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7 10: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16 三国鼎立1.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 。
2.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官渡之战形势图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曹操率军约三、四万驻扎于官渡袁绍战败,向北方撤退曹操取胜,率军向北追击以少胜多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一、官 渡 之 战思考: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你认为他的“壮心”应该是什么呢?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图中的人物都是谁?
这幅图反映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动脑筋:刘备刘备刘备曹操
20多万大 军孙权孙刘联军5万军队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赤 壁 之 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二、赤 壁 之 战合作探究: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失败原因:
1.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战术失误。吸取教训:
1.要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2.学会利用自然条件;
3.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骄兵必败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孙权——巩固江南刘备——巩固与发展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1.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政权名称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pī)识 图 题:ABCA.的建立者是B.的都城在C.的国号是曹丕成都吴2.三国经济的发展 ⑴曹魏重视农耕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翻车⑵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⑶诸葛亮治蜀 发展经济(丝织业),改善民族关系。评一评1.怎样评价曹操?思考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不是。曹操生前并没有称帝,他的儿子建立了魏以后才追封他为魏武帝。到这时候,东汉的政权才真正结束。所以,曹操是生活在东汉后期,而不属于三国时期。2.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合作探究: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国鼎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袁—曹) (208年,曹—孙刘联军)魏 蜀 吴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16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胜利曹操失败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幸存的人有如百分之一,想起来就让人感到苍凉。(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①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①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②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课后活动:P77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写于“官渡之战”)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宏大的志向——统一全国没有曹操想统一中国,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孙、刘曹操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D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D B A练一练:5.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
A.曹操和孙权 B.刘备和孙权
C.袁绍和曹操 D.袁绍和刘备
6.官渡之战发生于( )
A.184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
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8.“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c B B B9.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 )
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
10.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代的(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BA火眼金睛1.复习本课主要知识点并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第17课作业布置作业: 16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⑵吸取教训:
①要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②学会利用自然条件;
③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④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请回答:(1)简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情况。(2)当时北方主要有哪两股势力?
三国的舞台走过众多的英雄,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国人物?
其中哪些人物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曹操 (译文: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
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
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
结合书本知识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
十万人三四 万人曹 操袁 绍 公元200年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以少胜多乌巢延津 官 渡 之 战课本P83。史实辨析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课本P83。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不可能打“魏”的旗号。史实辨析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念奴骄·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美文共赏 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动脑筋:P105 由于地区局部因素等影响,在11月份有时也会刮起东南风。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袁绍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曹操曹操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三国鼎立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222年 孙权 建业魏蜀吴16 三国鼎立课堂小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袁绍匈 奴刘 璋刘 表袁 术张 鲁曹操袁绍曹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功过界定他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情,他做的这些事情对当时或后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