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与妻书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一曲如泣如诉的“诀别”感动了多少热血男儿。英雄的背影渐渐远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已渐渐远去,但先烈们的浩然正气依然充塞天地之间,激励后人。
美字体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翼
,
心
有
灵
犀
一
点
通
。
赏美文
生活的流行色
谢静华
人生就像一个五彩线团,不论什么时候,只要顺着时光轻轻抽出一缕来,你就会从这往昔生活的经纬上发现人生的各种折光。最令人留恋的要算它的开头——你一无所知地降临于这个世界,睁开眼,展开耳廓,你激动了。这世界居然这般明朗宽敞!比之那温暖却混沌的母体美多了。那时你的心中满是花的馨香,草的清新,还有母亲摇篮旁充满爱心的低唱。
渐渐地你会发现世界不只是纯美,生活洋溢着暖色,也不乏暗淡,它悄悄地变幻着。生活的主色调总是绿色的,成长中你有过无数次等待和希望。遥远的,曾希望自己长得像大人一样高;焦急而又惴惴不安地等待公布考试成绩。等待的内容时时变化着,它诱惑你不断向前。瞧,前方又一束绿色在摇曳。
有时生活是蓝色的,忧郁像一张网笼住你。可别以为你经受着比别人更多的磨难,是世界最痛苦的人。烦恼时,劝你找朋友倾吐,借友人的一方晴朗,你可尽情稀释痛苦,同时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有一天你会明白,痛苦本是一种财富。
生活又是玫瑰色的,不去想是否能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倾心于“王子”,就去勇敢地表露,追求本身就是幸福。生活常常富于黑色的幽默,开个玩笑,绊你个跟头,有时足以使你万念俱灰。但记住,生活不会逼你至绝境,留心一点儿,前方若隐若现的光亮会引导你走出黑暗,你大可不必感慨唏嘘,甘于沉沦,那无异于自我残害。
生活也是金黄的。多梦的季节,你总是把秋日的硕果幻入梦境,双肩驮着神圣的使命和卸不了的责任,需要你在更广博、更宽阔的时空和人海里,挥洒汗水,用智慧叩响成功的咏叹,这样你就拥有了闪烁的青春,拥有了终生的丰润。
回味着各种变幻的颜色,你该相信,世界之所以有了我们,是因为它需要更美好,需要我们用更明丽的颜色丰富它。
绿色的等待中,一粒新红在萌动。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运用方向] 真爱 爱国与爱家 诀别 真情大义 无畏 生与义
精彩运用
为造福天下,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造福别人,他与心爱的人洒泪相别。
林觉民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大爱之歌。大爱,不仅仅是与亲人之间的爱,更重要的是博爱:爱祖国,爱人民。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人生于世,当“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天下人而死,虽死犹生;只为自身利益而祸害他人,虽生犹死。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安宁,抛头颅,洒热血,浩浩的历史长河中,镌刻着他们鲜活的形象,传颂着他们不屈的精神。
与妻书
亲爱的老婆:
你是否已经过了那座拥挤的奈何桥?你是否已经喝了那碗能忘却前世的孟婆汤?你是否已经忘记了我们那“一生一世,白头偕老”的约定?你是否已经想不起那个深爱着你的我?
老婆,过去失约的经常是我,有多少次,我答应你一起过春节,但是一个电话便让我踏上了返回部队的列车。我知道,你很难过。有时候,你也会哭,也会跟我闹。但是擦干了眼泪,你还会放我走,因为你明白,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这都是你要接受的现实。
老婆,但这次,是你失约了!我们约定“一生一世,白头偕老”,但是,你走了,为了保护你的两名学生,你走了,并且带着我们还未出生的孩子。你是勇敢的,也是伟大的,所有人都这样夸你。但是,只有我明白,危难关头,你根本没有想过勇敢和伟大,你只知道,保护孩子是你的天职。
老婆,在天堂,你还好吗?那里应该没有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许不久,我就会来找你,但是到那时,老婆,你还认识我吗?老婆,在天堂,你看到了吗?我领着我的士兵奔赴在前往汶川的道路上。大雨算什么!泥石流算什么!地动山摇又算什么!我们身后是13亿人民的力量,我们前方是灾区父老的期待!我们不是说过,一个小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是爱的海洋;一次天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就变得可以承担;所以艰难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老婆,你有没有看到,我们抬着受伤的孩子跋涉在危机四伏的山路上。你有没有看到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掩埋后,那个从废墟中爬出的孩子明澈的眼睛?老婆,这些你都看到了吗?
