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17 07: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月之旅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类不懈探索月球的过程,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2、通过环形山的介绍、实验,培养质疑能力和求证精神,不轻信。
3、会提问,会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月球上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并做实验模拟。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人对月球的研究
1、(出示月亮的图片)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那么,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月球呢?你知道古人对月亮有哪些了解吗? (聊一聊古朗月行、神话故事吴刚伐桂与阴影、月相变化与夏历阴历等,相机探讨合理不合理之处,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2、小结: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仅仅用肉眼观测月亮,(板书:肉眼观察)虽然有了这么多的发现,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仍然困扰着他们,嫦娥奔月的故事实际上就反应了古人对神秘的月亮的渴望,希望能亲自到月亮上去了解一下。
二、近代借助仪器的观测
1、讲述: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自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他把望远镜瞄准了月球。这个时候,观察月球的方法有了什么改变?(出示伽利略、望远镜图片)
2、讲述:伽利略发现,月球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光滑。(瑶台镜)(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什么?(解释伽利略认为的月海、高地、环形山)
3、提问:月球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环形山,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家对此充满了兴趣,你想知道它的成因吗?那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A、火山喷发说(课件出示火山,讨论分析火山说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B、陨石撞击(解释何谓陨石撞击说)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为了证明某个假设,但是又没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实验,这时候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进行研究,看,这盘沙可以模拟月球表面,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子代表陨石,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发现什么?
联系模拟实验的现象,你对陨石撞击产生环形山的说法认同吗?(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三、现代登月
1、人们发现,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始终只有月球的同一面。
2、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3日,3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观看视频)3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激动地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美国人登月的实现,使人们对月球的了解更加深入,那么月球上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呢?对此有了解得同学来交流一下。
(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昼夜温差大引力只有地球的1/6)
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说明我国人民一直怀揣着奔月的梦想,我国的嫦娥工程就是要实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计划,这一计划目前已经进展到第二阶段,我们来看短片了解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情况。
要实现登月,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如果你去,你想研究什么?
观察+想象阶段:
古朗月行 (月亮的样子) (驾驶
月相变化---日历 研究

想象 向往 渴望了解更多 神话
借助工具观察阶段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环形山
疑问:如何形成? 讨论 (提醒:开放一点,不必拘泥于教材,陨石撞击说一定对吗?怎样才能证明它是对的?也许这样才会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迫切愿望)
登月
美国登月身临其境-----了解到的月球实际情况
中国嫦娥计划介绍
讨论:我们中国的嫦娥计划要实现中国人千年的登月梦想,你认为实现有人登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如果你去登月,你最想弄清楚什么?
(你认为这两个问题那个有价值一点?下一个可能会产生比如到底有没有水?怎样才能种植植物?怎样才能让人生存?之类的问题实际思考方式和上面是一致的,产生的所谓知识,就是认识呢,要开放一点,全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