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永安三中高中部第一次月考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提示: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得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
1.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新华网“讲习所”也推出《习近平春节“走亲戚”:满满的都是牵挂》。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春节是中国人万水千山的追逐,牵挂是中国人心里永恒的情愫。这一切是对哪种制度的历史传承?(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官制 D.世袭制
2.周公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 )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
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5.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7.《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以此推测这“元封年”应该属于(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元朝
8. 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9. 中国古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度确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 .唐朝 D.元朝
10. 某电视剧呈现了如下情节:某地发生水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1.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被称为( )
A.兵部???????? B.内阁?????? ?C.军机处?????? D.门下省
12.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1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措施主要是围绕( )
A.中央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15.中国传统政治,家庭内部讲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臣间如“夫君者,民众父母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B.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C.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16.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宋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17.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
C.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D.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18.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
21.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将贫瘠的土地归于弟弟。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于是推荐其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
A.秦朝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2.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3.商朝王权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 )
A.使用甲骨文B.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C.实行政教合一 D.分封侯伯统治地方
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
C.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
25.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6.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宋朝
28.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9.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
30.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相权的日益加强 B.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C.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D.中央机构的精简
二、非选择题(3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秦朝中央机构 图2唐朝中央机构 图3明朝中央机构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1、2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三幅图示显示我国古代秦朝以来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当时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3)图3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2分)
(4)从图1到图3,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2分)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本质特征?(2分)
(5)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2分)
32.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周)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结合所学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0分)
依据材料二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2分)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永安三中高中部第一次月考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B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C
D
A
C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C
B
C
B
D
D
C
二、非选择题(2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⑴A.丞相 B.御史大夫 C.尚书省 D.中书省 (4分)
共同特征: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分)
(2)积极影响:①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4分)
(3)废除丞相,六部直属于皇帝。(2分)
(4)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本质: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2分)
(5)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任答一点即可,2分,类似表述酌情给分)
32. (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2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2)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2分)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一点2分,答到5点即给满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