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探究题-分考点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探究题-分考点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16 21:28:54

文档简介

八上科学实验探究题(第三章)
题型一:植物的感应性
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的实验。
材料:如上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
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长生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能否验证题干结论?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2.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 。请你帮助设置实验:
①取与甲同学所取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3)如果20天后,出现的实验结果 ,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甲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图所示);
第二步: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同学乙在仔细研究了甲的实验设计方案后,向他提出了两点意见。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把同学乙提出的意见补充完整:
(1)在去掉幼叶的同时,还必须 ,因为 。
(2)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设置为: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然后 ,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以此对照实验来说明 。

5、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6、有些资料中有“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向太阳”的表述。向日葵的花盘真的始终朝向太阳吗?某学校王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①在一块向日葵田里,随机挑选2组处于不同花蕾期的向日葵,每组10株;②定时记录每株向日葵花盘的朝向及太阳的位置,记录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选择多株向日葵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
(2)该实验选择2组向日葵做实验,是因为王同学猜测:向日葵的花盘朝向太阳,除了与太阳光有关外,还可能与向日葵的 有关;
(3)该实验的结论是 。
(4)有人还对向日葵的花盘朝向太阳是否与其接受阳光有关提出了质疑,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你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 。

7.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  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8.萘乙酸(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某同学决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番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A溶液作为培养液.在培养皿底部铺3层纱布,分别用清水和不同浓度的培养液润湿,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相同粒数的种子.在培养皿盖上标号,盖上培养皿,观察胚轴的生长情况.三天后,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依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中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发引起 。
(3)对番茄的胚轴来说,最适的NAA浓度范围是 mol/L。
(4)若想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胚轴的生长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 。

9、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实验结论,可以作为材料二温特实验探究中 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10.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设计实验探究胰岛素对金鱼生命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保证动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动物体内血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来完成的.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一旦机体内含量太低,动物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等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理解胰岛素对动物血糖的影响.
材料用具:活金鱼5条,胰岛素(G2单位/毫升),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烧杯两个(分别标有A和B),500毫升量筒1个,请你设计本实验的方法步骤来探究.
方法步骤:
①烧杯A中加入0.5毫升胰岛素和200毫升水,烧杯B中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0毫升;
② ;
③ 。
(1)请补充完成上述实验步骤;
(2)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其中A和B分别起什么作用? ;
(3)为什么要用5条金鱼?每个烧杯中只放入一条行吗? ;
(4)分析步骤②和③分别可能是什么结果? 。(4分)

题型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起始血糖浓度;②丙组小白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甲组和乙组小白鼠灌喂等量蒸馏水;③其它外部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灌喂4周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请回答:
(1)在实验中,每组选取10只小白鼠而不用1只,目的是       ;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请回答下面有关激素调节的问题:
(1)如图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饭后1小时(CD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 。DE段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分泌的 调节葡萄糖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了血糖的浓度。
(2)身高2.42米的山西人张俊才,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成功进行了一项手术后,才停止了继续长高。据此可知,他患有 ,病因是患者在幼年时期 分泌的 过多。
(3)某同学在观看NBA全美篮球赛直播时,自己喜欢的球队在关键时刻进球了,他欢呼雀跃,这是 (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同时,他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这是 通过支配 的神经促使该内分泌腺分泌较多的 缘故。这一事例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 的调节,但也受到 的影响。

3.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分析回答:
(1)由图调节机制可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    协调作用的结果。
(2)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在该探究方案中,起对照组作用的小鼠是      。
②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③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请你找出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优化    。
④假如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实验,请你预测实验结果。       。
4.有一位科学家进行了以下试验: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每隔30分钟检测该动物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绘制血糖浓度随食用葡萄糖后时间变化的曲线。
(2)食用葡萄糖30分钟以后,血液中血糖浓度即开始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 分泌增加,使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在肝脏或肌肉中。

5.正常进餐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o.14%,乙为0.1%然后在给甲、乙两人分别口服100克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结果如图。
(1)甲、乙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 。理由是 。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变化的途径之一是 。
(3)造成甲的血糖浓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6.已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一样均为蛋白质,某同学为探究生长激素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30只同样大小的幼鼠等分为A、B、C三组,做如下处理:

