议论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议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纵向展开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纵向展开的议论方式比横向展开的议论方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纵向展开的议论方式,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三种基本格式。一是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间可用“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三是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题目:
如果每个人都能宽容别人,互相帮助,可能每个人都会是幸福的;相反,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猜忌、算计别人,结果可能是没人会得到幸福。
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来的,以《幸福从何而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例文:
幸福从何而来
汤劲锋
幸福从何而来?幸福,来自满足。对于一个垂死的病人,健康就是幸福;对于一个饥饿的行者,拥有一箪食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金榜题名就是幸福;对于一个攻关钻研的魔术师,掌声与鲜花就是幸福!可见,幸福,就是赢得满足。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那个人心痛不已,并从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摸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其实真正的幸福,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知足才能常乐,这样,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更深层的幸福应该从心开始!曾有一对头发斑白的老夫妻,依偎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看海。他俩总是静静地坐着,面孔上则始终挂着一种祥和的微笑,宛如神态安详的雕塑。一个人好奇地上前问道:“你们也喜欢看海吗?”丈夫微笑着朝他点头示意,然后抬手指了指身旁的老伴。此时,那个人才发觉他原来是一位聋哑人,而他的妻子竟是一位盲人。那个人蓦然地感到抱歉。然而,那两位老人的神色依旧平和。妻子用一种极其温和、坦然的语气说:“是啊,我们老两口经常来‘看’海的——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其实只要心灵不残疾,我们仍旧是两个正常的人啊。”
从那一对残疾老人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幸福”二字,绝不是空谈,更不是谬论!幸福因憧憬希望而变得美好!幸福因知足、珍惜而变得真实!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幸福,最高的境界是精神的富有。有管仲、鲍叔牙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就是幸福;有梁山伯、祝英台比翼双飞的爱情,就是幸福;有孟母三迁和孟子敬母的亲情,就是幸福……虽然许多人没有金钱,没有财富,没有名誉,但是他们的精神很富有,所以他们是最幸福的人!
追溯幸福的开始,穿越物质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让幸福从心开始,绽放永恒的美丽吧!
剖析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纵向展开议论的作文。作者围绕“幸福从何而来”这个中心,先从浅层次的来自物质上的满足开始,接着分析“更深层的幸福应该从心开始”,最后点明“幸福,最高的境界是精神的富有”。文章层次清晰,步步深入,最后结尾处简明扼要的总结,使观点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