老婆,不要怪我没有去找你。作为老师,保护学生是你的职责;作为军人,克服一切困难抢救人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废墟中伸出的那些无力的手,看到水泥板缝隙中那些渴望生存的眼睛,我们还能怎样?我们要救!我们要坚强,我们都不能放弃!
老婆,在天堂,你是不是在领着那群孩子做游戏?告诉孩子们,没有危险了,不用操心明天还要收作业,可以安心自由地玩了。
老婆,告诉我们自己的孩子,爸爸是一名军人!老婆,你一定要记得我的样子,因为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
永远爱你的老公
5月15日
(高考满分作文)
赏析:在汶川那场大地震中,无数英烈为了他人的生命,结束了自己宝贵的一生。妻子为了保护她的两名学生,带着自己尚未出世的孩子去了天堂,丈夫擦干眼泪,义无反顾地奔向灾区,在废墟上穿行、搜寻。职责、责任,让大灾面前的每一个人的灵魂得以升华……文中作者抒发了军人对妻子的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仰,又表明自己发扬妻子的精神,去履行军人义不容辞的天职的坚决意志。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会晤/悟道 眷属/誊写 称心如意/称呼
B.啼泣/缔结 婉解/手腕 蓦然回首/模拟
C.禁受/禁锢 悲恸/痛心 妻离子散/散漫
D.虐待/戏谑 毋宁/宁静 不肖子孙/肖像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wù,juàn/téng,chèn/chēnɡ;B项,读音分别为tí/dì,wǎn/wàn,mò/mó;C项,读音分别为jīn/jìn,tònɡ,sàn/sǎn;D项,读音分别为nüè/xuè,nìnɡ/nínɡ,xiào。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D项均为“书信”。A项忍受/禁止。B项请求/告诉。C项使……完毕/全、终。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汝之有身也
A.亦以天下人为念
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汝不必以无侣悲
D.以今日事势观之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连词,因为。A项介词,把。B项介词,凭。D项介词,拿。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汝幸而偶我 ④瓜分之日可以死 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都是形容词作动词,③是名词作动词,④是名词作状语,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
5.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②当哭相和也 ③一恸
④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⑤天灾可以死 ⑥必以告妾 ⑦钟情如我辈者
A.①③⑤⑦/②④/⑥ B.②③⑤/①④/⑥⑦
C.①③⑤/②④/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④/⑦
解析:①②③⑤⑥均为省略句,④为判断句,⑦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
6.下列各项中与“必以告妾”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不可数计
C.君与俱来 D.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例句“以”后省介词宾语“之”,C项与例句一样,“与”后省介词宾语“之”。A项,“轩”前省介词“于”。B项,“数”前省介词“以”。D项,“灭”后省动词宾语“之”。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B.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C.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解析:先尝试着理解句子的含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断句时要注意各小节意思的完整性。“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和“中华民国”都不能隔断。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通行于东汉前期。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8年称“辛亥年”。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冈,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C.墓碣是墓碑的别体,形状与墓碑有区别。墓碑立于墓前,也称“墓表”“墓碣”“神道碑”;“墓志”埋入墓穴,也称“墓志铭”“圹铭”。
D.序是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文字。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解析:A项“通行于东汉前期”错,应为“通行于东汉后期”。
答案:A
9.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解析:A项,没有使用排比手法。B项,文中用到司马迁没有为五百壮士立传的典故,意在表现有必要宣传黄花岗烈士的事迹。C项,作者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
答案: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2)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人的羞耻啊!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付于一把大火,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个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大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个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纪念。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到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又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五百个壮士一一立传,更是可痛心的了!
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个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敌人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而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实现,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人的羞耻啊!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用它来作为对国人中阅读这本书的人的勉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对比。E项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答案:CE
1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三、创新语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据我想来,一位作家的才华是一回事,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也许是另一回事。好比一个人天生一副能成为歌唱家的好嗓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才华的作家,你只要让他写五千字以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怕他一遍遍告诫自己千万别流露才华。但我们看出他的才华的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首句谈到作家才华与其作品价值两者的关系,表明了文段谈论的对象和观点。①处可考虑作家对应文学作品,歌者对应所唱的歌;②处联系下一句便可得出答案;③前有转折联词“但”,所以应从“才华”与“价值”的不一致性来谈。
答案:①却并不意味着他唱的歌都是经典 ②他的写作才华必定有所呈现 ③并不意味着他所写的都有重要价值
14.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答题时要提炼每句的关键信息。首先浏览句子,圈定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①保留“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保留“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③保留“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④保留“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最后根据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确保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课件60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