(1)A组和B组结果比较,说明生长激素有 的作用.
(2)C组结果和B组结果比较,能否说明生长激素没有任何生理作用? 。原因是 .
(3)若将本实验中的生长激素改为甲状腺激素,重复A、B组实验,则 组幼鼠会提前成熟.
(4)人体中能分泌生长激素的内分泌腺是 ,甲状腺激素是由 分泌的,这些内分泌腺没有 结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2)在两缸中分别加入2000mL河水,并分别饲养10只同种、同批次的蝌蚪;
(3)两缸同时每隔一天换一次水,每天喂少许熟蛋黄粉和碎菜叶;
(4)A缸每隔一天加入甲状腺激素制剂5mg,持续5次,B 缸不加,其他条件与A缸相同;
(5)每天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该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设置的B缸在上述实验中属于      组。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应该是      。
(5)若要进一步验证“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可再选取10只相同的小蝌蚪,将其甲状腺破坏,再按照与      缸完全相同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


题型三:神经调节
1.在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1)假没l: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没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3)结论l:小白鼠_______学习能力;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_______。
(4)小白鼠是动物界中比较高等的哺乳动物,其生殖发育方式是_______。
2.小自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乙图是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和 两部分。
(2)乙图所示神经结构叫 。从该反射弧模式图的结构特点分析,该反射弧所能完成的反射类型是 。这是因为 。
(3)小明在生病进行肌肉注射时,肌肉出现不自主地战栗。“战栗”是一种反射活动,此反射活动完成的途径是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而后感觉到疼痛,小明的痛觉是在 产生的,先战栗后疼痛这说明脊髓除反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4、如图为一儿童的缩手反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手不小心受到针刺或火烧时会发生缩手反射,此反射活动神经中枢在   (填字母)内。
(2)1、2、3、4、5组成的神经结构叫做   ,其中1叫做   。
(3)当手受到针刺或火烧后会感觉到疼痛,疼痛感觉形成的部位在  (填字母)。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地躲避,从反射的类型看这属于   。
(4)图中若4受损,其它结构完好,当手指皮肤被针刺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
A.无反射,无感觉 B.有反射,有感觉 C.无反射,有感觉 D.有反射,无感觉
5.下图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01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土耳其男子苏丹·柯森列为活在世间的全球个子最高的人(身高达251cm),而他如此之高是因患有肢端肥大症,此病通常是因 长出肿瘤所致。
(2)如果是胰腺中胰岛分泌激素不足所致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 制剂来治疗。
(3)某人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即通常说的患呆小症。这是因他在婴幼儿时期 分泌的激素不足造成的。
(4)青春期开始后,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低等,这与 分泌激素有关。
6.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人的反应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实验:
①两个同学做好准备(0刻度端朝下),测试者突然松开手,被测试者要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
②让被测试者按102、104、106这样的顺序数到200的同时,重复步骤①。
③被测试者闭上眼睛重复步骤①,测试者在放开直尺的那一刹那发出声音(如发出“开始”的声音),给被测试者一个信号。
④再重复步骤①②③各4次(步骤①②③必须交替进行),求出5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设计思想中值得可取的地方在于把一个复杂的难于测量的科学量,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比较浅显的可测量的科学量,即把 转化为测拇指和食指捏住刻度尺处的刻度值,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和具体化;
(2)实验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步骤①②③要交替进行,而不是先把步骤①连续做5次后再连续做5次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思维升华: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是脑的 损伤了;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发生了病变;
(3)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题型四:体温调节
1.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 ,③→⑩属于 。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 。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 ,骨骼肌有时会 ,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
(3)当人体处于41℃外界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 ;此时体温调节属于 调节
(4)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你认为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 调节为主。
2.某人在环境和进食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其在完全休息和运动的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毫升),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运动时,通过汗液大量排出水分的同时,主要有利于体内 散失。
(2)人体由休息状态变为运动状态,体内水分通过尿液散失的量明显减少,而通过汗液和呼吸散失的量明显增多,这种生理变化是在什么的调节实现的? 。
(3)人在运动时,汗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说明皮肤内的汗腺活动旺盛。汗腺与肾上腺相比在结构上汗腺的主要特点是有 。
3.某些爬行动物的受精卵,在不同温度下所发育成的幼体,其性别比例有所不同.下面是科学家通过实验测得的一组数据,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性别发育不受温度影响的种类是 。
(2)恐龙是一种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爬行动物,约在距今6700万年前突然在地球上灭绝.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推测.请你根据本实验的启示,对恐龙的灭绝,作一种合理的推测: 。
4.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四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作为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将四只小白鼠分别设为甲、乙、丙、丁。甲鼠不作任何处理。
(2)乙鼠 。
(3)丙鼠 。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四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6)预期结果:
①若甲、丙 (“能”或“不能”)保持持体温恒定,乙、丁 (“能”或“不能”)保持体温恒定,则维持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
②若 ,则维持体温的中枢在脊髓。
5.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解释你的推断。
(2)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理由是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
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题型五:动物的行为
1.下面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两个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此作答:
(1)探究“桑蚕的取食行为”。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①作出假设 。
②制订计划: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
A.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
B.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孵化出小蚕后进行实验
③设计实验:请你选择出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
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①该生物小组选择小鼠或仓鼠进行这个实验的原因是 。
②如果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不一样,说明学习行为受到 影响。

