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7 10: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钟子期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
2.解释加点的字。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巍巍乎若太山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综合题
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5. 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提高题
(一)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_______________,“其织” 的“其”是指 ________________。
(二)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李惠拷皮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加点的字。
① 同释重担 ( ) ②于何逃声 ( )
③ 卒逢暴雨 ( ) ④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
2.翻译句子。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3.李惠对州纲纪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请解释。

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zhōng shāng xián
2. (1)志:心志、情志。
(2)少选:一会儿、不久。
(3) 若:像。
3. (1)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2)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一)1.熟读成诵 (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 孟母
(二)1.放下 使......逃跑 同“猝”,突然 于是,就
2.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歇息。
3.用拷打羊皮的办法,羊皮粘盐,拷打即落下,知其主人。
4.遇事要多思考,多联系,用智慧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不能巧取豪夺,见利忘义,是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想的也得不到;掌权为官者在事实弄清楚前,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当事人,要有心明眼亮、明察秋毫的素质。)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歇息。二人起身将走时,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打发两个争羊皮的人出去,回头对州的主簿(相当于现书记员)说:“从这张羊皮身上能拷问出它的主人吗?”手下竟没有一个能回答的人。李惠令手下人把羊皮放在席上,用庭杖击打它,见有少许盐屑落下,便说:“得到实情了。”令手下人叫两个争羊皮的人来看,一看,背柴的人就拜伏认罪。凡是李惠所查察考察过的案子,大多跟这个类同,由此,官吏、草民没有人再敢欺瞒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