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7 19: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但是有关道光帝对鸦片战争的谕旨,却不见于“上谕档”。军机章京将之誊录于另一种军机处档册——“剿捕档”。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上谕档”是军机章京每日抄录明发、
廷寄谕旨的薄册,以备随时查考。 鸦片战争
——从文化心理角度的解读
民主化工业化科学化世界潮流:近代化探究一:当近代化的潮流滚滚而来,中国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摘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天朝上国的心态和文化上的优越感,使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作为一个朝贡国,理当遵守天朝法律。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夷狄,都是处于教化之外的。 所有与外国人通商的税款,对国库收入作用不大,其价值实比鸿毛还轻,中国向外人开放广州港是天朝的恩泽。
— 李英全 《鸦片战争爆发新论》一、战前:天朝之梦英国夷狄政治建交经济通商 中国
上国朝贡 恩泽1.传统中国的文化心理:华夷观 中国人的“天下体系” 贵华夏,贱夷狄这种文化心理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是什么?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 《乾隆御制诗》 “天朝物产丰盈 ,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
——乾隆皇帝“敕谕” 在天朝人的观念中,通商是怀柔的手段,对于蛮夷的不恭敬,取消是理所当然的。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2.东西文化心理对商业问题的不同认知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了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他,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下令中断一切贸易,对此英国有何反应?“激变绝不由缴烟,而由于停贸易。”
——魏源《海国图志》12天津白河口南京下关三元里抗英强占香港岛鸦片战争
1840-1842探究二:当战争浪潮汹涌而来,中国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呢?1.民众漠视 7月5日,战争在南方打响,但北京城一如往日。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战中:天朝之愚 “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官员无知3.将领迷信 1840年夏天,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定远,而奕经却姗姗来迟。奕经到达浙江前线后,不作任何作战部署,而是下令把虎骨投入大海,以激怒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英国军舰。又专门到关帝庙求签,以决定何时出兵。 近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心理缺乏应急机制17南京下关三元里抗英强占香港岛反之英国… 对战争做好了
充足的准备。 中英调兵速度对比 清朝多数人认为这是“天朝”对“蛮夷”不可能输的战争,因为对手是未开化的蛮夷。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领事裁判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⑦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南京条约
附件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内容 条约签订背后也是文化心理的博弈设将来大皇帝有所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 ,用示平允。 在这一条款的商讨过程中,英国人迎合了清方什么心理? 领事裁判权是清朝官员主动提出,让英国官管英国人,避免麻烦 。 当时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恨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 这反映清朝官员文化心理存在什么问题?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 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探究三:当战争的后果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人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呢?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
——摘自林则徐《软尘私议》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迫使皇上作出了一些让步。 ——摘自基辛格《论中国》1.大多数的麻木三、战后:天朝之择从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国人对战争的结果持什么态度? 是 书 何 以 作 ? 曰 : 为 以 夷 攻 夷 而 作 , 为 以 夷 款 夷 而 作 , 为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而 作 。
—魏 源《 海 国 图 志 原 叙》 作者提出什么样的主张?体现战后部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少数人的反思——开眼看世界 1843年 ,魏源完成了以知夷、师夷、振兴军备为核心理论的《海国图志》…悲哀的是, 这本书却不受朝廷重视,因为守旧顽固派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 夷狄”的赞美 ,有人甚至建议烧掉它 …
1851年,《 海 国 图 志 》传入曰本,六十卷本被翻译成日文 ,日本人惊为天书,认真学习之,通过此书了解西方的长处,它被奉为加强海防的经典著作,为不久后开展的明治维新做出了贡献 。
——严孟达 《甲午再现风云 》一本书的两种境遇!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而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背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梦愚择近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心理缺乏应急机制 战后传统文化心理在变
与不变中的权衡与抉择 传统文化心理滞后于时代民众漠视官员无知将领封建迷信传统中国的文化心理:华夷观近代英国的文化心理:平等贸易观念少数人的反思多数人的麻木 应反思而不是责古 同学们从这一场战争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B.惩办“首祸诸臣”
C.领事裁判权
D.准许华工出国C2.1839年,林则徐起草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开头原谅她对清帝国近年来禁烟举措不知情,然后劝告她在统治的领土上禁绝鸦片生产。并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宣明此例”。这件事表明当时
A.林则徐外交手段过于偏激
B.清政府腐败无能战和不定
C.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D.英国女王支持鸦片生产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