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举世瞩目的国庆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照片出现在阅兵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曾经奋力让黑暗的中国走向黎明-----今天学习: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2001年10月9日
官府压榨
外债及一切苛捐杂税
1、背景:
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
一.武昌起义——酝酿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1、背景:
经济基础:“新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武昌起义——酝酿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到广泛传播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
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总理:孙中山;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党基础:
1、纲领中哪句各体现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2、纲领反映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有何含义?
合作探究
同盟会纲领即孙中山之“三民主义”。请思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誓词(口号)
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派核心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积极性:
1、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表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3、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4、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三民主义无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土地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四川等省的保路运动
目标:要求收回被清朝出卖的铁路修筑主权。
作用:清朝调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
酝酿
----有利时机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清朝反动本质日益
暴露。
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
产阶级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政党基础:同盟会的成立。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一、革命之酝酿
一、武昌起义
1、酝酿: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准备:
有利时机:
思想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
“新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相继建立
一系列(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概况:1911年10月10日爆发,攻占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新军将领)为都督,国号中华民国。
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影响:各省响应,宣
布独立(脱立清朝),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革命之爆发
武昌起义
北京
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云南、上海、
浙江、贵州、
江苏、安徽、
广西、广东、
山东、四川
等15省份宣布
独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民国的建立
1、时间:
2、临时大总统:
3、国都:
4、国旗:
5、纪年:
6、性质:
1912.1.1
孙中山
南京
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五色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概况: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的成立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1、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措施
2、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承认清朝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1、主要内容:
①主权在民
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②国民自由、权利和义务(民族平等)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参议院 (有权选举、弹劾总统)
---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法院
《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何在?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性质:
防止专制独裁,确
立民主共和政体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意义:
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1915年袁世凯龙袍照
共和制度危机!!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材料一: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承重的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促进社会习俗的文明化
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思维拓展: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除了些社会陋习。
胜利
失败
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例题1】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法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设立责任内阁对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三权分立原则主要学习的是美国的民主政体,而责任内阁制主要学习的是法国的民主政体。
答案:D
练一练
【例题2】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方面的贡献,故排除A项;“剩留下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