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2.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
2.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 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 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3.公元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 ,陆续在 和 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4. (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5.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 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内容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 ?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 和 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 ?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等级之外 “贱民” 最卑贱的“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7.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8.创立:佛教创立于 。创始人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并说出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2.雅利安人是从何处侵入印度的?古印度在什么时候基本实现统一?当时都城是在哪里?
3.根据上述思考,整理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时间轴。
4.结合教材P12“相关史事”材料和你所了解的历史常识,说说古印度有哪些典型文明。
活动二 理解种姓制度的本质、特征,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材料二 根据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规定:各等级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不同等级不能通婚;若通婚生子,其父母子女皆为“贱民”,“贱民”将被赶出婆罗门村庄居住,成为不可接触的人。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1.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古印度各社会等级的阶层、职责与义务进行表格梳理,并据此归纳种姓制度的本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活动三 知道佛教的创立概况,了解佛教的传播路线。
阅读下列材料,提取相关史料信息回答问题。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并归纳佛教的教义内容。
2.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佛教传播的路线。
3.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深受佛教影响的文明成就。
三、课堂练习
1.如果你寒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
A.在印度河西岸驻足,欣赏摩亨佐·达罗城遗址
B.沿尼罗河而上,赞美“新月沃地”的富足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民主制度的源头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品味悠久的华夏文明
2.“诸神以原人为牺牲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级制
3.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当时的武士和官吏是哪一等级?( )
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4.公元前6世纪,茂密的菩提树下,一位智者在独自沉思,寻找苦乐两极之间的平和,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全新的信仰。他是( )
A.耶稣
B.乔达摩?悉达多
C.穆罕默德
D.老子
5.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达标检测
1.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的首都在( )
A.哈拉帕
B.巴比伦
C.摩亨佐·达罗
D.华氏城
2.“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3.2018年1月2日,印度孟买地区持续多天“贱民暴动”,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种姓制度再次引起热议。印度政府虽已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古老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以下关于种姓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掌管国家一切大权
B.国王和武士同属婆罗门
C.富裕商人仍属于吠舍
D.首陀罗掌管祭祀
4.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其特点是 ( )
A.等级和职业世代相传
B.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
C.强调所有人一律平等
D.允许各等级自由通婚
5.印度独立后,专门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合实行不可接触制和对“贱民”有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是今天在印度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贱民”还受到奴隶一样的歧视,甚至洗澡都只能在外面洗。这说明现在的印度( )
A.法制并不健全
B.民族歧视严重
C.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
D.各个阶层等级森严
6.《宗喀巴显密次第科颂》经文:“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据此判断,此经文应属于(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新德里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1)材料中的青年男女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中的制度起源于何时?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
2.哈拉帕 公元前23世纪—前18
3.前1500 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4.孔雀王朝 鼎盛 华氏城
5.社会等级
6.祭祀 军事 行政 商业 不可接触者
7.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
8.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9.公元前1世纪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
1.位置:古代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入阿拉伯海。
自然条件:水量充沛,土壤肥沃。
早期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2.路线:从中亚侵入印度。
统一:孔雀王朝时期。
都城:华氏城。
3.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形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开始出现小国。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治,印度基本统一。
4.盛产黄金;大象之国;发明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
活动二
1.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等级排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依据:各等级权利和义务的大小。
2.梳理
等级 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第一 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管祭祀
第二 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 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 等级 首陀罗 主要是被征服居民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注: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本质: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特征:种姓界限森严;种姓职业世袭;种姓实行内婚。
影响: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活动三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因果报应。
2.路线: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向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3.成就: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三、课堂练习
1.A 2.A 3.B 4.B 5.B
四、达标检测
1.D 2.D 3.C 4.A 5.C 6.A
7.(1)种姓制度。
(2)起源于古代印度。将全体百姓从上到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说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被普遍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问题思考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教材P12)
[答案]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课后活动
1.连线。(教材P14)
[答案]
2.活动与探究。(教材P14)
下边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见课本),请你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答案](1)古代埃及、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3世纪;古代中国、约公元前2070年。
(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原因:北纬30°左右的大河流域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农耕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物质条件。