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6 23:23:19

文档简介

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一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从外服制到分封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D.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着,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4.“(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 周本纪》)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相符合的是( )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C.先代贵族和功臣是分封的主体 D.王室同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仅占少数
5.“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6.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7.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打击贵族势力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加强中央集权
8.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C.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9.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10.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11.《汉书》载:“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据此可知,汉朝( )
A.御史大夫职权广泛 B.御史大夫掌控军政大权
C.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中央官制变革创新唯上
12.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三司”指哪几个机构的合称( )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盐铁、户部、度支
13.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 )

A.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15.《元史·百官志》:“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16.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旬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7.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
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 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
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 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
18.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19.“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国家的统治者应是有知识的贤人)。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利玛窦感慨的“事实”主要得益于( )
A.君主制 B.内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20.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21.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 )
A.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B.不享有决策大权
C.制约了皇权的膨胀 D.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22.“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随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也。”材料表明( )
A军机大臣拥有行一定政决策权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同决策
C军机处仅处理军务 D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3.梭伦改革前,雅典公民按照出身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梭伦改革时,实行财产等级制,规定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改革措施( )
A.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
C.发展了间接民主原则 D.使公民参政免受财产束缚
24.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5.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
A.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26.克利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是“对当权的人发生怀疑,因为庇希特拉图担任人民领袖和司令官时曾经自立为僭主”。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
A.扩大了公民政治权利 B.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
C.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D.对巩固民主成果有利
27.克利斯提尼创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四个血缘部落。他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这一举措( )
A.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政议政权 B.分散氏族贵族力量摧毁氏族制残余
C.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D.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28.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C.实现了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 D.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29.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
A.罗马法十分完备 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30.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出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了平民权益 B.罗马法在实施中具有灵活性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妇女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31.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西塞罗的观点体现了( )
A.罗马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B.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
C.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形成了适用于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
D.罗马法开始有章可循,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32.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
A.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B.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C.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材料阅读(共52分)
33.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
材料一: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制定的。在每年六月,五百人议事会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公民大会决定该年是否实行陶片放逐,如果大多数人表示赞成,即定下开会日期(通常在八月某天)。开会当天,留出十个出入口与雅典十个部落相对应,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他所希望放逐的公民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执政官清点选票,如果票数达不到法定人数6000人,则投票无效。…….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摘自和改编张智锐《论雅典“贝壳放逐法”及启示》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士族,故门阀士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片放逐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九品中正制弊端的认识。(6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34.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8分)