2.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后,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友现菜青虫总是在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的叶片上出现,而不吃菠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他们对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该实验小组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2)做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3)制定和实施计划:
①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经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
你的理由是:   。
②设计对照实验:选择白菜的叶片和菠菜的侧片,分别榨取部分汁液。将榨取的白菜汁、菠菜汁分别涂抹在两片形状、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滤纸上.再将这两片滤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10 只菜青虫放在两片滤纸之间,静比几分钟后观察.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   。

3.观察如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①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 和种群的 是十分重要的。
(2)②属于 行为,③属于 行为,④属于 行为。
(3)①②③④所示的几种行为都属于动物的 行为。
(4)海洋馆里海豚表演顶球的行为属于动物的 行为。
4.有一位科学家曾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①图甲给狗喂食,引起狗分泌大量唾液
②图乙使狗听到铃声,狗没有分泌唾液
③图丙先使狗听到铃声,随即给狗喂食,如此重复多次
④图丁经过③训练后,当只给予铃声而不喂食时,狗也会有大量唾液分泌。
(1)上述实验中给狗喂食,狗吃食物会分泌唾液的反射属于 反射。(填“简单”或“复杂”)
(2)经过训练出生以后的小狗能够对铃声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属于 反射,(填“简单”或“复杂”)此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3)如果要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复杂反射长时间保持下去,还需要经常使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结合。否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 。

5.某科学小组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取两只大小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内放等量的同种河水,再在两个水槽内放等量的大小和发育状况相近的小蝌蚪。
②用含有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养甲组蝌蚪,再用不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养乙组蝌蚪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③连续喂养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完成记录结果如下:
(1)该实验有一个不完善之处,应该改进为______.应用改进后的方案,连续喂养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结果如下:

(2)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 。
(3)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
(4)如果给甲组蝌蚪喂养的是含有生长素的饲料,你猜测实验结果会是怎样?

