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件: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件: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7 07: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打破帝国主义封锁1、 “三大方针”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1949.10—1950.10与17国建交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 周恩来 中印谈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195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提高了国际声誉 1955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坚持“求同存异” 促进了团结合作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思考:“和平共处五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相比有那些不同?”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原则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精彩亮相国际舞台。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求同存异60年代的中国外交 在苏联和美国不断压制中国的五六十年代,中国进一步开展对外援助活动,广交朋友。
周恩来曾这样说过:“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某些亚非国家提供一些经济援助。就其数量来说是极其微小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中国先后支援柬埔寨、尼泊尔、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仍尽量满足非洲兄弟的请求,慷慨解囊。二、七十年代的外交 ——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历程(2)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联合声明》(3)影响打开外交新局面 建交热潮请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1、为什么要说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没恢复?
3、70年代又为什么能恢复?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美国的阻挠第一: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第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第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左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间的关系… …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再次强调美国认知中国的立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美关系正常化材料一: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材料三: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思考: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美国:
“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2)中国:
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3、中日邦交正常化三、新时期外交——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3.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战略伙伴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
3.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新时期外交的背景与政策调整背景:第三世界兴起,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和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参加了380多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加入130多个国际条约,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合影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总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贯穿新中国60多年外交历程的外交思想。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70年代以来,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中对旧中国的条约进行分类并区别对待,而不是全盘接受,符合建国初外交三大政策中的“另起炉灶”一项。2.《周恩来外交文选》有一段话:“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中的发言
(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认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美国威信动摇”可以判断是在70年代,由“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等相关信息可判断是A。B、C、D三项与联合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