(3)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4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阁制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使国家治理由内外服制的松散走向严密,故D项说法正确;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分封制下,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C项不是材料的中心。
2.【答案】C 【解析】夏商设立的秩宗、卜、巫、史等官职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的差异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利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国家同构”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意思;从材料关键词“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可见B项符合材料意思和史实;从材料关键字词“褒封神农之后…皇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可见先代贵族受到了分封,“于是封功臣谋士”可见功臣也受到了分封,故C项符合材料意思但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王室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故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西周的这套制度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代,故选D项;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了,排除A项;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时为专制观念盛行,排除B项;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三公九卿制无关,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表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朝是推广到全国,不是创新,排除A项;郡县制打击了贵族势力,但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涉及使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以农立国,相互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由材料“风向......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气象影响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历史发展而非古代文明,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选A项,排除B.C.D项。
11.【答案】A 【解析】“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表明御史大夫职权广泛,故选A项;御史大夫不掌控君权,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汉朝御史大夫的职权广泛,没有涉及相权膨胀威胁皇权,排除C项;汉朝中央官制是借鉴前朝,并不是创新唯上,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中书门下省和枢密院二府,盐铁、户部、度支为三使,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示意图可以看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保证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项;开创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不是强调措施,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项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与材料“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三个方面,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一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后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最初是因为西北军务而设,故A项正确;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但是军机处不是,故B项错误;行省后来是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省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军机处有这个特点,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B项;表中呈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对比,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更多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机构权力范围的大小,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项;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项;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万历年间”是明朝时期,“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是靠科举制来实现的,故选D项;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所描述不是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理想国”强调统治者是有知识的人,并不指“内阁制”,排除B项;“行省制”是地方管理机构,与“理想国”里的统治模式不相符,排除C项。
20.【答案】C 【解析】谏议制度是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应该起一定作用,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明代内阁首辅享有的权力远远不及古代的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内阁首辅“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说明当时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内阁首辅仅仅是皇帝的顾问,为皇帝服务,故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并不掌握行政大权,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军机处处理全国的军务和政务,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的职权是承旨和出政,所以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得出,梭伦改革的财政等级制度,相比于之前的三个固定等级,梭伦的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为工商业阶层提供了从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可见该改革措施并未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排除B项;雅典梭伦改革时还未形成民主政治,排除C项;由材料中“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说明公民参政的程度与财产多少有关,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都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第一部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纷纷对他嗤之以鼻”可知通过直接民主选举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经验,容易导致外行治国,故选D项;材料表明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而不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没有说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少数人专制独裁,排除C项。
26.【答案】D 【解析】题干中陶片放逐法强调限制当权者,与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的人人平等的范围是“成年男性公民”,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强调公民限制当权者,非政治斗争的武器,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陶片放逐法怀疑、限制当权者,结合所学,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故D项正确。
27.【答案】B 【解析】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政议政权是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故A项错误;“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表明克里斯提尼是分散氏族贵族力量摧毁氏族制残余,故B项正确;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故C项错误;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的是陶片放逐法,故D项错误。
2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可知罗马法保护债务人,防止受到高利贷的盘剥,体现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故选D项;材料说明债务关系不是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限制的是高利贷而不是债务纠纷,排除B项;据所学调节债务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能保证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排除C项。
29.【答案】C 【解析】“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见对私权的保护,故选C项;“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无法得出“十分完备”,排除A项;“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两者共同构成其基础,不是谁比谁重要的范畴,排除B项;“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所指的私权利不仅指平民,更多是贵族,排除D项。
3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体现了罗马法在实施中具有灵活性,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不能由此说明充分保护了平民权益,排除A项;任意裁判的权力是不符合古罗马的法治精神的,而且材料只是大法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排除C项;材料规定了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不能体现妇女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排除D项。
3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知西塞罗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习惯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万民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十二铜表法》,故D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故D项正确;材料阐释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而A选项论述的是对当时的影响,故A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大,更多是精神原则,而不是将罗马法具体条文沿用到现代国家,故B项错误;近现代西方国家司法原则有起源于罗马的方面,但也有在近现代生活中确立的,故笼统而言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不准确,故C项错误。
33.【答案】(1)说明: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或答中朝制度亦可),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被分散 (共6分没叙述最多2分)
(2)认识: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子弟日益腐化,使他们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6分)
(3)体现:①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
②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
③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
34.【答案】(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2分)
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4分)
(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处处受中央节制。(2分)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2分)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4分)
(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4分。言之成理即可)
35.【答案】(1)职权: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3分)
影响:①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任答2点得4分)
(2)变化:设立之初仅共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本质: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4分)
(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
职权:承旨、出政。
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5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页(共10页)
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使国家治理由内外服制的松散走向严密,故D项说法正确;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分封制下,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C项不是材料的中心。
2.【答案】C