6.小明为证实“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抑制剂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①取2个玻璃缸,分别编为1号、2号;②在2个玻璃缸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分别放人10条发育状态不同的蝌蚪;
向1号缸中投放含有甲状腺制剂的饲料,2号缸中投放含甲状腺抑制剂的饲料;④每分别向各缸中投放一些饲料;⑤每隔一定时间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1毫米×1毫米),观察并测量蝌蚪的体长变觎,如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尾的变化等。
上述设计方案中,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或不妥,请你指出3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6 页 (共 6 页)
八上科学实验探究题(第三章)
题型一:植物的感应性
1、(1)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2)叶柄脱落 不能 (3)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叶柄A不脱落
2、(1)对照组; (2)②清水;
(3)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3、(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4、(1)去掉顶芽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可到幼叶叶柄处,阻止叶柄脱落
(2)去掉顶芽和幼叶,在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叶柄脱落是缺乏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5、答案:(1)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
(2)用大纸板箱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
(3)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
6、(1)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2)花蕾时期;
(3)向日葵的花盘在花蕾初期始终朝向太阳 (或答向日葵的花盘并不是始终朝向太阳以及向日葵的花盘是否朝向太阳和花蕾时期有关);
(4)选取花蕾初期向日葵若干株并平均分成2组,一组不作处理,另一组用不透光的黑纸或黑布将花盘包裹住;在阳光充足的白天观察并记录结果;
7、答案:(1)提出猜想;(2)对照;(3)小于;(4)B
(4)解析: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右侧生长,曲线向右上升.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曲线略向左上升,但不能向背光方向生长.由图丙.图丁可知,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B
8、答案:(1)对照
(2)引起NAA溶液浓度变化
(3)10-8~10-7
(4)在10-8~10-7mol/L的范围内,增加若干实验组
9、(1)提出猜想(2)对照(3)小于(4)B
10、答案:(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A,避免其它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3)叶柄脱落
(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11.(1)②将金鱼放入A烧杯中,仔细观察金鱼的行为,记录金鱼从不安、惊厥到昏迷的过程时间;
③将昏迷的金鱼小心的放入烧杯B中观察金鱼的变化,记录金鱼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
(2)在进行探究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其中A是实验组,B是对照实验组.
(3)如果只放入一条进行观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4)在②步中,由于胰岛素含量高,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使金鱼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从而出现出现惊厥、昏迷等现象;在③中金鱼体内的血糖浓度增加,使血糖含量高,而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是保证动物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金鱼会慢慢恢复正常

题型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1)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具有明显降血糖效果,但在四周内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2、(1)大量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胰岛; 胰岛素;
(2)巨人症; 垂体; 生长激素;
(3)条件; 大脑皮层; 肾上腺; 肾上腺素; 神经; 激素;
3、答案:(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①乙鼠;
②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③实验用小鼠太少,多用几只小鼠;
④若只有甲鼠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说明胰岛素口服无效;若甲、乙两鼠尿液中都无葡萄糖,则说明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4.(1)略 (2)胰岛素
5.(1)乙血糖浓度在0.1%左右 (2)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元(3)胰岛素分泌不足
6、答案:(1)促进生长发育
(2)不能;C组饲喂的生长激素被幼鼠消化而失去作用
(3)A
(4)垂体;甲状腺;导管
7.(1)甲状腺激素
(2)对照
(3)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B

题型三:神经调节
1.(3)有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4)胎生、哺乳
2、答案:(1)明显下降
(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应选用同一小鼠作前后对照
3、(1)细胞体; 突起;
(2)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 神经中枢在脊髓;
(3)⑤→④→③→②→①; 大脑皮层; 传导;
4、答案:(1)A
(2)反射弧 感受器
(3)D 条件反射
(4)C
5.(1)垂体(2)胰岛素(3)甲状腺(4)睾丸
6、答案: (1)人的反应速度
(2降低实验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3)这样做可以排除前面同一信号连续多次反应后,对后面的信号的反应快慢产生影响。
7.(1)大脑 (2)小脑 (3)要带头盔

题型四:体温调节
1、(1)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收缩; 战栗 ; 增强;
(3)蒸发; 神经; (4)神经;
2、(1)热量
(2)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3)导管
3、答案:(1)绿草蜥;
(2)假设:可能约在6700万年前地球上有较长一段时期,温度较低,低于22度,恐龙全部发育为雌性恐龙,无法繁殖后代,导致恐龙灭绝.
4、(2)破坏下丘脑; (3)破坏脊髓;
(6)①能; 不能; ② 甲乙能保持体温恒定,丙丁不能保持体温恒定;
5.(1)蜥蜴正在使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2) 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
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环境温度则变化较大。显然它是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 (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题型五:动物的行为
1、(1)①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②B; ③A;
(2)①这类小动物经过训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 ②遗传因素;
2、答案:(1)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
(3)B 避免菜青虫获得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4)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3、(1)防御; 生存; 繁衍; (2)觅食; 生殖; 迁徙; (3)先天性; (4)学习;
4、答案:(1)简单 (2)复杂 (3)减弱直至消失
5.(1)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2)对照实验(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4)生长更加迅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