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 5.2 外交关系的突破 课件 (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 5.2 外交关系的突破 课件 (共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6 22: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1945年4月,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二、70年代中国的外交
国际环境: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
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中国的外交方针: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1945年4月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就是创始会员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
中国代表坐上联合国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利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提案,恢复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为什么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席位?
1、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2、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胜利,毛泽东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概括:“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它充分表明,只要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就可以战胜任何邪恶势力。
3、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在外交、内政上取得的成就,使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没有中国参加,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水到渠成、大势所趋)
1971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在联合国潇洒的大笑
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2、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的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4.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二)历史性的握手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59年
说明:1、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背景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12年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说明:3、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表现: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且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
说明: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三: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四: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方损失坦克、装甲车17辆。苏军死58人,伤94人。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随后苏联在中国三北陈兵百万,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说明:4、六十年代,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材料五
5、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游览长城
②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周恩来握手
1971年7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假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基辛格
毛泽东会见基辛格
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跨越大洋的握手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
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


???????????????????????????????????
《人民日报》1972年对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报道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会见尼克松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3年2月 毛泽东再次接见基辛格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
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④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

?????????????????????????????????????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4 打开交往大门
1971.7 为尼访华准备
1972.2
1979.1 关系实现正常化
美乒乓球队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
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尼克松总统访华
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3.意义:
中美关系的缓和及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对立、摩擦:
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联系、合作:
高层会晤频繁
经贸往来密切
经济互补性强
合作领域广泛
当今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台湾问题
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如何?
(三)中日建交
1、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2、美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对日本造成极大冲击
3、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4、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揭开中日关系的新一页。
5、影响: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毛泽东赠田中角荣《楚辞集注》
中日建交的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也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法俄英美首脑历史性会晤
新时期中国在联合国中活动大事记
197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
1980年 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1981年 当选人权委员会成员
1984年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0年6月 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开展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





首倡安理会
五个常任理事
国首脑的首次
历史性会晤

出席
联合国千年
首脑会议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
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
决,发挥大国作用。
积极参与维和行动
和裁军工作,发挥
实质性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全面参与联合国
主要机构的事务
八十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发
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
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
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
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
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
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四项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巩固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结盟、77国集团
2、2001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2002年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特点:①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②多边经济领域取成就
③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影响:推动了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入世槌”收藏在革命博物馆。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APEC)示意图
2001年10月,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p95)、反对霸权主义
表现:
1、改善与大国间的关系:中俄、中美、中日、中法间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意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
2、积极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于稳定: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六国)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2、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简称SCO )
——
区域合作、
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
成员国:6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总面积:达3018.93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面积的3/5;
人口:14.8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4,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价:“中国正在四邻间建立起全新的声誉”。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
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
2003年的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05年8月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和平行动
为保证国际局势稳定,2000年,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请求,中国政府决定首次向冲突区派出了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内外形势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
……
50S开拓外交新局面
70S突破与发展
80S新时期调整

外交方针: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政策
同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1971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会
新中国外交政策及成就

推 动
关键
建交热潮

国际交流合作:
加入WTO,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和平与发展:
倡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一边倒
不结盟政策
一条线

建国初期——开拓,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广泛交流、共促发展
20世纪70年代——突破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维护区域和平;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周边还境。
序号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1 1949年 中苏建交
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2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
3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 1971年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
6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改善了中美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
序号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7 1972年 中日《联合声明》
改善了中日关系
8 1978年 中美《建交公报》
9 1979年 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11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 2002年 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二)
附:中俄(苏)关系的风云变幻
晚清政府: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1895伙同德、法“干涉还辽”,强租旅顺、大连,划长城以北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近代割占中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策动外蒙“独立”
十月革命后,帮助中共建党,促成国共合作
二战中,援助中国抗日,同为反法西斯盟国
雅尔塔会议上要求维持外蒙现状
1949年,第一个承认新中国
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援助
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中苏关系恶化、紧张
80年代末 关系正常化
解体后: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北洋政府:
南京政府:
新中国:
中日关系的风云变幻
晚清政府:
19C70年代伙同美国染指台湾
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强迫签订《马约》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占领青岛,变山东为日
势力范围
1915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基本接受
一战期间,与美国加紧争夺中国,鼓动中参加一战
1919年巴黎和会上,迫使列强承认山东现状,导致
中国外交失败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独霸中国地位被打破,经过
中日会外交涉,中国收回山东半岛权益
北洋政府: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同年,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抗战相持阶段,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建国后到70年代初,日本在政治、外交上追随美国,对新中国敌视、孤立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同年建交

新时期的中日关系:阴晴不定、明暗交织
友好合作是趋势和主流
南京政府:
新中国:
中日关系的风云变幻
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
晚清政府:
北洋政府:
1840-1899年,尾随英法,充当帮凶。1844年逼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俄国充当英法帮凶,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不再追随英法。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一战期间,美日在中国争夺,日本占优势。
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
南京政府:
1927年,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局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1942-1945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 1945-1949,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
新中国: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
根本原因是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结束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
思考: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出现那五次高潮?
①建国初的一边倒外交:出现与社国建交高潮。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推动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
③70年代“一条线”战略,突破意识形态,迎来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建交高潮。
④80年代“大三国”战略,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合作。
⑤90年代与苏联东欧党兄党弟关系正常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