【解析】夏商设立的秩宗、卜、巫、史等官职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的差异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利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国家同构”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意思;从材料关键词“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可见B项符合材料意思和史实;从材料关键字词“褒封神农之后…皇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可见先代贵族受到了分封,“于是封功臣谋士”可见功臣也受到了分封,故C项符合材料意思但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王室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故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西周的这套制度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代,故选D项;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了,排除A项;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时为专制观念盛行,排除B项;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三公九卿制无关,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表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朝是推广到全国,不是创新,排除A项;郡县制打击了贵族势力,但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涉及使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以农立国,相互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由材料“风向......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气象影响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历史发展而非古代文明,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选A项,排除B.C.D项。
11.【答案】A
【解析】“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表明御史大夫职权广泛,故选A项;御史大夫不掌控君权,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汉朝御史大夫的职权广泛,没有涉及相权膨胀威胁皇权,排除C项;汉朝中央官制是借鉴前朝,并不是创新唯上,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中书门下省和枢密院二府,盐铁、户部、度支为三使,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示意图可以看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保证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项;开创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不是强调措施,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项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与材料“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三个方面,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 《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后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最初是因为西北军务而设,故A项正确;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但是军机处不是,故B项错误;行省后来是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省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军机处有这个特点,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
17.B 考査明朝的监察制度。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反映岀自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减弱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B项。A、C两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督抚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维护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使地方事务处理更加统一高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督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现实,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项;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项;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万历年间”是明朝时期,“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是靠科举制来实现的,故选D项;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所描述不是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理想国”强调统治者是有知识的人,并不指“内阁制”,排除B项;“行省制”是地方管理机构,与“理想国”里的统治模式不相符,排除C项。
20.【答案】C
【解析】谏议制度是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应该起一定作用,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明代内阁首辅享有的权力远远不及古代的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内阁首辅“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说明当时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内阁首辅仅仅是皇帝的顾问,为皇帝服务,故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并不掌握行政大权,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军机处处理全国的军务和政务,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的职权是承旨和出政,所以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得出,梭伦改革的财政等级制度,相比于之前的三个固定等级,梭伦的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为工商业阶层提供了从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可见该改革措施并未紧密联系政治地位与职业,排除B项;雅典梭伦改革时还未形成民主政治,排除C项;由材料中“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说明公民参政的程度与财产多少有关,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都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第一部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纷纷对他嗤之以鼻”可知通过直接民主选举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经验,容易导致外行治国,故选D项;材料表明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而不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没有说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少数人专制独裁,排除C项。
26.【答案】D
【解析】题干中陶片放逐法强调限制当权者,与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的人人平等的范围是“成年男性公民”,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强调公民限制当权者,非政治斗争的武器,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陶片放逐法怀疑、限制当权者,结合所学,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故D项正确。
27.【答案】B
【解析】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政议政权是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故A项错误;“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表明克里斯提尼是分散氏族贵族力量摧毁氏族制残余,故B项正确;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故C项错误;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的是陶片放逐法,故D项错误。
2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可知罗马法保护债务人,防止受到高利贷的盘剥,体现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故选D项;材料说明债务关系不是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限制的是高利贷而不是债务纠纷,排除B项;据所学调节债务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能保证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排除C项。
29.【答案】C
【解析】“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见对私权的保护,故选C项;“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无法得出“十分完备”,排除A项;“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两者共同构成其基础,不是谁比谁重要的范畴,排除B项;“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所指的私权利不仅指平民,更多是贵族,排除D项。
3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体现了罗马法在实施中具有灵活性,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不能由此说明充分保护了平民权益,排除A项;任意裁判的权力是不符合古罗马的法治精神的,而且材料只是大法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排除C项;材料规定了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不能体现妇女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排除D项。
3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知西塞罗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习惯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万民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而非《十二铜表法》,故D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故D项正确;材料阐释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而A选项论述的是对当时的影响,故A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大,更多是精神原则,而不是将罗马法具体条文沿用到现代国家,故B项错误;近现代西方国家司法原则有起源于罗马的方面,但也有在近现代生活中确立的,故笼统而言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不准确,故C项错误。
33.【答案】(1)背景: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发展;贵族和寡头势力对民主政治存在威胁.(任答3点得6分)

(2)认识: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子弟日益腐化,使他们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6分)
(3)体现:①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②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③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
34.【答案】
(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2分)
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4分)
(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处处受中央节制。(2分)
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2分)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4分)
(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核心观点,由材料一“秦以前……只…….是…….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的统一政府,而……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可知,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第二小问说明,从秦汉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展开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权……”以及材料三信息“废除元旧制——行省制”可知,元代地方管理制度是行省制,由所学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知识可知,这一制度的特点是: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处处受中央节制。第二小问变化,由材料三“明太祖……废除……行省制……代之以…….三司……”可知,明代在地方管理上废除了行省制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三“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分散地方统治权、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再由所学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内容可推知,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3)开放性题目,综合三则材料信息,可以从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制度性建设以及协调地方各部门间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35.【答案】
(1)职权: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3分)
影响:①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任答2点得4分)
(2)变化:设立之初仅供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本质: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4分)
(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
职权:承旨、出政。
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5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6页(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